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社會進步的推動下,具有良好的臨床思維能力成為高職護理專業學生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必要條件。教師要提高對培養護理專業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重視程度,并將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融入學生學習、實習的各個環節中,為傳統枯燥的護理教學注入活力,讓學生在興趣的推動下,提升對護理知識的綜合運用水平,更好地滿足未來的臨床工作要求,成功解決各種類型的臨床問題。本文將對臨床思維能力在高職護理教學中的培養進行深入分析,以此推動高職護理教學取得新的發展成績。
[關鍵詞]臨床思維能力;高職;護理教學;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高職教育承擔為社會培養綜合型、應用型人才的重任,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是高職院校的關鍵任務。隨著社會的發展,高職人才培養標準也應與時俱進,以便培養更多專業化、高素質的社會建設者。高職院校要將臨床思維能力納入人才考核體系當中,引導教師綜合多種科學化教學方法,帶領學生有效解決不同的臨床問題,使學生成長為滿足社會需要的高水準護理人才。
1 臨床思維能力在高職護理教學中的培養意義
1.1 提高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
臨床思維能力是護理工作者實踐能力的一種體現。擁有良好的臨床思維能力,護理工作者可以快速依據患者病情制訂治療方案,為患者爭取黃金治療時間。同時,護理工作者可以在優秀的臨床思維能力的引導下有效應對突發狀況,并在豐富的醫學基礎理論知識支撐下,形成獨特的護理風格,擁有工作創新能力,不斷提高臨床實踐水平。
1.2 促進當代醫學發展
高職院校培養更多擁有優秀臨床思維能力的護理人才,可以將現階段護理工作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大的醫學環境對護理人員的實踐能力要求越來越高,若臨床思維能力缺失,護理人員很難應對復雜的工作環境。而在臨床思維能力的幫助下,護理人員更容易有創新表現,有力促進醫學進步。
2 臨床思維能力在高職護理教學中的培養現狀
2.1 師資力量有待加強
師資力量是高職護理專業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保證。在有豐富專業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經驗的教師引導下,學生才能成長為社會需要的全面型人才。而當前很多高職院校的師資力量建設有待加強。護理專業教師一般由業內護士轉崗或高校優秀畢業人員組成。對于業內護士轉崗教師來說,其擁有高水平的臨床實踐能力,但在專業護理知識儲備上存在瓶頸,無法從更加專業的角度給予學生支持。對于高校優秀畢業教師來說,豐富的護理專業知識是其加分項,但臨床實際工作經驗的缺失不利于其提升實踐教學水平。從總體上講,高職護理專業實踐與理論雙優秀的教師數量不足,加快打造優秀的護理專業教師團隊有其必要性。
2.2 教學模式科學性不足
當前部分高職護理專業教師采取的課堂教學模式有失科學性。機械式理論灌輸仍然占據大部分課堂教學時間,在“滿堂灌”課堂模式下,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學生的新知學習能力、學習主動性等因素很少被教師關注,學生很難保持理想的學習狀態。同時,在單一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獲得的課堂互動機會不足,以教師為中心的師生相處模式也不利于推動學生全身心投入課堂學習。對于一些需要探究、合作得出結論的問題,教師往往為了節省課堂教學時間而選擇直接將答案告訴學生,長此以往,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心理越來越重,當在具體實踐中遇到實際問題時,學生很難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不足,影響學生提升臨床工作能力,難以準確應對患者出現的突發狀況,這與陳舊的課堂教學模式不無關系。學生處于固化的思維狀態下,對臨床知識的深層次探究缺失,很難變通地分析、解決臨床問題。
2.3 教學計劃缺乏合理性
依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高職護理專業各項課程才能有條不紊地推進,從而提升學生的實際護理能力。護理專業教材內容一般由大理論與分論組成,教師按照教材編寫順序指導學生按部就班地學習,發揮大理論的指導性作用,助力學生形成完整的護理理論知識體系。但這種“按教材教”的方法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大理論偏抽象,在缺乏活力的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對其掌握效果不理想,經過較長的時間間隔,大理論對分論的指導作用明顯性不足,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難以提升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學生優秀的思維能力是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在對臨床護理相關知識有初步認知后,教師還需引領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才能避免學生出現片面化學習現象。為了提高對學生臨床思維培養的有效性,高職院校應加快制訂科學、完善的護理課程教學計劃。
2.4 對實訓、實習的重視程度有待提升
