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 冬 萬 晶 蔡志寧
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中山 528400
高職院校承擔著我國職業人才培養的重要職責,學困生的轉化屬于首要任務,只有合理轉化學困生,使所有學生都具備一定的綜合素質和學習能力,才能更好地發揮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職能作用,而學困生抗逆力主要就是心理彈性和韌性,對其在風險境地中自我調節能力產生直接影響。因此,高職院校教育工作中應注重學困生抗逆力的提升,通過增強學困生的抗逆力,改善教育工作的模式和機制,促使教育教學水平的提升。
學困生要就是學習困難的學生,根據目前的研究,高職院校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有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多數情況下是非智力因素而引發的學習困難問題,在學生沒有智力缺陷的情況下,受到外界因素或是內在因素的影響不能正常、高效化學習知識,學習成績無法滿足基本要求,但是此類現象通過學困生的后天努力和教師的引導能夠有效改善。
抗逆力又被稱作是心理韌性和彈性,指的就是人類在遇到困難風險環境的情況下,具有一定的自我調整能力,通過正向的手段激發和超越自我,提升自我效能感,良好適應各類狀況,克服逆境。從本質層面來講,抗逆力不僅是人的特質,還是人類在逆境中堅持不懈和堅韌不拔的品質,且抗逆力還屬于一種過程,是人和環境良好互動的過程。高職院校學困生抗逆力的生成,主要受到內部保護和外部保護因子的影響,其中內部保護因子涉及社會合作社交能力、同理心、問題應對能力、自我認知能力和自我效能感、情緒管理能力、目標制定和執行的能力、正面面對挫折的能力。而外部保護因子則涉及家庭方面、學校方面和同學方面的關懷、期待、實踐活動等。
近年來,高職院校的學困生抗逆力生成方面,普遍采用小組動力理論方式開展教育工作,主要是將學生組建成為小組集合體,設置多種類型的動力,將各類獨立性的動力有機整合。對于小組動力來講,廣義層面指的就是小組之間發生各類反應,狹義層面指的就是小組工作期間各類和行為、心理有關的因子,不同因子之間相互作用。小組動力理論強調,小組工作期間,動力不僅需要存在動力來源,還需要有靜態的來源,靜態動力則來源于整體的機構、小組組員,動態方面動力來源于領導方法,通過小組動力的作用,增強學困生的抗逆力,達到學困生抗逆力生成的目的[1]。
高職院校學生抗逆力生成的過程中,明確抗逆力生成方法后,應重點完善抗逆力生成的流程,做好小組前期準備工作、學生抗逆力培養的工作,從而增強學困生的抗逆力。
1.抗逆力生成小組前期準備
在培養學困生抗逆力之前,科學合理進行小組的準備,招募小組組員,為高職院校的學生發放調查問卷,調查問卷的內容為“你在學習過程中是否感覺很吃力?你是否覺得學習進度跟不上其他同學的進度?你是否有學習困難的問題?”發送調查問卷后,在問卷中選擇“是”的學生,則認定成為學困生,在問卷中選擇“否”的學生認定成為非學困生,組織學困生參與抗逆力生成小組的學習活動。完成小組的組織和組建以后,需重點明確抗逆力生成小組的特色和理念,主要為:注重所有學困生的發展和成長,平等對待每位學困生,增強組員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調動小組成員的積極性,使其形成非常正確且自主的學習態度,互相幫助的小組環境氛圍,使小組成員除了能夠感受到支持的力量,還能幫助其他成員增強效能感[2]。
2.明確小組的活動目的
學困生抗逆力生成小組的活動目的主要為:第一,引導學困生明確自身學習困難的原因,充分了解并增強自身的抗逆力;第二,指導學困生懂得如何構建內在保護因素,增強抗挫折的能力,避免在遇到學習困難的情況下出現負面情緒,增強學習的認知和信念感,鍛煉學困生的社會勝任力,使其形成準確的認知和堅韌不拔的精神,強化內在保護因子,提高面對挫折和困難的抗逆力;第三,指導學困生構建外部保護因素,獲得外部的支持,在小組活動中引導學困生的其他同學參與活動,使其在實踐操作期間相互了解、深入體驗共同完成任務的伙伴支持和團結精神、增進友誼的基礎上,使學困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的過程中,懂得相互幫助和支持,這樣在學困生遇到學習困難的情況時,可以獲得其他同學的支持,端正心態,產生克服逆境的斗志[3]。
3.設置小組活動的內容
高職院校在培養學困生抗逆力的過程中,應重點明確學困生抗逆力生成小組活動內容,通過科學合理設置相關的內容,增強學困生抗逆力培養的效果。主要內容為:
(1)小組成員相互支持的活動內容。小組成員相互支持的活動內容設置,目的在于增強學困生內部保護因子中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學困生能夠對學困生的群體有一定的認知和接納,在整體活動中先引導小組成員之間相互了解和溝通交流,可通過破冰游戲增強小組成員相互支持度。例如:小組成員初次見面可設置“面對面相互介紹”的游戲,使小組成員相互有一定的認知,通過加強互動增進小組成員之間的了解度,由于在初次見面的活動中小組成員之間較為生疏,可能會有男女同學相互排斥的現象,不愿意深入交流,所以還需設置“捉蟲子”的游戲活動,小組成員之間互動,教師從中協調組員之間的關系,然后開展接下來的破冰游戲“解手鏈”使小組成員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密,彼此之間互相接納,所有成員注重如何將手鏈解開,互相配合預防出現矛盾問題[4]。
