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日暖



杜春燕,湛江市二中海東中學辦公室主任兼教研處主任。全國百名閱讀“種子”教師、廣東省“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名教師培養對象、廣東省中高考命題專家庫成員、廣東省骨干教師、教師資格證考試省級面試官、湛江市高層次人才。主持參與省市課題10項,結題成果獲廣東省、湛江市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及全國素質教育教研成果獎一等獎,已出版《語文課堂LICC評價理論及實踐》《國學誦讀精華讀本》《核心素養視域下的互動生態教學》等著作。
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在立德樹人的路上,飽含責任與深情的為師者,才能真正成為新時代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理想信念,是“四有”好老師的人格基石。一個有理想信念的好老師,心中裝著國家和民族。教師只有樹立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才有可能為社會、為民族培養出棟梁之材。基于此,杜春燕永葆“四有”教師底色信仰,以“君子語文”理念引導教育實踐。
《廣東教育》:您的教育理想信念從何而來?您又是如何踐行的?
杜春燕:紅色是中國共產黨最鮮亮的底色。在我們學校,紅色血脈代代相傳。湛江市二中首任校長王茀川的一生就是革命的一生,也是為教育鞠躬盡瘁的一生。1919年,在北京大學讀書的王茀川,接受新思想,參加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1925年,他返回廣州,任黃埔軍校政治教官,和周恩來同志在一個黨小組。1944年,日軍占領廣州灣(今湛江市),革命形勢非常嚴峻,在宋慶齡的建議下,王茀川回到湛江創辦志成中學(湛江市第二中學的前身),掩護秘密革命工作。他以教師的公開身份,承擔起保護學校、保護革命師生的重任,營救了上百名地下工作者。
回望歷史,黨的理想信念依然照耀著今天的我們。每天走過學校連廊,重溫建校之初那一段崢嶸歲月,回顧黨一路走過的艱難歷程,靈魂受到震撼,精神受到洗禮。如今,我們穿越時空,學習老校長的精神與情懷,繼承老校長遺志。接過前輩的接力棒,在課堂上、校園里,我們發揮語文學科培根鑄魂的功能,以文化人,從教學走向教育。借助教材中的革命文化學習任務群,賡續紅色血脈,培育崇高人格,讓紅色文化親近人、激勵人和改變人。在革命文化的熏陶、浸潤、感召下,實現學生對崇高人格的感知、悅納、內化。水滴石穿、晨鐘暮鼓的浸潤激活了學生紅色基因,增強了價值認同感。在落實“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上,體現了我們語文人的擔當。
作為湛江市委宣傳部講師團第一批宣講員,我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學準則強師德? 爭做四有好老師”“聽黨話? 感黨恩? 跟黨走”等主題走進雷州市、吳川市、廉江市、坡頭區等地的機關、學校、社區宣講了幾十場,取得了良好反響,還被湛江市委宣傳部發專文表彰。
信仰如星辰,永遠接觸不到,但我們可以像航海者一樣,借助星光而航行。因為有了信仰,我的教育人生變得更堅韌、更勇毅。
《廣東教育》:立德之本,莫過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您的教育理念“君子語文”源自何處?又是如何引導教育實踐的?
杜春燕:研究生剛畢業,剛剛走上講臺的我寫了一篇文章《給我一個孩子,還你一個君子》,居然拿了省、市德育論文一等獎。初心不改,培育“有中國視野、有使命擔當、有生命襟懷”的現代君子,遂在我的教育生涯中一以貫之。從教十幾年來,我始終秉承“君子語文”的教育理念,潛心育人。
“君子”是萬世師表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成人之美、成人達己、成己為人。“君子語文”立教之本,順流而來。教育本質上就是成人之美;教師和學生教學相長,實現成人達己;教師孜孜不倦,致力于修己為人。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于學生而言,“君子語文”是仁者愛人。愛是教育的前提。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植根于教師的仁愛之心。
于教學而言,“君子語文”是知者不惑。教師要用自己的智慧點燃學生的智慧,學高方能為良師。
于教研而言,“君子語文”是勇者不懼。宋代教育家程頤說:“事之當革,若畏懼而不為,則失之為害。”尚勇不襲常,我的工作室同仁勇敢地為課堂注入時代的生機和活力。教研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輩將上下而求索。
《廣東教育》:“君子語文”是如何培養學生的君子之守,讓學生養德治性的呢?