基礎理論學習與實訓、實習都是護理專業學生學習體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而當前實訓課程教學在部分高職院校中所受重視程度有待提升,對學生臨床思維的提升形成阻礙。在高職護理專業教學中,理論知識教學仍占據主導地位,而實訓課程無論是課時占比還是師資配備都相對落后。在教師演示、學生跟隨模仿的模式下,學生缺乏對知識點深入思考的過程,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提升。當面對實際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時,學生很難取得理想的問題解決效果。高職院校及相關教師對學生實訓、實習的重要性缺乏正確認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形成正確的實訓、實習觀念,導致學生的實踐學習質量有待提升,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1]。
2.5 考核評價機制有待完善
考核評價是護理學專業課程教學中的關鍵組成部分。提升考核評價機制的科學化、合理化,能夠為學生的成長發展指明方向。而現階段的高職護理專業課程測試仍以理論考核為主要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師及學生對臨床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視程度。現代化考評機制的缺失,案例分析類試題所占比例過低,學生的邏輯推理及綜合思維發展水平在考評中得不到體現,不利于提升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有失科學性的考評機制也影響學生更好地發展臨床思維能力。
3 臨床思維能力在高職護理教學中的培養策略
3.1 打造高質量師資團隊,更好地進行學生臨床思維培養工作
在發展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過程中,教師的專業力量不容忽視,高職院校要采取有效措施打造優秀的雙師型護理專業教師團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保駕護航。首先,高職院校要優化教師招聘流程,對于有優秀實踐教學經驗的教師可以適當放低招聘標準,以此補充實踐教學力量。招聘測試題目除了考查教師的專業理論儲備情況外,還要對教師的臨床思維能力教學水平進行考查。同時,高職院校要積極引進優秀的醫院護理醫師為兼職教師,打造理論與實踐具優的雙師型教師團隊。其次,高職院校要做好現有教師的培訓工作。一是制訂完善的培訓計劃與明確培訓內容、具體負責領導等,為取得教師培訓的理想效果打下基礎。二是利用現代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優勢,采取線上與線下培訓相結合的方式,有效調動教師的學習熱情。線下為教師舉辦臨床思維能力培養教學理論和經驗分享講座,使教師把握正確的教學方向,為課堂高質量輸出奠定基礎。線上為教師推送專業教學、臨床思維能力培養視頻課程,采取教師觀看視頻、完成答題、獲得學分獎勵的培訓模式,提高教師的知識掌握效果。三是定期組織教師就培訓內容進行測驗,及時發現教師在培訓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據此調整、優化培訓方向。同時,高職院校要健全考核激勵制度,對于測驗成績優異或教學表現突出的教師,要在教學考核上有所體現,以此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并將優秀教師的榜樣作用發揮到位,在全體教師之間形成一股競爭好學之風。四是為教師組織臨床思維培養教學創新類比賽,以賽促練,使教師的教學技能得到磨煉,在取長補短中實現能力蛻變。
3.2 創新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
以往單調、枯燥的護理課程教學模式不利于提升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為了滿足社會發展對護理專業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教師要與時俱進地樹立科學的教學觀念,不斷完善自身的專業教學知識結構,掌握先進的教學技術手段,提升對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成效。同時,教師要轉變以往的師生相處觀念,認識到以學生為課堂教學主體的重要性,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課堂互動參與機會,讓學生在合作探究、實踐中發展思維能力,提升綜合學習水平,進而為學生良好職業發展前景的取得做好鋪墊[2]。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采用如下教學法提升課堂教學成效:
3.2.1 情景模擬教學法
相比以往的“填鴨式”教學模式,情景模擬教學法的應用優勢明顯。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機械記憶知識轉變為從做中學,主動探索、應用知識,更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臨床思維能力。在該種教學模式下,學生不僅能夠深入理解復雜的護理知識,還能切實提升合作能力與實踐能力。教師要對情景模擬教學法的應用必要性有充分了解,掌握其實施要點與具體操作流程,以便最大化發揮情景模擬教學法的價值,有效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之處。例如,在讓學生掌握休克患者的護理要點時,若教師單純為學生灌輸理論內容,采取背誦、提問的方式授課,學生的學習效率極為低下,實踐運用能力難以得到發展,最終造成課堂教學時間的浪費。而教師根據學生的日常表現、個性品質等因素,將學生劃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由組長帶頭討論、學習休克患者護理理論內容,并選出“患者”學生,其他組員根據教師的指示對“患者”進行護理救治。在情景模擬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巡視,對不同小組的知識運用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以便更好地進行課堂教學內容、環節時間分配的優化[3]。
