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向紅 吳永偉
高中英語課堂教學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強化學生的文化自信,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本文簡述了文化強國的內涵,分析了高中英語教學樹立文化自信的意義以及高中英語教學文化滲透現存問題,深入研究了文化強國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要增強文化自信,舉旗幟、育新人,面向世界和未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力量。高中階段正是培養學生樹立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教師應以身作則深入理解文化強國的內涵,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提升文化素養。
1 文化強國的內涵
打造文化強國需要增強文化的吸引力,整體上應分為四個層面的內容:一是實現國內全民普及。使我國國民對于本土文化形象充滿自信;二是創造作品。高質量的文化作品是弘揚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媒介;三是文化融合。文化需要融入政治、經濟等領域,成為我國政治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四是文化力量的轉化。文化需要融合教育事業,形成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提升我國的國際競爭力。打造文化強國,不僅要讓本國的學生和大眾對傳統文化感興趣,還要吸引世界各國人民的注意,通過文化的廣泛傳播,促進國民經濟水平的提升,使文化轉化為生產力和創造力。學生群體是未來國家建設發展的主體,也是打造文化強國的基礎力量。文化強國的建設需要大量高素質人才,因此素質教育也是文化強國內涵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 高中英語教學樹立文化自信的意義
2.1 提升學生文化素養
高中階段英語教學需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作為第二語言,英語教學能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眼界,使學生了解更多的外國文化。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融合中華傳統文化,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在了解國際文化的同時,增強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現階段,高中英語教學不僅是為了考試取得良好成績,還要通過中外文化的對比,培養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認識的能力。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塑造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愛國主義精神,通過文化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助于學生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的過程中,能具備獨立的視角與思維,形成良好的文化素養。
2.2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高中英語教學中樹立文化自信,有助于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具有較強的應用性。但是,長期以來,教師都是以學生取得高分為目的進行教學的,忽視了英語的語言功能。高中英語教學改革需要改變原本“重成績輕過程”的教學理念,需要全面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文化意識。語言是文化發展和傳播的工具,二者之間存在無法割裂的關系。作為高中生,通過英語表達中華傳統文化,有助于文化的交融、發展和創新,有利于實現學生思維水平和文化修養的提升。
2.3 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
高中英語教學大多停留在背單詞和記語法的層面上,這種枯燥的教學模式會限制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英語學科的知識是一個完整的體系,除了技術性的知識點以外,還要增強學生對英語學科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背單詞和記語法這種教學模式,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記憶會慢慢淡化,需要反復復習和訓練,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而強化學生的文化自信,會讓學生理解和感受英語,感受傳統文化和國際文化的深厚內涵。英語和漢語在思維模式上存在差異,通過大量英文資料的閱讀深入了解傳統文化,能幫助學生形成跨文化意識,強化學生中英文思維方式的轉換能力。這種教學模式下,能鍛煉學生的英文表達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推動我國素質教育的發展。
3 高中英語教學文化滲透現存問題
3.1 本土文化占比少
相比于外國文化相關知識內容,目前高中英語教材中本土文化的相關內容較少。以北師大版英語教材為例,其中對外國的節日、人文、生活習慣和飲食都進行了詳細介紹,而對于中國傳統節日和傳統地方美食的介紹十分欠缺。基于教材展開教學,很多教師在課堂上也不會專門進行中華文化的宣傳和介紹,導致傳統文化在英語課堂上被忽視。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由于知識的積累不平衡,在開展交流活動課時,學生只能憑借日常所學的國外文化知識進行交流探討,無法對中華傳統文化展開交流,使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沒有得到提升,不利于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傳承與創新。另外,很多教師為了讓學生在考試中取得高分,常常側重于理論性的知識教學,忽視了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發展,學生需要背誦大量單詞和長句子,沒有強化學生對教材文本以及課外閱讀中文化的理解和滲透,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3.2 缺乏實踐性教學