杜春燕:“君子語文”以閱讀教學為抓手,通過“以讀育德、以讀育智、以讀育情、以讀育美”,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培養學生的君子之守。我主編的《國學誦讀精華讀本》被評為廣東省特色教材二等獎;執教的閱讀課《自得其樂讀<論語>》,獲省、市一等獎;主持的廣東省“十三五”規劃課題的實驗報告《國學對修正中學生價值觀及行為的實證研究》獲湛江市科創大賽一等獎,研究報告被評為全國素質教育教研成果獎一等獎。
多年如一日,“君子語文”致力于在全校大規模地開展有計劃、有組織、有反饋、有創新的系列化閱讀浸潤教育。因大力推廣以國學文化育人、塑造人的活動,我被評為全國百名閱讀“種子”教師,我的家庭獲評“湛江市十大優秀書香之家”,還被《湛江晚報》以《杜老師談國學》整版報道,學校被評為“湛江市十大書香校園”“廣東省書香校園”。
《廣東教育》:“四有”好老師,要憑扎實的學識站穩講臺。請談談您成長為廣東省“百千萬”初中文科名教師培養對象的感悟。
杜春燕:做老師就不能辜負講臺。學高為師,扎實的學識是教師在課堂上的底氣。自從參加廣東省“百千萬”初中文科名教師培養以來,嶺南師范學院教授李斌輝用系統化、前沿化、專業化的學習打開了我的視野。學習如登山,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久久為功。大量理論學習,讓我潛移默化地從教育智慧的守望者,摸索著轉變為教育智慧的生發者。這個學習項目倒逼自己內驅提升、專業成長、行穩致遠。
成長,是教師職業生涯永恒的主題;成長不是一個人在奔跑,而是一個團隊在并肩逐光前行。作為學校教研處主任,我親自培訓、組織、帶領教師參加第三屆廣東省中小學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大賽,我校13名教師獲湛江市一等獎,李土燕、鐘潔瑜等教師獲廣東省一、二等獎。
學有所思,思有所得,得有所獲。作為學校的教研處主任,我緊跟時代的步伐,努力推動課堂改革。近幾年來,邊學習邊探索,不斷完善我校教育教學改革的設計方案,從理論、實踐到品牌,用導學案、互動生態課堂、四修課程體系和全人教育,構建起“互動生態教學”(IEE)模式。《核心素養視域下的互動生態教學》公開出版,“互動生態教學”(IEE)的實踐研究獲湛江市、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獎。
《廣東教育》:澆花要澆根,教人要教心。您認為“四有”好老師應該怎么用仁愛之心,真正幫助到學生?
杜春燕:最近我收到一封信。寄信人蒙鈴說她現在在中山做老師了,興奮之情溢于言表。8年前,我到湛江教育對口幫扶的貴州荔波去支教。在這綿延無盡的大山深處的佳榮中學,留守兒童比例達70%以上,學生主要是附近苗族、布依族、哈尼族寨子里的孩子。蒙鈴的“鈴”,在布依話里是新生老鼠仔的意思,她連個正式的名字都沒有。記憶中的她,異常膽小,不敢和我說話。爸爸早年去世,她與妹妹和患病的母親相依為命,一家人的口糧就靠那幾彎薄薄的梯田。得知她即將輟學的消息,湛江科協、市公安局兩位同志主動要求資助她,負擔她所有學費、生活費。
8年轉瞬即逝,在信里,蒙鈴說,她現在讀了大學,不僅走出了大山,走出了世代相傳的木屋,還走出與奶奶、媽媽不一樣的命運。現在的她活得飽滿、篤定,自信而陽光。她說愛人者,人恒愛之。她很感謝我們人生中這場美麗的相遇。當年那場支教,我給了她希望的種子。種子種在心里,現在在生命中開了花。這封信看得我熱淚盈眶。
蒙鈴是幸運的,可中國西南部山區還有很多的孩子,落后的不是教室,落后的不是設備,而是父輩貧瘠的人生荒蕪了孩子的希望。習近平總書記說,教師應該播撒希望的種子。我深知,最需要我的,是那些偏遠山區信息蔽塞的孩子們,我要告訴他們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一定要努力走出大山。所以,我義無反顧地走進貴州、四川、云南那些偏遠山區的課堂,教過苗族、土家族、布依族、哈尼族、羌族、彝族的孩子們。師者,仁者愛人,大愛無疆。千山萬水,一次次洗心洗肺的遠足,讓我教育的初心更加明晰。
作為一名黨員教師,我的教育初心歷久彌新——如我的偶像于漪老師一般,一輩子做老師,一輩子學做好老師。
(本欄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本欄責任編輯? ?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