姚秋萍



【摘要】? 目的? ? 研究動機性訪談(MI)聯合循證護理(EBN)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 納入2019年3月—2021年5月萬年縣人民醫院收治的67例心肌梗死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n=34)和對照組(n=33)。對照組實施EBN,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MI,比較2組HAMA、HAMD、ESCA評分、心率失常發生率、護理滿意度。結果? ? 與護理前比較,2組護理后HAMA、HAMD評分均下降,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與護理前比較,2組護理后自我概念、健康知識水平、自護技能、自護責任評分均上升,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心律失常總發生率顯著降低(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 MI聯合EBN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改善負性情緒,降低心率失常發生風險,值得臨床重視。
【關鍵詞】? 急性心肌梗死; 動機性訪談; 循證護理
中圖分類號:R541?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721(2023)15-0045-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15.015
急性心肌梗死一般指心肌細胞發生急性缺血性壞死,該病發作急促,病程兇險,且部分患者早期臨床癥狀及體征不明顯,易引發休克、致命性心律失常、猝死等,致死率較高。我國急性心肌梗死發病率正逐年升高,且呈年輕化趨勢,已成為危害患者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1]。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愈率及其術后生活質量已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課題。循證護理(EBN)是以患者護理需求為基礎制定干預措施,動機性訪談(MI)通過幫助患者探索并解決內心矛盾以誘發其行為改變,關于兩者聯合干預的價值已在諸多研究中被證實[2]。本次研究旨在探討MI聯合EBN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價值。分析如下。
1? ? 資料與方法
1.1? ? 一般資料? ? 納入2019年3月—2021年5月萬年縣人民醫院收治的67例心肌梗死患者,以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n=34)和對照組(n=33)。觀察組:男23例,女11例;年齡30~65歲,平均年齡(46.52±9.08)歲;體質量指數(BMI)18~26 kg/m2,平均(22.43±1.14) kg/m2。對照組:男21例,女12例;年齡31~65歲,平均年齡(46.49±9.11)歲;BMI 18~26 kg/m2,平均(22.39±1.17)kg/m2。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項目已獲該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1)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3];(2)處于急性心肌梗死恢復期;(3)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類型心臟病者;(2)伴有感染、惡性腫瘤、免疫系統疾病者。
1.2? ? 方法? ? 對照組實施EBN。(1)收集患者信息,了解其對心肌梗死的認知程度,及時向醫生報告異常,采取積極的對策。保持靜脈暢通,隨時調節輸液量,及時供應必需物品,使得復蘇后血壓維持在一定水平。每隔60 min對患者排出的尿量進行記錄,必要情況下需插入無菌導管以幫助患者盡快將體內尿液排出。(2)用正性語言鼓勵患者配合治療,加強心理干預,消除患者緊張的心情。(3)協助醫師為患者佩帶24 h動態心電圖,幫助擦拭并消毒佩戴部位,對心電圖顯示的波形進行關注,將心率異常情況及時報告給醫師;遵醫囑按時使用藥物,不能漏藥,否則藥物作用會減弱,不能很好的被吸收,達不到最大的藥效。藥物貯存在2~8 ℃避光干燥處,必要時可選擇冷藏保存。(4)加強衛生保健宣教,囑咐患者適當鍛煉,教授心肌梗死自護知識。(5)宣教飲食注意事項,增加粗纖維食品食入,防止便秘,合理調節熱量攝入量,避免食用較多碳水化合物及脂肪含量較高的食品。多吃青菜和水果,如果患者病情不嚴重,可適當吃一些含糖量較低的水果,并盡量不讓吃水果的時間與正常吃飯時間有沖突,最好將食用時間控制在下午或晚上準備入睡前。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MI。(1)詢問患者心肌梗死的主觀感受和對生活的影響,與患者建立良好醫患關系,鼓勵患者思考目前面臨的問題和將來會遇到的難題。在交流過程中,可交流一些生活瑣事或過去的經歷,通過傾聽和語言獲得患者的信任,積極引導患者說出自己的疑慮并給出答案。同時,要提高患者對康復訓練的信心。通過幫助患者回憶學習過程,告知患者康復訓練對疾病恢復的重要性,盡快適應并積極參與學習。(2)評估患者對心肌梗死的認知程度,了解其對心肌梗死相關知識的認知程度和對治療的擔憂,讓患者熟悉心肌梗死治療及護理方法。(3)詢問患者對心肌梗死護理過程的了解程度,讓患者描述“特殊”的感受,引導其想像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后可能出現的問題,并鼓勵其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了解患者在心肌梗死治療及護理過程中最關心的問題,對患者行為表示理解。為患者建立正確的健康行為信念,一起分析并解決患者仍然存在的疑惑、擔憂和問題。學會客觀感知事件、思想和感情之間的關系,識別自己的習慣性反應模式,學會改變消極的思維模式,鼓勵患者將其運用到急性心肌梗死的康復訓練中,對訓練中遇到的煩惱、恐懼和不愉快進行積極的心理調整,使其有被控制感和成就感。2組均持續干預1個月。
1.3? ? 觀察指標? ? (1)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和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估負性情緒,HAMA評分≥14分為焦慮,HAMD評分>20分為抑郁[4],評分越高患者焦慮、抑郁越嚴重。(2)自我護理能力量表(ESCA)評分[5],包含自我概念、健康知識水平、自護技能、自護責任感4個維度,共有43個項目,總分172分,得分越高自護能力越強。(3)統計2組心律失常發生率。(4)滿意度涵蓋患者住院期間的期望、住院診療服務評價、出院時情況評價、出院指導及服務評價4個方面,總分100分,分為滿意(>80分),一般(60~80分),不滿意(<60分)。
1.4? ? 統計學方法? ?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 結果
