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源
寧夏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寧夏 吳忠 751100
從學分來源角度看,學分銀行的學分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構成:一是課程學分,指的是在高職院校課程體系內,根據不同課程課時、考核要求設定的學分。此類學分屬于傳統考核產生的結果,部分學校將其命名為課程學分制,但未將其納入學分銀行管理范圍。二是通過評定非學歷高等教育課程結果轉化的學分。當前,在書證融通、“1+X”制度背景下,學生通過參加行業機構考核獲得的證書,可被納入學分銀行管理范圍。三是并無明確形式上的由科技成果、實際工作經驗轉化而產生的學分,包括科技成果、項目技術、比賽獎項、技術創新、項目經驗等,這也是學分認證的重要方面。但是,此類學分尚未形成完整的學分建設制度和機制,仍存在較大發展空間。
職業教育學分銀行是指構建具有存儲、兌換、轉換功能的系統,為學生轉換、認證和積累各種學習成果提供制度保障,有利于構建基于學生需求的成果兌換、學分獲取、學業拓展的平臺。通過中國職業教育學分銀行的幫助,學生可以豐富自己所學的課程類型、內涵和空間,除此之外,院校和政府有關行政部門也可以參照學生現有的成績情況,對不同學生的學習優勢加以判斷,從而實現針對性訓練并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并支持其成才與發展,有利于形成終身化、彈性化、多元化的學業制度[1]。通過建立學分銀行,院校可以全面進行結果認證、教學管理,更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把學校興趣、非正式教學與正式教育有效整合起來,這對于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具有促進作用。
高等職業院校傳統教育模式所培育的人力資源,已無法適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對綜合性、實用性、專業性人才培養的基本需求,因此,學分制模式和學分銀行形式便應運而生。學分銀行的建設,不但能夠適應學生的專業化、個性化和多元化發展的需要,還有利于實現著重培育學生的創新創造才能,為社會輸出大量優秀人才,奠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人力資源基石。通過建設學分銀行,能夠促進職業院校和社會職業培訓機構之間的學分互認,為學生構筑職業發展橋梁。[2]把握學分銀行的基本性質,應澄清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學術性與行政性、服務性與管控性三對關系,從治理架構、業務體系、可持續發展、網絡系統及技術支持等方面采用適切的策略。相關部門應重視促進紡織類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學習成果之間的互相融通、互認提供制度保障,指引院校內學分銀行加強行業資歷等級標準的建設,發揮出學分銀行在帶動學校制度的破舊立新,作為終身教育領域的機制創新的重大積極作用。
學分銀行制度以學習成績認定、累積和轉化為主體職能,是個體的、不連續的、靈活多樣的學習形式,是切實體現以人為本的終身教育原則的一項重大政策創新。學分銀行的建立將能夠協助學生及其院校學生更好地完成對其學習成績的認可、累積與轉化,不但可以使學生在培訓學校中的正式學習成績得到承認,同時也可以使學生在學校工作與日常生活中的部分或非正式學習成績得到確認,與學歷教育、職業培養和其他培訓方式緊密結合在一起,從而實現不同學歷結果的互認和銜接,極大地調動學生進行持續學習、終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我國紡織類職業教育人才學習積極性,進而實現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培養出具備一定的現代紡織技術崗位工作能力和發展能力以及制定生產計劃、協調運營能力的優秀人才,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長久健康發展。[3]
隨著完備學分銀行的建立,技術技能型人才一方面能夠更加有針對性地進行職業培訓和開展自主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水平,加速職業發展進程;另一方面也能更便捷地按照自己職業的發展愿望和自身要求,開展跨區域培訓,從而使學習結果更富有影響力。以學分銀行的建立為核心的新學分制度為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發展與培養提供了制度路徑,打破了以往的培養制度中對學生學習時間、學習地點、學習方法、學習效果評估標準等方方面面的束縛,成功模擬了儲存學生通過利用不同的方法與手段,所獲得的學習結果——成績。依托于這個制度設計,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學科發展方向可以從中國傳統教學體制中脫離出來,技術人才個體也能夠按照自己要求,通過彈性學習、碎片化學習、網絡自學等多樣化渠道與方法實現學科能力進階,取得和中國傳統學歷教育一樣的學業成績,并獲得我國人才培養質量評估機制的普遍承認。這也可以極大提高社會技能型人才自主學習、深造研修的主動性,更有利于有效推動社會人力資源的發展與積累。
