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娟
(嘉峪關市第六中學 甘肅 嘉峪關 735100)
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進行文化拓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英語國家不同的文化,培養文化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文化拓展,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更好提升學生人文素養,讓學生可以從本質上了解不同文化,提高知識掌握程度。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除了一些固定的理論上的知識,還需要結合相關知識內容,對其文化進行適當拓展和講解,不僅能夠讓學生提高自己的英語表達能力,還能夠帶領學生去感受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以及其他國家的特色文化。要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不僅需要了解中外國家的風俗文化,還需要將本身存在的對文化方面的誤區進行清除,更好的掌握不同文化之間的差別,讓學生也能夠更好學習英語。
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除了有固定的詞語、語法等內容,還有學生在閱讀英語方面的學習和鍛煉,學生通過閱讀,也能夠了解到中外不同的文化差異。而除了學習書面知識,還需要培養學生英語的語感,通過應用語言的練習,可以更好的提高學生的語感以及理解能力。總體上來看,英語是實用性的課程,屬于交際類型的課程,在學習過程中,不僅需要重視英語本身的使用方法,還需要了解相關的文化背景,在表達的過程中不會因為文化差異造成誤會。比如,在中國,朋友之間見面總是會說:“吃了嗎?”“最近怎么樣?”但是在其他國家,如果跟外國人說“Have you eaten?”就會引發誤會。而且外國人在談話中比較注意隱私,比如自己的收入等,但是中國人卻毫不避諱。所以,如果不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在交流過程中會出現很多誤會。在當前初中英語教學中,在培養學生閱讀和表達能力時,如果只是浮于表面,沒有深入了解,就很難提升閱讀和表達能力的教學質量。如果在此基礎上,對背后蘊含的文化特點有一定了解,學生就能夠理解文化背景下的語言知識,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對于中國人來說,學習英語缺少了相應的英語環境,大部分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都會感到非常陌生,在應用的時候也會覺得比較生硬。也正是因為這樣,想要提高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就一定要在授課過程中,向學生拓展相關國家的文化特點,以及風土人情等,讓學生可以對陌生的國家有一定的了解,降低學生對英語的陌生感,在了解了相應的文化背景之后,學生學習英語、應用英語就會更加得心應手[1]。
在學習英語過程中,中外的文化差異對于提升學生理解英語內容的能力有一定限制,如果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中,拓展相關文化背景,就能夠更好的提高學生對英語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對中外文化進行對比之后,可以讓學生對英語產生興趣,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可以積極參與到英語學習中。學習英語課程的最終目的,是可以應用英語語言進行交流,而學生想要掌握好一門語言,除了需要掌握基本表達能力,還需要對深層次的內容進行了解,可以在應用語言過程中順利進行。初中階段,是培養學生英語表達能力和語言能力的關鍵時期,在授課過程中,需要應用適當的方式進行文化拓展,讓學生可以更好的了解外國文化,經過長期的積累和吸收,不斷提升對外國文化的了解,就能讓學生在應用語言進行交流時更加自信,也能夠提高英語教學效果,讓學生可以更好發展。
傳統的初中英語課程教學,大部分老師都是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下進行教學活動,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沒有意識到拓展相關文化對于英語學習的重要性,這就會使得一些學生在英語考試中都能得到很好的分數,但是在實際應用英語過程中就會出現問題,在應用語言過程中,會因為在不同場合中應用錯誤而導致誤會。比如,有些學生的學習成績非常好,但是在交流中,對某一個單詞只有表面上的理解,沒有更深入的了解。在中國文化中,龍dragon 這個詞,是比較神圣莊重的,但是在西方國家卻有著惡魔、悍婦等含義,在使用過程中,如果想要表達中國意義上的龍,可以用Chinese dragon 來表達。但是有些學生不知道背后的文化特點,就會在應用過程中出錯。在當前新課程教育改革環境下,大部分學校和老師都已經開始重視英語學習過程中的文化拓展意義,也已經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進行文化手頭,但是根據當前的英語教材、教師的授課方式以及學生的掌握情況分析,還存在一定不足。