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莉
(烏魯木齊八一中學小學部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詩歌是文學中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以豐富的意象和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傳遞著詩人的情感和思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詩歌教學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情感體驗。
小學語文詩歌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缺乏任務驅動,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因此,如何通過合理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審美能力,是當前小學語文四年級詩歌單元教學的重要問題。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明確提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內容以學習任務群組織與呈現,包括基礎型學習任務群、發(fā)展型學習任務群和拓展型學習任務群。詩歌單元的教學屬于發(fā)展型學習任務群中“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學習任務群。本文將對小語四年級詩歌單元如何落實“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學習任務群教學策略進行探究。
文學閱讀是指人們通過閱讀文學作品,獲取并理解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人文精神和藝術形式的過程。文學閱讀是個體與文學作品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它不僅是獲取知識和信息的一種方式,更是一種審美體驗和文化體驗。同時,文學閱讀也是一種享受和愉悅,能夠帶給人們身心上的滿足和愉悅。
創(chuàng)意表達是指借助各種語言和非語言的表達形式,如文字、圖像、音樂、表演等,將個人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想象力通過創(chuàng)新的方式呈現出來的過程。創(chuàng)意表達要求個人具有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創(chuàng)新能力,能夠將自己的想法以各種形式生動地表達出來,從而引起觀眾的共鳴和感受。
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是相互關聯和互為支撐的。通過文學閱讀,學生可以獲得豐富的語言材料和創(chuàng)意啟示,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促進學生的創(chuàng)意表達能力的提高。而創(chuàng)意表達則是通過各種形式的表達,將學生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力轉化為具體的作品,表現出學生的個性和獨特性。
《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指出:“‘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通過整體感知、聯想想象,感受文學語言和形象的獨特魅力,獲得個性化的審美體驗;了解文學作品的基本特點,欣賞和評價語言文字作品,提高審美品位;觀察、感受自然與社會,表達自己獨特的體驗與思考,嘗試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
“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任務群包括“閱讀”與“表達”兩部分,這兩部分密切不可分,并且相輔相成。閱讀是表達的基礎,表達是表達的延伸。在相互支撐中螺旋上升,培養(yǎng)了學生的文學閱讀與寫作的習慣。
小學語文四年級的學生是處于語文學習的關鍵時期,他們在語言表達、閱讀理解、想象力和創(chuàng)意表達等方面都有待提高。因此,小學語文四年級詩歌單元“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學習任務群的教學目標就是針對這些方面進行培養(yǎng)和提高。這個單元,學生需初步了解現代詩歌的一些特點,學會展開想象,體會詩歌的情感。同時,學生也需要提高自己的創(chuàng)意表達能力。此外,學生還要在學習中分享和交流詩歌帶給自己的感受。這些學習目標的達成需要在學習任務群的驅動下進行,才更加能夠體現新課標的理念,更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明確指出:“第二學段(3—4 年級)學生要閱讀描繪大自然、表現美好情感的詩歌等作品,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嘗試使用文學語言表達自己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還可以創(chuàng)編詩歌和故事,發(fā)展想象力。”
針對小學語文四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教學目標需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感悟詩歌的特點,不斷提升創(chuàng)意表達能力。此外,教學目標還需注重學生自主性,引導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