紡織工業是我國的“母親工業”,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一直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伴隨著“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為紡織行業提供的新機遇,行業發展逐漸繁榮起來,為紡織工程專業的畢業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選擇,就業情況很好。當前,職業院校紡織類專業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的組織架構、業務體系及實際運行都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但同時亟待突破的問題是:厘清學分銀行作為公共服務平臺的功能屬性、明晰其在紡織類專業運行中具體的政策支持和專業指導,以及形成統一的數據標準和基礎技術規范。建立我國獨具特色的學分銀行機制與組織體制,要逐步對學分銀行的內涵、功能凝聚社會共識,推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步伐,統籌推動及深化理論研究與實際探索,并明確人才培養目標。[4]學院教師要注重對公共文化基礎知識課程標準和技術專業技能等教學標準的建設和運用,要根據院校辦學層次和辦學定位,合理設定學科培育目標,確定培養的基本知識、能力和素養需求,合理確定紡織類人才培養規格,不斷順應現代紡織的發展趨勢,同時強調紡織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交叉結合,使培養的學生具有扎實的紡織專業技術基礎和較寬廣的交叉學科知識面。重視學以致用相長、實事求是,著力培育畢業生的創業精神和社會實踐創新能力,努力提高學生的職業發展能力和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持把明確學分銀行建設的功能要求,作為紡織類專業教師工作發展的重點任務,不斷加強專業學分銀行建設管理工作,將培養全方位的紡織類人才培養目標滲透到思想道德教學、文化基礎知識教學、技術技能訓練、社區實踐教學等環節,積極推動學分銀行體系涵蓋的課程、教師制度、生活制度,切實促進學分銀行建設功能的有效發揮,促進學生既能從事紡織制品及工藝設計、質量控制及性能檢測等方面的工作,又能從事生產管理、經營貿易等方面工作。
教師作為學校課堂教育開展的主體領導人物,其思想意識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課程整體教學的質量以及教學的方式培養。當前社會經濟的高速增長對職業院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為實現我國職業院校紡織類專業學分銀行建設工作的有效有序高效開展,培養具備一定的重視該工作開展的紡織類教師人才很有必要。教育部門要重視對教師的有關意識的培養,提高教師的思想認識,在此基礎上帶動教師認真學習有關我國學分銀行構建的理論,提升教師對于學分銀行意義的認知,把對教師有關素養的培訓工作納入工作重點,對教師的學習成果予以考核,從而為其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重視對學分銀行建設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力的思想意識支撐以及方式方法支持。除此之外,在紡織類專業學分銀行構建的過程中,教師作為教學工作的主要開展者以及領導者,在運用學分銀行制度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重視尊重學生的具體所需并予以有效引導,根據學生對于紡織技術的實際掌握能力來選擇教學方式,重視利用多種方式來提高自身的相關素養。此外,紡織類專業相關部門也要重視推進紡織技術知識教材、課程、教學模式革新,打造適應項目制、模塊化教學需求的課程教學團隊,進一步完善紡織類師資力量體系。要完善課程選擇體系,選擇反映新時代紡織技術新科技、新工藝、新規范等的優秀課程,引進經典生產項目,鼓勵教師深入紡織企業進行實地參觀與學習,培訓出具有相應課程水平的師資,引入現代學徒制試點經驗,采取課題教學方式、項目學習、情景教學、模塊化課程等方式,積極應用激發式、研究式、討論式、活躍型等教學模式,引入翻轉教學、混合型教學、理實合一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推動紡織類專業教學革新工作的開展。
學分銀行的建立離不開政府對高等教育政策的指導、教育方針的支持以及現代教學體制的保證。但就高等教育政策的建立與實施方面來看,外國多是先立法、后實施,而中國則是通過先行建立試點單位,逐步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后,在確定可行性的前提下,再開始實施有關教育政策。目前,中國教育部已制訂并實施了大量有關學分銀行建設的立法與規章條例,各部門也堅持因人制宜的基本原則。針對實際情形,國家出臺了有關學分銀行建立的具體工作指導意見。雖然這種宏觀經濟趨勢對界定學分商業銀行的根本性質、機制和職能地位有意義,但是上述國家政策文本只能提供框架性質的工作指引作用,促進技術和教育有機融合,按照既定規范對知識認證單元作出比對和分類。學業成績認定是指使用國家統一標準將各個學科組成認定單位,以學分的形式如實反映學生的綜合成績,認定單位一般包括專業課程類別、學時分值總和、學業時間期限之和等專業技能。其次,相關部門在促進紡織類專業學分銀行建設的過程中,要重視針對傳統非正式的學習方式,提出學習認可要求,同時結合企事業組織和社會機構,聯合建立認證評價制度,帶領學生在深入實踐中提升自己紡織技術專業技能,并在實踐的過程中進一步掌握相關的紡織知識。[5]并利用轉換機制,根據各方的不同特點進行融合轉化,以實現學習結果的學分量化。順應“互聯網+職業素質教育”的發展需求,利用互聯網技術,全面提高教育信息化運用水平,積極促進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現代技術在紡織類課程教育培訓授課方面的廣泛應用,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及時高效分析,針對學生存在的紡織技術的不足開展定向技術培訓,積極促進學校教育職能的全面轉換以及在教育思想、課堂觀念、內容、方法和課堂評價等方面的重大變革。加速構建智能課程資源平臺,綜合線上紡織技術資源,融合國內外先進紡織技術和產業介紹,提升學生的專業了解度,積極打造可以適應學生多元化需要的紡織類專業教育資源,不斷創新內容提供方式,全面服務于學生的終身學習。綜上所述,深入抓好新時代紡織類專業的職業教學管理工作,培育紡織類高級技術職業技能型人才培養離不開良好教學機制的支撐,通過盡快建立職業教學國家的學分銀行,進一步暢通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成長的途徑,將能夠更加激活紡織類專業職業教學的創造活力和發展動力,進一步提升廣大人民群眾對紡織類職業教學工作的獲得感和成就感,并為新時代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培育優秀人才。因此,職業院校一定要重視采取措施來促進職業院校學分銀行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