同時,為了優化對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效果,教師要依據實際情況改變“患者”癥狀,如大量失血、血壓大幅度下降等,學生要迅速根據“患者”的突發狀況制訂解決方案,這對學生臨床應變能力的提升有積極影響。模擬結束后,教師要組織學生討論、交流模擬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應采取的改進策略,培養學生良好的反思、總結能力。情景模擬為傳統的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學生在合作、演練中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能夠做到全身心投入課堂學習,深化對相關護理知識的印象,并使臨床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發展。
3.2.2 提問教學法
教師根據實際教學內容合理設計課堂思考問題,是提升學生課堂互動參與質量的有效途徑。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的課堂引導者角色作用突出,以科學化問題帶動學生快速轉動思維對教師來說十分必要。學生在逐層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臨床思維能力得到了充分鍛煉。為了增強問題設置的有效性,教師要深耕教材內容,并做好調研活動,對護理學發展過程中增加的新知識、新現象有清晰把握,以此提高問題設置的科學性、實用性,將問題的應用價值展現出來。
3.3 增強教學計劃的合理性,提高學生的病例分析能力
教師增強教學計劃的合理性對學生學習效果提升和臨床思維能力的發展大有益處。以學生臨床思維能力提升為導向,教師要對教學內容與計劃進行創新設置,降低理論過于抽象、寬泛而對學生學習效果造成的不良影響。例如,讓學生掌握有關損傷護理的知識內容時,教師可先向學生介紹具體的損傷類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之后再根據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分類型進行損傷內容教學,這樣更加切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思考,是學生臨床思維能力提升的重要推動力量。同時,教師要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為學生呈現真實的損傷病例,帶領學生分析、探討病例,從中積累臨床經驗,提高臨床思維能力。
3.4 引導學生參與臨床工作,總結臨床經驗
提高學生的就業水平是高職院校的重要教學任務,為社會培養更多綜合型、應用型人才也是高職院校不可推卸的責任。為了有效提高護理專業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高職院校要多為學生提供臨床工作機會,增加學生的臨床工作經驗,提高校企合作質量是其中一項重要手段。首先,高職院校要選擇與資歷深、正規的醫院進行深度合作,學生在優良的實踐學習環境下更能積累豐富的臨床經驗,進而使自身的臨床思維能力得到提升。其次,高職院校要與醫院進行人才定向培養合作,并實行師徒制,讓學生在師傅的帶領下快速提高臨床工作能力,為學生的高質量就業打下基礎。同時,高職院校要做好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穩步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使學生做到虛心接受專業化指導,更加高效地掌握臨床知識,提升專業技能[4]。
4. 結語
培養高職護理專業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是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重要舉措,能夠助力學生取得良好的職業發展前景。針對當前高職護理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高職院校要加強師資力量建設,用雙師型教師為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發展保駕護航。同時,教師要創新教學方法,使用情景模擬、提問等科學的教學手段,穩步提升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劉瑾春,鄭秀花,張瑞霞,等. “1+1+1”培養模式下臨床同步線上課堂對高職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影響[J]. 衛生職業教育,2023,41(6):69-71.
[2]劉益孜. 臨床思維能力在高職護理教學中的培養[C].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 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網絡研討會論文集(一). 2022:215-218.
[3]劉丹. 高職護生護理臨床思維能力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 循證護理,2022,8(9):1256-1258.
[4]李揚. 高職外科護理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對策研究[C]. 四川省科教創客研究會. 2021年科教創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五期). 2021:683-686.
[作者簡介]曾麗嫦,女,廣東廣州人,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主管護師,本科,研究方向:護理學基礎、養老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