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婉冰
教師的主陣地就是課堂教學。同一課程內容,不同的教師講授,區別在哪呢?在于教學方法的選擇。作為一名一線的美術教師,筆者將從以下三個方面淺談在美術教育中如何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一、從課程分析進行選擇
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互動活動,在課堂中,想要挑選適當的教學方法,教師首先要對課程進行有效的分析與掌控。作為一名美術教師,除了掌握教學常規活動外,還要對自己的學科特性進行深入分析,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發現最適合的教學方法。而這之中最為重要的是對美術課程的分析和理解。
2023 年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美術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審美判斷力和藝術創作能力,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和文化素質。美術教師要時刻把握課程特質,積極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實踐、探索、合作、交流,激發學生對美的熱愛和向往,培養學生對美術學科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一堂好的美術課程,必須配合好的教學方法,才能得到最優質的效果,產生最深刻的教育價值,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藝術涵養,使學生獲得理論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創新能力。
二、從模塊分類進行選擇
新時代的美術課程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以弘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為目標,以體現素質教育為抓手,將美術教學劃分為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美術教育中如何選擇教學方法,與美術教學的模塊分類也是緊密相連的。
美術教師首先要對美術課程的整體體系有所掌握了解,再從整體出發,按照四個模塊的區分,通過對不同模塊教學的了解,在實踐教學中不斷調整,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不同的教學模塊,導致筆者的教學方法變化多樣,這也極大地激發了筆者的教學熱情。
舉個例子:造型表現這一個模塊的學習目標是讓學生觀察、認識和理解線條、形狀、色彩、空間、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運用對稱、均衡、重復、節奏、對比、變化、統一等形式原理進行造型活動,增加想象力和創新意識。在課堂上,筆者常常使用直觀法、講授法、演示法和練習法。比如:在講臺上展示一個美麗的花瓶,讓學生360 度全方位進行觀察,再引導學生掌握花瓶的形狀、色彩、肌理、明暗等,最后教授學生通過繪畫展示自己眼中觀察到的花瓶模樣,并引導學生為這個花瓶增添上自己喜愛的花枝。
這些教學方法既引導學生掌握了花瓶的造型,又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達到了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藝術涵養的教學目的。
三、從班情學情進行選擇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選擇教學方法時,必須要充分考慮班情學情。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獨角戲”“一言堂”“滿堂灌”的情況經常發生。但新課程標準下的美術課堂要求教師全面了解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在對班級學生充分了解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好的美術課堂的教學語言要能夠啟發誘導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就要教師運用生動幽默的語言。這也對教師的課前準備提出了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明確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根據班情學情,對教學內容進行刪減增補,對教學手段進行調整改進,才能啟發學生主動、積極、自覺地投入觀察、思考和實踐練習。
四、從其他方面選擇
當我們無法確定合適的教法時,還可以根據下面幾個方面來選擇:
1、學生的發展特點:學生的智能情況,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
2、教師的綜合素質:專業技術水平、個性和特長;
3、師生的活動配合:教師的主動性與學生主動性的動態平衡;
4、課堂的多面結合:教學中的講與練,學與用,課內與課外活動的結合運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提升教學效果,就必須選擇最合適的教學方法。教無定法,學無止境。我想這就是教學的最大魅力。在美術教育的這條道路上,筆者將不懈努力,勤奮執著,用點滴心血讓鮮花開滿整條美育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