因此,我們可以為四年級詩歌單元設計這樣的學習任務:
(1)創(chuàng)編“我的詩歌集”:摘錄自己喜歡的現代詩,自己創(chuàng)編詩歌,形成個人詩歌集。
(2)創(chuàng)編“班級詩歌集”:班級詩歌集中收錄本班所有學生的原創(chuàng)詩歌。
(3)舉辦“詩集發(fā)布會”或“詩歌朗誦會”:向大家推介或誦讀自己詩歌。
(4)創(chuàng)建“班級文學社”: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
3.1.1 在詩歌閱讀環(huán)節(jié)中,可以采用“誦讀、欣賞、感受”的教學策略
朗讀是感受詩歌特點、體會詩歌情感的主要方式,所以首先讓學生讀好詩歌,由讀正確進而讀出節(jié)奏和韻律感;然后再引導學生邊讀邊展開想象,想象詩中描繪的畫面,從而體會詩人字里行間所要表達的情感;最后引導學生批注自己領會的和聯想到的情境畫面或生活體驗,感受詩歌的意境和情感,通過誦讀詩歌表達出來。
以本單元詩歌《繁星》為例:一是,“誦讀”階段: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讀整首詩歌,讓學生整體感知詩歌所表達的主題,幫助學生建立起對詩歌的整體認識。二是,“欣賞”階段: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展開想象,在頭腦中形成畫面感,如“繁星如一粒粒寶石,散落在深邃的夜空中”,讓學生通過想象,感受詩歌中所描繪的美麗景象,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三是,“感受”階段:引導學生批注自己領會的和聯想到的情境畫面或生活體驗,通過誦讀表達出自己最這首詩歌的理解和感悟。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同時也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情感體驗。
3.1.2 在詩歌創(chuàng)意表達環(huán)節(jié)中,可以采用“交流與分享、仿寫與創(chuàng)作”的教學策略
第一步,通過本單元的“交流平臺”和“日積月累”中詩人對詩歌特點的論述,了解詩歌的一些特點,結合本單元的詩歌,交流自己對詩歌特點的理解。除此之外,學生還可以從課外摘錄自己喜歡的詩歌,交流自己對詩歌特點或情感的理解,這里無需僅限于某幾位詩人,只要學生愿意交流就要鼓勵。
第二步,就是“仿寫與創(chuàng)作”,在交流與分享的基礎上,學生初步掌握了的詩歌的一些特點,仿寫或創(chuàng)作詩歌就會變得容易了。結合本單元語文園地“詞句段運用”,練習仿寫詩歌,抓住關鍵詞,由片段仿寫逐步到整首詩的仿寫。例如:“這些是——是永不漫滅的回憶:月明的園中,藤蘿的葉下,母親的膝上”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加點的字,發(fā)現表達上的特點,再進行片段仿寫。在教學《在天晴了的時候》時,學習詩歌的同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用詩歌的方式寫一寫自己看待過的雪后天晴的景象,抓住雪后的景物,展開想象和聯想,寫出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所感,完成整首詩的創(chuàng)作。
3.1.3 創(chuàng)編“我的詩歌集”和“班級詩歌集”
通過“誦讀、欣賞、感受、分享與交流、仿寫與創(chuàng)作”,學生已經收集了詩歌,也自創(chuàng)了詩歌,這為創(chuàng)編“我的詩歌集”做好了一定的準備。學生在這一任務驅動下,除了將詩歌整理成冊,學生還可以為自己的詩集畫封面,為每一首詩歌配圖,這一學習過程充滿了快樂和成就感。
匯總本班學生的自創(chuàng)詩歌,形成具有班級特色的“班級詩歌集”,學生的積極性性就更高了:制作目錄,寫卷首語,為詩歌配畫……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學習詩歌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學生創(chuàng)作了詩集,下一步我們可以舉辦“詩歌朗誦會”或“詩歌發(fā)布會”,在這一任務的驅動下,可以更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學習詩歌的熱情,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以召開“現代詩朗誦會”為例,朗誦詩歌的形式多樣,由學生來自主確定,可以是個人讀,也可以是小組合作讀。除了朗誦課內詩歌,還可以朗誦課外詩歌,學生可以朗誦自己摘錄的詩歌,也可以朗誦自己原創(chuàng)的詩歌,這一活動將加深學生對詩歌特點的把握和詩情的感悟。
組織活動就需要策劃,舉辦“詩歌朗誦會”或“詩歌發(fā)布會”,前期需要老師和同學們共同努力,教師要引導和幫助學生自主策劃組織這個活動。在過程中,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也得到提升。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獲得了自信,增加了學習的動力。
為了讓學生獲得長期的文學滋養(yǎng),我們可以延續(xù)這個單元的學習任務群,將其拓展延伸為“班級文學社”活動。在教室后黑板開辟一處“班級文學社”,用來展出學生的文學作品,可以是詩歌,也可以是其他習作。在這一任務的驅動下,學生可以把自己的詩歌或其他作品放進“班級文學社”展示,既增強了個人自信心,也為其他學生提供了學習的榜樣。
通過研究,我們列舉了“詩歌閱讀和創(chuàng)意表達”任務群在四年級詩歌單元的教學策略,總結了一些教學方法,為一線的教學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指導,同時也為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