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永志



【摘要】? 目的? ? 分析術前血清炎癥指標和腫瘤影像學特征與肝癌病理分級之間的相關性。方法? ? 回顧性收集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2019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肝癌患者100例的臨床資料,根據Edmondson病理分級法分成2組:低分化組(Ⅳ級)、中高分化組(Ⅰ~Ⅲ級)。對比2組患者的術前血清炎癥指標值和影像學特征,并分析二者與不同病理分級之間的相關性。結果? ? 低分化組患者術前的血清ALR、NLR和APRI均高于中高分化組(P<0.05);2組的血清PLR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的影像學特征中:瘤內出血/壞死、癌旁肝硬化、腫瘤邊界和生長模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各指標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Spearman相關性分析顯示:ALR、NLR、APRI、腫瘤最長徑、腫瘤數目、信號增強幅度和峰值信號強度與肝癌病理分級均呈正相關關系(P<0.05);達峰時間與肝癌病理分級呈負相關關系(P<0.05);包膜、病變范圍、衛星結節、腫瘤形態與肝癌病理分級無明顯相關性(P>0.05)。經ROC曲線分析:診斷腫瘤病理分級為低分化的最佳截斷值分別是:ALR>64.5,NLR>2.24,APRI>0.20,腫瘤最長徑>5.3 cm,而血清炎癥指標與腫瘤影像學特征聯合應用診斷的AUC值最大,為0.897。結論? ? 術前血清炎癥指標和腫瘤的影像學特征可作為肝癌病理分級的有效預測手段,且多指標聯合的預測價值更高。
【關鍵詞】? 肝癌;病理分級;血清炎癥指標;腫瘤影像學特征;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R735.7?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721(2023)13-0082-04
DOI:10.19435/j.1672-1721.2023.13.026
肝癌是全球高發的惡性腫瘤之一,也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疾病。在我國,大部分肝癌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而隨著乙型肝炎疫苗接種計劃免疫的開展,乙型肝炎的發病率明顯降低,同時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發展,肝癌的診療手段得到顯著進步,也提高了肝癌患者的預后[1-2]。手術切除是治療肝癌的最佳方法,但是臨床實踐中發現僅有少數患者能接受手術切除治療,總生存期、無進展生存期等預后指標依然不盡如人意。組織病理學分化程度是用來預測惡性腫瘤預后的重要指標之一,臨床上認為肝癌的病理分化程度是影響術后復發、治療方法、生存預后的重要指標[3]。而近年來的臨床研究發現:肝癌的預后不僅與腫瘤分化程度相關,同時還與機體炎癥反應、腫瘤的影像學特征等有關。如倪如蓮等[4]研究顯著術前血小板/淋巴細胞比值與肝癌患者的病理特征與生存有關。本文特回顧100例肝癌患者的臨床資料,研究術前血清炎癥指標以及影像學特征與病理分級之間的相關性,旨在探索其對肝癌病理分級的預測價值,為臨床間接評估肝癌預后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報道如下。
1? ? 資料與方法
1.1? ? 一般資料? ? 回顧性收集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2019年5月—2021年5月期間收治的肝癌患者100例的臨床資料,入選標準:(1)初診肝癌患者,且接受肝癌切除術治療,術后經病理組織學檢查證實為肝癌;(2)術前1周內進行血常規、血生化等檢查,行MRI平掃和增強掃描;(3)年齡≥18歲;(4)術前未接受抗炎等治療;(5)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急慢性感染疾病的患者;(2)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的患者;(3)伴血液系統疾病、免疫系統疾病、腎功能不全等疾病的患者;(4)接受術前抗腫瘤治療的患者。將100例患者根據Edmondson病理分級法分成2組:低分化組69例,其中男50例,女19例,年齡43~78歲,平均年齡(68.4±4.4)歲;中高分化組31例,其中男20例,女11例,年齡40~79歲,平均年齡(68.8±4.5)歲。