當前有很多初中英語教材都開始進行改革,將英語單詞、語法和實際應用以及文化背景相結合,希望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更豐富的內容,重點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但在實際授課中,因為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等方面的影響,還有很多教師對這部分的內容不重視,也不進行過多的講解,只是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掌握。有些教師會認為,在英語教學中,學習語言才是最基本的內容,文化的學習和文化意識的培養,只是正常課堂的補充內容,可有可無。在授課過程中,教師不重視文化內容的拓展,所以在課堂中,文化內容的學習占用的時間非常少。有些教師雖然明白文化拓展的意義,但是因為課堂時間有限,為了完成教學目標,還是以知識內容為主,有時間就將一些文化內容。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也沒有將文化內容設計進去,選擇授課方式也沒有考慮文化內容。而英語教師本身的文化素養也對英語教學過程中進行文化拓展的效果有一定影響。現階段,在教師備課,進行教學設計時,因為教師自己對文化內容的了解都一知半解,學校也沒有安排相關的機會讓老師進行文化知識的學習和培訓,而教師憑借著自己僅有的文化理解,傳輸給學生,學生在理解上也不夠徹底,也不能夠在交流過程中順利應用[2]。
所以,針對對當前英語教學中文化拓展的現狀進行的分析,可以看到,大部分學生在專業知識內容方面還是高于文化內容的理解的。因此,當前最重要的內容就是怎樣從教材、教學設計、教學目標以及教師素質和教學方式等方面進行改變,提高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對文化內容的拓展。學生通過教師正確的引導,也能夠正確徹底的了解中西方文化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可以主動探索,并通過不斷的實踐,來收集到更多的中西方文化,進而更好的應用語言[3]。
從人類文明的開始,到當前全球化發展環境下,始終貫穿著文化之間的交流,而且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文化交流變得更深刻,更徹底。而文化的交流,說到底也就是人和人的交流,如果是跨國交流,本質上就是跨語言交流。而語言的背后其實就是文化交流。如果在進行英語教學過程中,只重視知識內容的教學,沒有適當進行文化拓展,那么國人在與外國人進行溝通過程中,就會因為缺乏對文化背景的了解而造成理解錯誤。而中學英語教師也需要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不能再堅持分數為主的教學觀念,不重視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所以,在進行初中英語教學中,一定要對背后的文化內涵以及交流方式進行重視,提升學生在語言應用方面的能力[4]。
不管是學習什么知識,只要有了興趣,就能夠得到好的學習效果。初中英語教師的教學重點如果知識傳授知識,而固定的知識內容又比較單一、枯燥,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喪失學習英語的興趣,更不用說可以很好的應用英語進行交流了。一個優秀的教師,明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個道理。強制性的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也只是機械性的記憶,不能靈活應用。當前在英語教材以及輔助教學用書等內容中,都開始重視節選英語國家最原始的內容,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只是內容也就變多了,這對英語教師來說也是一種挑戰,要求教師不僅要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傳授相關的知識內容,還需要拓展文化意識,將文化和技能相結合,同步發展。所以,想要成為當前新課程背景下優秀的初中英語教師,不僅要求教師本身掌握足夠的知識素養,還需要對外國文化背景有足夠了解,可以在日常授課過程中拓展外國文化,通過這一過程,讓學生學習到的語言內容活躍起來,更靈活的掌握語言,而不是只是書本上死記硬背的內容。閱讀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內容,所以,教師需要在閱讀內容教學過程進行文化拓展。在進行文化拓展時,教師需要結合當前學生的發展情況,包括對英語的掌握、年齡、本身的接受能力等多方面情況,進行選擇性拓展[5]。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英語九年級全冊教材中,Unit 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這一課中,就可以很好地拓展外國文化。在這一節課中,我們學習了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Mid-Autumn Festival,以及月餅mooncakes,及這個節日背后的文化背景。從這個角度出發,可以引出在西方國家,他們都有哪些節日?在不同節日中他們有什么特殊的食品?可以向學生介紹,在美國元旦這一天就是新年,與中國傳統的農歷新年是不一樣的。對于美國來說最熱鬧的節日就是圣誕節Christmas,美國人會通宵達旦的慶祝,圣誕節最典型的是圣誕樹。