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仲曹
浙江安防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溫州 325016
自2011 年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提出以來,我國高度重視企業生產安全問題,并且提出了“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生產文化,想要推動社會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進度,專業人才作為核心推動力,只有具備豐富安全生產標準化理念和生產知識的職業人才進入到社會生產體系中,才能實現社會整體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高職院校作為職業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需要重視社會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需求,結合課程教學內容,遵循高素質職業人才培養理念,創新《安全生產標準化》課程改革模式,讓課程教學內容更貼近社會市場需求,確保學生能夠熟練掌握相關安全生產知識,并用于職業崗位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中[1];《通知》介紹了安全標準化教學改革的意義,以課程內容的整合、優化為主線進行教學改革探究。
《安全生產標準化》課程涵蓋了“安全生產法規”“安全管理”“生產管理”等諸多內容,《安全生產標準化》課程是工科專業必備的專業課程,同樣也是安全工程師職業資格考試的核心課程內容,《安全生產標準化》課程內容集中在學生的安全基礎知識和實踐生產方面[2],在《安全生產標準化》課程學習中,學生不僅能掌握安全生產相關實踐技能,也能學習到相關法律法規知識,便于學生在職業崗位既能夠借助標準化的生產實踐技能來提高職業崗位核心競爭力和生產效率,也能夠運用法律法規知識來推進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確保生產安全[3]。
現階段,高職院校《安全生產標準化》課程教學主要分為理論教學、實踐案例教學及教學評價三個層面,符合高職院校專業課程教學體系內容,但在實際《安全生產標準化》課程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理論教學與實踐案例教學脫節。《安全生產標準化》課程具有綜合性和復雜性特點,且相關知識內容沒有標準答案,并且每個行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并不一致,存在諸多差異,要深度理解安全生產標準化內容對學生綜合能力要求較高,部分教師在《安全生產標準化》課程教學中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案例教學并未融合在一起,而是采用的分段式教學[4];忽略了學生“理論+實踐”的綜合訓練,學生在面對《安全生產標準化》課程時經常沒有頭緒,無從下手,沒有特定的安全生產案例來落實理論知識學習,導致《安全生產標準化》課程中,學生綜合分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使得《安全生產標準化》課程缺乏邏輯性,課程設計質量較低[5]。
其次,教學內容脫節。隨著社會產業不斷轉型升級,安全生產標準也逐漸發生改變,社會產業中對《安全生產標準化》課程要求發生了較大變化,自動化生產、智能制造等生產理念不斷完善。國家標準更新,高職院校選用的教材中相關安全生產內容脫離社會實際市場,面對社會安全生產發展需求,部分高職院校在課程目標教學內容、選用教材、教學案例以及課程設計選題未能及時更新,使得課程內容缺乏前沿性和時代性[6]。
最后,教學方式缺乏創新。目前,大部分《安全生產標準化》課程教師自身綜合實踐能力還有待提高,對社會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研究深度不夠,對于新理論、新方法,缺乏探究創新精神,課程內容還停留在較為淺顯的基礎知識階段,對于新理念和新方法的拓展較少,學生探究興趣不足。學生課后學習精力花費較少,課后學習時間和思考不足。課程考核方式,采用傳統的期末考試加課程設計的形式,對于學生缺乏挑戰。期末考試試題,只要學生學習態度沒有問題,花幾天認真復習通過問題不大。課程設計常用虛擬課題的形式,課題類型單一,導致現狀限制條件較少,不能激發學生的探究創新欲望。
《安全生產標準化》課程內容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相關安全生產知識內容只有借助實際生產案例才能凸顯出理論知識的重要性及作用價值,學生才能深層次理解安全生產標準化知識內容,因此,在《安全生產標準化》課程教學改革中,一方面需要以學生為主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另一方面需要圍繞企業實際生產案例來突出安全生產標準化知識內容,進而增強學生安全生產標準化知識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讓學生有能力、有知識儲備將安全生產標準化內容落實在實際企業生產中,具體改革路徑如下:
《安全生產標準化》課程教學改革的主旨,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實際問題解決能力,讓學生能夠在企業生產中依托安全生產標準化知識來提高生產質量,提高安全標準化程度。現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是以教師為主導,教材內容為核心的教學模式,按照教師制定的教學路線進行按部就班教學,使得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學習地位,不利于學生對安全生產標準化專業的深度理解和創新思考[7]。因此,在教學改革中,需要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模式,轉變傳統課程教學觀念,讓學生由被動學生轉化為主動探究,教師在教學中以啟發、引導為核心來調動學生的學習思維及參與度,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能夠對安全標準化課程知識進行自主探究和創新思考,從而增強學生的安全生產標準化學習程度。