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 方法? ? (1)血清炎癥指標檢測:術前1周采集晨起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在2 500 r/min的轉速下離心10 min,取上層清液待檢,檢測指標為堿性磷酸酶/淋巴細胞計數(ALR)、中性粒細胞計數/淋巴細胞計數(NLR)、血小板計數/淋巴細胞計數(PLR)、天冬氨酸轉氨酶/血小板計數(APRI)。(2)腫瘤影像學檢查:所有患者均在術前接受磁共振檢查,采用飛利浦公司的Achieva3.0T MRI超導磁共振成像儀,16通道體部相控陣線圈,對膈頂到肝臟下緣進行磁共振平掃和增強掃描。檢查前禁食水4 h,指導患者平靜呼吸,在呼吸末屏氣開始掃描。取仰臥位,進行冠狀面T2WI的掃描,進行屏氣橫軸位T1及T2加權像脂肪抑制快速恢復自旋回波序列的掃描,并采用次激發自旋回波、平面回波序列進行橫軸位的擴散加權成像檢查,擴散系數為0和800 s/mm2。動態增強掃描肝臟容積快速成像序列,經肘靜脈注射對比劑后,進行動脈期、門靜脈期和延遲期的掃描,并自動生成達峰時間、信號增強幅度、峰值信號強度的動態增強參數。
1.3? ? 觀察指標? ? (1)對比2組患者的血清炎癥指標。(2)對比2組患者的腫瘤影像學特征,包括腫瘤長徑、病變范圍、包膜、瘤內出血/壞死、大血管侵犯、衛星結節、癌旁肝硬化、腫瘤形態、腫瘤邊界、腫瘤數目和生長模式,同時對比2組的動態增強參數。(3)相關性分析:分析肝癌Edmondson病理分級與相關指標的相關性。(4)血清炎癥指標與腫瘤影像學指標對病理分級的預測效能分析。
1.4? ? 統計學方法? ? 應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man軼相關分析,采用ROC曲線分析各指標預測肝癌病理分級的效能,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 結果
2.1? ? 2組患者術前血清炎癥指標比較? ? 低分化組的ALR、NLR和APRI均高于中高分化組(P<0.05);而2組PLR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 2組腫瘤影像學特征比較? ? 2組的瘤內出血/壞死、大血管侵犯、癌旁肝硬化、腫瘤邊界、腫瘤生長模式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其他影像學指標方面,2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表3。
2.3? ? 各指標與肝癌病理分級的相關性? ? ALR、NLR、APRI、腫瘤長徑、腫瘤數目、信號增強幅度和峰值信號強度均與肝癌病理分級呈正相關關系(P<0.05);達峰時間與肝癌病理分級呈負相關關系(P<0.05);而包膜、病變范圍、衛星結節、腫瘤形態與肝癌的病理分級無明顯相關性(P>0.05),見表4。
2.4? ? ROC曲線分析? ? 通過繪制ROC曲線,計算AUC值,結果發現:ALR的最佳截斷值為64.5,AUC值為0.658,即ALR>64.5時即可預測腫瘤的病理分級為低分化;NLR的最佳截斷值為2.24,AUC值為0.623,即NLR>2.24時即可預測腫瘤病理分級為低分化;APRI的最佳截斷值為0.20,AUC值為0.621,即APRI>0.20時即可預測腫瘤病理分級為低分化;腫瘤最長徑的最佳截斷值為5.3cm,AUC值為0.795,即腫瘤的最長徑>5.3cm時即可預測腫瘤病理分級為低分化。血清炎癥指標與腫瘤影像學指標聯合應用的ROC曲線分析發現,AUC值為0.897,95%CI為0.812~0.928,P<0.001。
3? ? 討論
肝癌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預后較差,病死率高,手術切除是治療肝癌的有效方法。盡管近些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肝癌的外科治療和診斷等方面均有顯著進步,但手術切除治療的肝癌患者5年復發率依然高達70%左右;且在我國許多肝癌患者確診時已為晚期,失去手術切除的機會,預后極差。因此,選擇有效的生物標志物以及分期鑒定可能預后不良的患者,對于改善肝癌患者的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目前,TNM臨床分期、Edmondson病理分級是國際上最為通用的惡性腫瘤分期系統,對于預后評估、治療方案的選擇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的肝癌患者絕大部分是在肝硬化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從病理上來看肝癌是逐步演變的過程,多數患者在早期為高分化癌,隨著腫瘤增大,高分化癌的細胞占比逐漸減少,分化差的占比增加,并且伴隨著腫瘤內肝動脈血供的增加,門靜脈血供減少,腫瘤逐漸演變成中分化癌、低分化癌。臨床上對于低分化肝癌多采用局部治療、放療和全身治療,預后差;而中高分化肝癌多以根治性切除術和肝移植術為主,預后較好[5-6]。早期明確肝癌患者的病理分級,對于指導臨床治療有積極意義。