在傳統教育理念影響下,很多教師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過度重視理論教學,忽視了實踐教育。大多數高中英語教師的教學模式都比較固定,如,首先進行新單詞的講解,然后讓學生閱讀教材文本,再為學生播放文本標準音頻讓學生學習發音,接下來講解文本中重點句型和短語,最后要求學生背單詞和文本句型。除了單詞和句型的背誦任務,還會為學生布置大量課后習題,要求學生鞏固練習,下一節課通常會考單詞聽寫或默寫,并進行習題講解。整個流程下來,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可以快速收獲一定的英語知識,但是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效果并不好。整個過程也十分忽視文化意識的培養和口語表達能力的鍛煉。很多英語成績優秀的高中生卻難以開口表達,這種啞巴英語現象十分突出。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受到了限制,缺乏實踐,導致學生的英語無法應用于實際生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想要走向國際舞臺,必須要通過英語進行跨文化交流,若高中英語沒有培養學生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就無法實現傳統文化的輸出和宣傳,不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另外,隨著經濟的全球化,世界各國之間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高中生缺乏英語交流能力會影響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不利于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3.3 教師缺乏文化意識
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文化底蘊和意識形態對學生具有直接性的影響,但是目前很多高中英語教師無法轉變教學觀念,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仍十分欠缺對傳統文化的教學。大多數教師習慣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長期處于被動狀態,難以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部分英語教師不能正確看待英語教學這份工作,沒有投入較多的時間精力深入研究和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創新課堂設計,也沒有在業余時間積累傳統文化知識,豐富個人的文化素養,難以做到課堂上的滲透教學。另外,英語教學方式單一,只針對教材內容開展,不能進一步拓展教學資源,導致學生的思維局限于教材內容,大量知識需要學生進行背誦和記憶,使學生對英語產生抵觸心理,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4 文化強國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學策略
4.1 單詞講解了解文化
在文化強國背景下,高中英語單詞教學需要基于文化內涵深入講解。首先,教師應在教學前對學生進行充分了解,與學生進行深入交流,掌握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英語基礎能力。教師還要與學生交流英語學習習慣,并討論英語學習方式方法,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進行教學規劃,有助于提升英語教學效率和質量。新課標要求將課堂的主體歸還給學生,那么教師就要善于觀察和引導,通過每一個教學環節進行文化滲透,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在學習新單詞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在上課前將新課內容和單詞進行簡單預習,并記錄好問題。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展示預習成果,并由學生進行新單詞的講解。在學生講解結束后,其他學生進行補充和總結。教師在學生發言結束后,要結合自身文化底蘊對單詞背后相關的文化知識進行介紹,引導學生通過理解的方式進行記憶。在單詞講解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整理中文意思相近的其他單詞,并對比,通過對比感受中英文表達方式和思維方式上的差異。通過這種方式,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和總結習慣,為接下來的英語學習打下良好基礎。例如,在學習北師大版高中英語必修一“Celebrations”課堂教學中,學習了新單詞“scholarship”。在學生分享預習成果時,一位學生對這個單詞進行了分解,“scholar”是學者、獎學金獲得者的意思,這個單詞是由學校“school”這個單詞變形來的。而后綴“ship”是船、運輸工具的意思,該同學認為通過分解能幫助記憶。教師對學生的預習成果進行了表揚,又進行了補充:“在英語后綴中,‘-ship常用來表示性質、關系或狀態。請同學們想一想還有哪些?”學生們回答了“friendship”“kingship”“citizenship”等。接下來,在講解“occasion”這個單詞時,學生也主動進行了拓展,除了單詞講解外,還指出該單詞的兩個衍生詞“occasional”和“occasionally”。在學生講解結束后,教師基于“偶爾”的含義,引導學生進行頻率副詞的復習。讓學生分辨“always”“sometimes”“often”“usually”“now and then”之間的區別。學生將以上單詞所表達的頻率從高到低進行了排列。教師最后進行了總結:“大家表現得非常好,實際運用時需要結合上下文語境進行分析,要做到表達準確,就必須要對單詞形成深入理解。”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在課堂結束后,通過文化理解完成了單詞的記憶,實現了學習效率的提升。
4.2 構建情境感受文化
在文化強國背景下,高中英語語法教學需要通過構建情境,讓學生通過體驗感受文化。課堂教學方式的創新是高中英語教學改革的重點內容,通過新穎有趣的授課方式能幫助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構建教學情境,可以為學生營造不同的課堂氛圍,通過情境代入幫助學生進入英語學習狀態。當前信息化技術的進步為課堂情境構建提供了便利,教師能通過音頻、視頻或圖文資料進行教學情境構建,增強課堂的代入感。通過情境構建的方式講解英語語法,可以讓學生的關注點不局限于英語語法的記憶,而是將語法融合到一個句子,再將句子融合到一個場景中,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減緩學生的遺忘速度。情境構建過程中,教師可以潛移默化地進行傳統文化滲透,讓學生自由表達、積極交流深化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理解,使學生成為英語課堂的主體。例如,北師大版高中英語必修一教材“Celebration”這一單元中,有大量西方節日文化,教師先基于教材為學生講解了教材中西方文化的相關知識。然后,教師通過一則微視頻,向學生展示了如何用英語介紹我國的傳統節日。視頻中不僅介紹了我國的春節、中秋節、元宵節、端午節,還分別介紹了每個節日的風俗和美食文化。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地學習研究傳統文化,教師為學生劃分了學習小組,讓小組針對中國的諸多節日和西方的圣誕節、萬圣節、感恩節等進行對比,將自己所了解到的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分享給其他學生。隨后,教師為每一個小組安排了交流任務:假設現在是我國的某一個傳統節日期間,一位西方國家的學生來到我們這里交流學習,針對傳統節日展開對話。小組中一位學生扮演西方交流生,其他學生負責對該生普及我國節日文化。各小組分別選擇了喜歡的傳統節日展開了交流,通過對話的形式鍛煉了英語表達能力,深化了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4.3 合作學習交流文化