《安全生產標準化》課程內容具有極強的實踐性,相關理論知識都需要借助實際生產案例來解釋,實踐教學案例是依托教學目標,圍繞教學內容,以事實存在的項目而形成的教學體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實踐項目的虛擬場景模擬,引導學生對《安全生產標準化》課程知識內容的分析探討,更清晰地感知安全生產標準化知識內容的作用價值[8]。
《安全生產標準化》課程內容,既包含生產安全管理和生產標準化內容,也涵蓋相應的法律法規,在課程理論教學中,學生難以借助文字描述來理解安全生產標準化專業知識,借助實踐案例的引入,能夠用實踐案例的框架體系讓學生理論知識學習更加具體,提高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代入感和參與感。
此外,案例教學具有十足的實踐性和真實性,客觀的社會生產實踐案例有足夠的復雜性和研究價值,有利于形成專業知識研討氛圍;教師可以借助實踐案例中相關知識點,引導學生進行安全生產標準化知識內容探討,并結合社會產業生產模式進行安全生產標準化知識探究應用,增強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安全生產標準化》課程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安全生產意識、掌握安全生產標準化技術內涵,讓學生能夠在職業崗位做到安全生產,有能力、有專業技術來推進企業生產安全標準化建設,在傳統的《安全生產標準化》課程考核中,主要是借助期末學業測評來進行,側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如專業知識記憶度、相關專業技能的熟悉程度,并未結合企業當前生產問題進行綜合考核,這樣就導致學生缺乏綜合能力。因此,在課程教學評價中,需要由“知識考核型”向“知識+能力考核型”轉變,借助完善的考核評價體系,實現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和綜合能力培養,增強學生的安全生產標準化知識應用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3]。
教學目標是《安全生產標準化》課程教學活動實施的基礎,也是教學內容制定的方向,高職院校需要發揮出頂層設計作用,將課程目標與職業崗位要求對應;考核要求及方式等要按照“理論+實踐”的改革理念進行梳理和定位,實現知識、能力、素質三維教學目標的有機融合,重點培養學生解決安全生產問題的綜合能力和創新思維,讓學生掌握基礎的安全生產標準化知識內容及應用場景外,增強學生對社會產業生產進行調研分析、安全生產標準化實踐以及生產技術創新能力的培養[9]。
企業生產案例是《安全生產標準化》課程教學的關鍵內容,實踐案例的創新性及實用性關乎學生的知識學習程度和理解深度。因此,高職院校需要依托“理論+實踐”的改革理念,借助社會產業資源和浙江安防職業技術學院原有課程資源,創新實踐案例庫建設,確保案例資源的前瞻性和可用性,讓學生借助前沿的案例資源,了解當前社會產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的需求程度,從而建立完善的學習目標和規劃,讓學生的學習方向符合社會產業生產發展,在實踐案例庫建設中,需要遵循綜合性、創新性、實用性和多樣性原則來挑選社會案例,確保案例資源隨著社會產業生產模式變化不斷更新,讓案例資源更具有代表性,有利于實現安全生產標準化理論教學與實際社會生產實踐的深度對接。
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組織方式,能夠突破傳統《安全生產標準化》課程教學的局限性,實現教師“教”轉變為以學生“學”為中心的轉變。教師利用學校網絡教學平臺,建設《安全生產標準化》課程線上教學資源,把課前自學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進行靈活的課程內容預習,在課中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時間,針對重難點進行講解,把更多時間用于研討辯論、案例剖析、方案討論、互動答疑、匯報點評等環節,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更多成就感。在課后階段,借助線上教學平臺,教師能夠做到陪伴式引導,與學生一起研究企業安全生產案例,并將理論知識內容不斷融入實踐案例中,幫助學生理解案例資源的關鍵點、創新點,幫助學生在課中學習的理論知識逐漸轉化為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在傳統的《安全生產標準化》課程教學體系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處于分割狀態,學生難以將理論知識充分應用在實踐案例中,高職院校需要針對課程發展需要,梳理課程教學內容,重構課程內容體系,建立“理論+實踐”的融合教學體系,將安全生產標準化理論知識進行層次化分類,并圍繞三維課程教學目標,將實踐案例充分融入到關鍵教學環節中,讓學生能夠利用實踐案例深度理解安全生產標準化理論知識,將理論知識在實踐案例中充分應用,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和知識創新能力。如借助虛擬仿真技術,讓學生在虛擬的企業生產實踐中反復驗證相關安全生產標準化知識內容,通過多層次的模擬,既能增強學生的安全生產標準化知識學習重視程度,也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提升和安全生產意識養成,讓學生深度感知安全生產標準化知識對于企業生產的真實價值和意義。
“理論+實踐”的教學體系構建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完善的學習框架,使專業理論教學與案例實踐同步進行、有機融合、相互支撐,讓所學理論知識同時應用到創新實踐活動,同步產出專業實踐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