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炎癥反應在肝癌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腫瘤微環境中的局部炎癥反應參與了腫瘤的發生進展過程中[7-8]。炎癥反應主要通過抑制細胞凋亡、促進血管的新生以及破壞DNA來影響腫瘤的發展。本次研究中發現:術前的血清ALR、NLR、APRI與肝癌病理分級呈正相關關系(P<0.05)。(1)在機體的炎癥反應中,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都是白細胞的組成部分,其中中性粒細胞能維持腫瘤微環境,促進腫瘤細胞的侵襲、浸潤、轉移以及血管生成等;淋巴細胞則具有強烈的抗腫瘤特性。因此,當NLR值升高時意味著腫瘤的不良預后,預示可能為低分化肝癌。(2)ALP是磷酸單酯水解酶,廣泛分布于人體肝臟和骨骼中,而肝癌的癌細胞核仁中含有較高的ALP活性,ALP能通過調節細胞周期、細胞增殖來促進腫瘤的發展。而ALR值(ALP/淋巴細胞計數)升高則也預示著腫瘤的不良預后,預示著腫瘤的低分化。(3)肝功能對于行切除術治療的肝癌患者預后有重要作用,而AST是反映肝功能的重要指標之一,能反映肝纖維化和肝硬化的程度,而肝纖維化和肝硬化則是肝癌發展的重要危險因素。因此當APRI(AST/血小板計數)值升高也被認為是肝癌切除術后預后不良的預測因子。本文結果顯示:ALR、NLR、APRI在單一應用時對肝癌病理分級均有一定的診斷價值,但是總體而言診斷效能不高,可作為預測肝癌病理分級的參考指標。
影像學檢查是診斷肝癌的常用方法,其中磁共振具有高軟組織分辨率等優點,能為肝癌的診斷提供可靠詳實的信息。而在影像學特征與肝癌病理分級的相關性方面,本次研究中發現:腫瘤長徑、腫瘤數目、信號增強幅度和峰值信號強度與肝癌的病理分級呈正相關關系,達峰時間與肝癌病理分級呈負相關關系(P<0.05)。以腫瘤最長徑為例,其反映的是腫瘤大小,間接反映了腫瘤的負荷和生長速度,而生長速度越快的腫瘤往往惡性程度越高,更易發生肝內轉移、血管浸潤等情況[9-10]。本研究結果中,當腫瘤最長徑>5.3 cm時預測腫瘤為低分化。而將影像學特征與血清炎癥治療聯合預測肝癌病理分級時,AUC值為0.897,診斷效能較高。
綜上所述,術前血清炎癥指標和腫瘤影像學特征都與肝癌病理分級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而聯合血清炎癥指標和影像學特征有助于臨床醫師早期預測腫瘤的分化程度,指導治療方案的制定。
參考文獻
[1]? ? 李冰,劉俊啟,張媛媛,等.不同組織學分級的原發性肝癌患者磁共振動態增強參數特點比較[J].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21,56(6):805-808.
[2]? ? 馮少陽,蘇航,李廣明.超聲造影檢查原發性小肝癌的影像學表現及與病理特征的關系[J].癌癥進展,2021,19(6):585-587,602.
[3]? ? 胡麗佳,劉華麗,張敏,等.肝細胞性肝癌超聲影像學表現與病理特征及預后的關系[J].實用癌癥雜志,2019,34(3):463-465,472.
[4]? ? 倪如蓮,徐薇薇.術前血小板/淋巴細胞比值與原發性肝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生存時間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17,25(11):823-827.
[5]? ? 常莉莉,張文軍.肝癌MRI表面擴散系數值與病理分級和微血管侵犯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21,28(8):966-969.
[6]? ? 李夢,嚴昆,尹珊珊,等.混合型肝癌超聲造影表現與病理類型及分化程度的關系探討[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22,38(1):49-52.
[7]? ? 劉永倩,趙新湘.肝癌血清炎癥指標及影像特征與病理分級的相關性研究[J].放射學實踐,2022,37(1):55-61.
[8]? ? 李文,趙靜媛,毛云華,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炎癥損傷程度與肝細胞癌發生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肝臟外科手術學電子雜志,2017,6(2):118-122.
[9]? ? 駱棟梁,張維春,吳迪,等. 肝癌CT表現與癌組織病理分化程度及臨床預后的相關性[J].中國CT和MRI雜志,2019,17(10):65-68,封3.
[10]? ? 張世國.影響原發性肝癌患者行肝癌切除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分析[J].首都食品與醫藥,2022,29(5):46-48.
(收稿日期:2023-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