還有一個美國獨特的節日就是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在每年1 月份的最后一個星期四,感恩節是美國人闔家團圓的節日,最具有代表性的食物就是火雞[6]。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拓展外國文化,會因為中外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造成一定制約。因為中國文化和外國英語國家的文化中,雖然有一定的相同之處,但是因為發展歷史長短、所處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影響,在大部分文化內容上都有一定差異。在中國文化的影響下,如果沒有相應的外國文化的了解,就算是在聽說讀寫各個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學習,對英語的發音、單詞、語法等方面也都熟練掌握,但是在實際應用語言過程中還會有一定障礙。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外在文化方面的差異。在日常的語言交流過程中,交流雙方只要有一方沒有了解對方的文化內涵,不明白雙方在文化上存在的差異,就非常容易出現因為用詞不當或者內容不當,造成的交流困難,甚至出現文化沖突。在初中這個階段的學生,想要更好的了解中外文化之間的差異,就可以去學習一些日常用語。因為在文化交流中,只有最日常的最簡單的內容,才能夠更好體現出文化差異。英語的日常用語中,因為文化背景的不同,常用語言也有很大的差別,并且內容比較復雜,這對學生了解外國文化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并且,初中英語教師在進行授課過程中,對教學內容中存在的中外文化差異也應該重點分析。而且,不管是哪種語言,都是在不斷變化和發展的,所以,在進行文化拓展過程中,還需要注意應用的材料是否是最新的內容。拿最簡單的內容來舉例:我們中國人最喜歡謙虛,所以當聽到有人夸獎或者是贊揚的時候,都實現自謙“哪里哪里”。但是對于英美國家的人來說,過分謙虛就是虛偽,甚至還會讓人覺得自己真的是沒有能力的。他們在面對這種情況時會直接接受別人的贊美,并且說“thanks”。但是隨著全球化進程的發展,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已經開始不斷融合,所以,在教學中如果還是用比較老舊的內容來舉例子,當學生與外國人交流時候就會出現信息滯后的情況,生搬硬套,造成誤會。所以,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需要先將中外文化進行對比,找到存在的差異,讓學生理解出現差異的原因,然后再根據存在的差異,進行相對應的練習[7]。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級下冊Unit9 Section B 這一節課中,這節課的主題是“Have you ever been to a museum?”在這節課的內容中,提到了中國的長城、兵馬俑等,而關于外國的提到的是“American Computer Museum”,這時,教師就可以適當進行文化拓展。中國的長城有幾千年的文化歷史,從秦朝時期就開始建立,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美國有這樣的建筑物嗎?為什么沒有?因為美國的歷史比較短,15 世紀末才開始有人向北美移民,直到1776 年發布的《獨立宣言》才正式宣告美利堅合眾國建立。這就是中國和美國文化背景的不同。當然,美國在計算機方面的發展也要早于中國很多,因此American Computer Museum 對美國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正常的對外交流溝通中,在弘揚本國文化的同時,也需要尊重他國的歷史[8]。
一種語言的習慣用語,背后有非常濃厚的文化色彩。學習習慣用語的同時還能夠更好理解外國文化,找出文化和語言學習之間的關系,提高學生對文化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語言應用能力。而且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習慣用語往往會比語法更加重要。比如在人教版七年級教材中,就有關于打電話的內容。對方問“Hello,may I speak to Tom?”這時候如果你想知道對方是誰并說“who are you?”這一回答在語法上是沒有錯誤的,但是在外國人的習慣用語中卻不合適,如果想知道對方是誰可以說“who is speaking?”如果想先說自己是誰,不能說“I am Jenny”或者“My name is Jenny”要用“This is Jenny speaking”。這就是文化背景下語言交流的差異。
新課程教育改革的環境下,初中英語教師必須要重視進行文化拓展的重要性,不僅僅是單純進行知識的傳授,還需要拓展中外文化,利用相應的資源,在授課過程中進行文化拓展,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可以幫助學生擴大視野,也能激發學習興趣。在這一過程中也不能忽視中國文化的拓展,因為時代的進步和發展,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學生在了解了中外文化之間的差異,才能夠在應用語言交流時運用得當,實現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更好的應用英語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