在文化強國背景下,提升高中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需要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進行交流鍛煉。高中英語教師需要明確英語綜合能力培養的重要性,需要給予學生充足的發揮空間,讓學生大膽展示、勇敢表達,避免學生“只會寫、不會說”。在組織小組合作學習的相關活動時,教師可以將傳統文化知識與活動進行融合。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會發現自身的不足,并主動進行知識的補充和探索。使學生能帶著問題找答案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小組合作交流活動的形式可以多元化,如文化表演、詩朗誦或故事大賽等。在表演過程中,學生需要深入了解文稿背后的故事和文化才能準確地表達情感。通過表演和比賽能夠營造愉快、輕松的課堂氛圍,使學生轉變心態,放松地進行學習、交流與拓展,真正發揮實踐教學的作用。例如,北師大版高中英語必修三“Green Living”課堂教學中,關于“自行車之城”阿姆斯特丹的介紹,教師帶領學生觀看了一個微視頻。視頻中介紹了阿姆斯特丹這個城市雖然經濟發達,但是40%居民出行都是選擇自行車,主要原因是該城市運河眾多,街道狹窄,因此停車位稀少,很多道路都不適合汽車行走。在對阿姆斯特丹獨特的自行車文化進行了解后,教師引導學生基于我們國家的“共享單車”進行思考,先討論“共享單車”對自己以及身邊人生活的影響,再分享關于“共享單車”的故事。在學生討論過后,教師將班級學生分成了兩個組,兩個組自行選出四名學生作為辯手,展開一場辯論。教師為正方設定的辯題是“共享單車利大于弊”,反方辯題為“共享單車弊大于利”。兩個小組在經過激烈討論后,終于選定辯手人選,隨即展開了激烈辯論。辯論中,正方清晰地羅列了共享單車優點,并從生活方式、生活態度和情懷等多個層次進行闡述。反方集中于反駁正方觀點,而共享單車的弊端論述不清,再加上詞匯量的匱乏,最終由正方獲得了勝利。整個辯論的過程中,學生十分認真投入,使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通過辯論,學生也清晰地認識到了自身不足,能更加主動地進行英語學習。
4.4 拓展資料閱讀文化
文化強國背景下,培養高中生英語文化品格需要開展大量課外閱讀拓展。高中英語教學僅依賴教材,是很難擴大學生的知識儲備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滲透優秀的課外讀物,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閱讀和積累的習慣,使學生能在課余時間進行主動閱讀積累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需要通過以下方式。首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授課前,教師可根據教材主題內容準備一些視頻或音頻資料,讓學生感受文化的魅力。通過背景資料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了解課程內容的學習方向,明確學習目標。授課期間,教師需要基于學生的問題進行授課,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鼓勵學生積極表達,支持學生大膽提出想法。對于學生在課外資料閱讀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教師需要予以重視,并鼓勵學生在班級中與其他同學進行分享并共同討論,完善問題的答案。對于文化拓展資料的選擇需要慎重對待,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為學生選擇最佳的閱讀資料。例如,在北師大版高中英語必修三“Literature”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基于教材文本,教師提出了三個問題:“Why did Frankenstein create the monster?”“What did Frankenstein do to the monster?”“Why and how did the monster destroy Frankensteins life?”為了尋找問題的答案,學生進行了仔細閱讀和思考,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后,教師讓學生從“現實意義”的角度進行思考:“If you were a monster,what would you do?”學生通過小組形式展開了討論,很多學生認為會堅守善良,不會做出傷害別人的事情,也有學生表示,在面對所有人不公的對待下,也會做出和教材中monster一樣的選擇。教師引導學生要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和價值觀,并且要堅守自己的內心。隨后,教師為學生選擇了幾篇課外文章,同樣,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并深刻體會文章的內涵和文化意義,培養學生建立正確、良好的文化品格。
4.5 作業設計鞏固文化
在文化強國背景下,高中英語學習需要科學的作業設計進行文化鞏固。大多數教師都會為學生布置一定量的作業,讓學生進行鞏固和復習,但是很少有教師會對作業進行設計規劃。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能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進行文化滲透,是因為教師正確引導。作業環節需要學生獨立完成,很難進行監督和引導,因此很多教師會通過加大“數量”的方式,想要實現“質量”的提升,但是往往難以收獲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師需要進行科學的作業設計,通過作業形式和內容上的創新充分實現作業環節的教學價值。例如,在學習“Celebration”后,教師沒有為學生布置大量的謄抄作業,而是讓學生通過課后時間積累文化知識,通過觀看影視資料或相關書籍整理我國傳統節日全國各地的風俗習慣,并形成一份報告,報告中還要寫下自己的經歷和體會。通過英文介紹我國的傳統文化,不僅能促進學生英語水平的提升,還能進一步強化學生對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認同。通過中西方節日習俗的對比,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幫助學生樹立愛國意識。通過作業設計,學生不會對課后作業產生抵觸心理,開放式的作業設計有助于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想象力,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提升。
5 總結
綜上所述,在文化強國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學需要基于英語教學現存問題,通過單詞講解、情境構建、合作學習、資料拓展以及作業設計全方位進行傳統文化的融合,提升學生的文化涵養,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不斷創新與創造,為打造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夯實基礎。
本文系2022年度文化和旅游研究課題,課題編號:WLTKT2022A-24。
(作者單位:1.甘肅農業職業技術學院;2.平涼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