2.1? ? HAMA、HAMD評分? ? 2組護理前HAMA、HAMD評分差異不明顯(P>0.05);與護理前比較,2組護理后HAMA、HAMD評分均下降,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 ESCA評分? ? 2組護理前ESCA評分差異不明顯(P>0.05);與護理前比較,2組護理后自我概念、健康知識水平、自護技能、自護責任評分均上升,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 心律失常總發生率? ?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心律失常總發生率顯著降低(P<0.05),見表3。
2.4? ? 護理滿意度? ?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3? ? 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后導致冠狀動脈處血供快速減少或中斷,相應區域心肌出現急性缺血所致。由于該病常起病急促,病情發展快,早期癥狀隱匿,目前常規治療方式(如直接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溶栓治療)治愈率較低。常規護理只能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健康認知水平提高,對心率失常的改善不明顯[6]。因此臨床需要找到更多方法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療后心律失常發生風險,以提高護理效果。
本研究中,與護理前比較,2組患者護理后HAMA、HAMD評分均下降,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2組ESCA評分均上升,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MI聯合EBN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護理可改善負性情緒,提高自護能力。EBN結合患者的文化、家庭、社會背景,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合適的護理方案。護理中重視對患者負性情緒的疏導,注重交流時的語言技巧,給予人文關懷,有利于患者保持積極良好的心態。MI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強調患者恐懼、希望、信念、目標和問題行為的沖突,改善患者對問題行為的情感、反應和認識,使其充分認識到心肌梗死的重要性,提高自我管理能力[7]。通過生活方式教育、自我監測和藥物知識,可以促進患者管理自身行為。根據患者發病原因及類型對患者情緒狀態進行評估,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尋找患者可能產生負性情緒的原因,并對患者精神狀態進行評估,從而制定個體化的認知行為干預方案;再通過認知領悟幫助患者回憶疾病,使其可以更好地對自身患病因素進行了解,發現疾病認知上的不足,提升對情緒的調節能力,同時指導患者適應疾病[8];行為引導時通過傾聽、語言交流等方式讓患者更多地表達自身的不適,使這種不適可以在傾訴中得到宣泄,使患者更愿意配合醫療操作,讓自己的情緒不再處于消極狀態。因此對于患者生活方式進行規劃也是提高自我護理能力的一項重要內容。MI通過尋找期望目標和現存行為之間的差距,找出差異原因,然后通過心理干預幫助患者克服恐懼心理,糾正負性情緒,在交流過程中多采用引導、指示等方式,注重建立互相信任的醫患關系,有利于患者負性情緒的緩解和遵醫囑行為的提高[9]。
本研究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心律失常總發生率顯著降低(P<0.05)。提示MI聯合EBN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護理可降低心律失常總發生率。其原因可能與建立正確的健康行為信念、掌握疾病相關知識及良好醫患關系有關。通過加強規范用藥指導,改善對疾病的態度和行為,讓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的嚴重性,積極合作治療,實現良好的癥狀改善效果;護理人員采取各種形式來教育患者有關用藥知識,故心律失常總發生率顯著降低。
本研究中,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MI聯合EBN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護理可促進護理滿意度的提高。MI聯合EBN可通過對患者的態度和認知進行觀察,并對護理工作進行針對性調整,促使患者采取積極行為,增加自我主動。同時,醫務人員可以與患者家屬交流,讓他們支持和監督患者的治療,讓患者感受到社會和家庭的支持,有利于促進護理滿意度的提高。
綜上所述,MI聯合EBN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護理,可降低心律失常發生風險,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 顧淑芳,于艷艷,張麗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狀動脈介入術后即刻康復訓練的效果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8,53(2):173-178.
[2]? ? 徐向靜,龔焰,史鈺芳,等.動機性訪談聯合心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我感受負擔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8,24(5):4-7.
[3]? ?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中國循環雜志》編輯委員會.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12):710-725.
[4]? ? 侍成棟,潘永良.漢密爾頓抑郁及焦慮量表與正性負性情緒量表的相關性研究[J].全科護理,2019,17(2):18-20.
[5]? ? 郭麗娜,趙杰,李礪鋒,等.中文版老年人自我護理能力量表多中心信效度分析和驗證[J].現代預防醫學,2018,45(21):3841-3845.
[6]? ? 鄒愛玲.動機性訪談聯合結構式心理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遵醫行為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CD].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5(17):159,170.
[7]? ? 楊舜欣.動機性訪談聯合家屬參與式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恢復期患者軀體癥狀及自我感受負擔的影響[J].山西醫藥雜志,2020,49(21):152-153.
[8]? ? 費曉琴,程震鋒,徐華.結構式心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狀態及應激水平的影響[J].中華全科醫學,2019,17(6):994-996.
[9]? ? 周明麗.保護動機理論的綜合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經橈動脈行急診冠狀動脈介入術后的影響[J].醫藥與保健,2018,26(12):163-164.
(收稿日期:2023-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