(2)小組成員自控能力發展的活動內容。在帶領學困生抗逆力生成小組活動的過程中,合理設置小組成員自控能力發展的活動內容,指導小組成員準確進行不良行為和情緒的辨別,學會如何控制自身的行為和情緒。首先,要求小組成員共同制定小組的規則和規范,所有成員遵守小組紀律,在首次活動中就要向所有組員強調小組規則,小組成員共同訂立紙質版本的規章制度,所有成員必須共同遵守,在此之后,如果實踐活動中有組員沒有遵守規則,就要將紙質版本的規章制度拿出使其自我反省。其次,指導小組成員準確進行困境中消極行為和情緒的辨認,在小組實踐活動中設置“利用表情幫助組員認識負面情緒和積極情緒”的活動項目,設置情景“小明糟糕的一天”在情景中表明主人公小明在困境中的負面情緒,之后,引導小組成員進行探討和反思。很多小組成員表示,自身在遇到困境的情況下會產生負面心態和不良的行為,此類不良行為和心態對學習與生活會造成不利影響,在小組成員闡述的過程中,教師提出問題“什么樣的情緒和行為是不良的呢?我們如何辨別呢?”通過問題的提出,要求小組成員之間相互溝通探討,總結辨別不良行為和情緒的方法。最后,指導學困生辨別不良的學習習慣,學會如何進行自我學習習慣的規劃和選擇,可設置“獵人的目標”情景,要求學生辨認不良和良好的學習方法,彼此產生共鳴,反省自身不正確的學習習慣,懂得如何避免出現拖延、開小差等學習問題[5]。
(3)小組成員學習技能生成的活動內容。為了能夠促使學困生生成抗逆力,在小組活動的過程中,應重點設置小組成員學習技能生成的活動內容,培養學困生學習技能、情緒控制技能和人際溝通技能,使學困生能夠化解危機。首先,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合理設立自身的學習目標,開展“拍拍掌”的游戲活動,要求小組成員自主進行學習目標設定的探討,然后教師進行親自示范,小組成員展示學習目標設定的原則,將小組成員所設定的學習目標粘貼在“目標樹”上,提示小組成員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目標,明確學習的技巧和方式方法,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為培養學生情緒控制的技能,還需在小組活動中設置“控制情緒”的活動項目,引導小組成員通過看喜劇、聽音樂、深呼吸、傾訴等方式控制不良的情緒,小組成員之間也可以相互幫助,一旦某個組員出現煩躁、焦慮和難過的情緒,其他成員即可相互幫助,有效緩解不良的情緒。而在人際溝通技巧的培養方面,則引導小組成員之間相互溝通交流、互動,設置“說出同學的優點”活動,在組員之間溝通交流期間學會如何發現、贊美他人的優點,掌握更多和其他人相互溝通交流的技巧,學會如何和同學之間合作,尋找更多外部的資源擺脫自身學習困境[6]。
(4)設置激發組員抗逆力的活動內容。高職院校在培養學困生抗逆力的過程中,需合理設置能夠激發小組成員抗逆力的活動內容,引導所有組員提高對自身的要求,增強抗逆力。首先,在小組規范制定的過程中,全面收集所有組員的需求,了解小組成員的目標,表現出對組員的期待,播放《阿甘正傳》影視片段,布置家庭作業“每個人都要有一句座右銘”鼓勵小組成員產生戰勝逆境的意志,準確看待自身設置的目標和座右銘,調動組員改變自我學習習慣和行為的動機。其次,在小組活動中引導組員相互說出其他組員的優點,小組成員通過其他組員對自身優勢的描述,增強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同時按照其他組員的優點,對自我的不良行為和習慣進行反省,學習他人的優點,調動組員提升自我的動機。最后,引導小組成員在樹立目標期間,懂得如何對自我設定學習的目標,在目標樹上觀看自身所設置的目標,激發自我完成目標的自信心和決心,同時,也可引導小組成員展示身邊非常勵志的人物事跡,使小組成員能夠形成戰勝逆境的自信心,懂得如何勇敢面對逆境。另外還需注意,在小組最終的總結活動中,引導所有小組成員進行自身設定目標完成度的檢驗,激勵組員在未來學習生涯牢記本次活動中所學習到的內容,堅持不懈努力學習,勇敢面對學習中的困難,學習更多學習技能和溝通技能,不斷完善和提升自我,從而增強抗逆力,轉化學困的狀態[7]。
(5)設置提升組員效能感的小組活動。高職院校學困生抗逆力的生成,還需要自我效能感的支持,此情況下,教師可在學困生小組活動中,為小組成員提供機會促進發展,使所有學困生在自我反省的基礎上,提高自我效能感。首先,教師應為小組成員提供自我決策的機會,在小組成員自我決策之后,為不同成員制造挫折,要求小組成員相互溝通交流,共同合作解決挫折問題,在抗挫折活動中體會到成功的成就感和樂趣,提高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其次,每一次小組活動完成后,教師都要留下充足的時間引導小組成員發言探討,使組員能夠在活動中逐漸將自身的想法和觀點表達出來,為其他人提供建議和幫助,體會幫助他人的成就感,在困境中學會如何自我幫助和幫助他人。最后,教師在為學生制造挫折和困境的過程中,還需指導小組成員利用團體凝聚力,互相幫助互相合作共同克服逆境,這樣不僅能夠使小組成員有良好的成功體驗,還能在增強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的同時,形成正確的團隊合作精神[8]。
(6)設置家校合作的活動內容。近年來,在教育教學領域內校合作受到廣泛重視,高職院校開展學困生抗逆力生成小組活動的階段,采用家校合作的活動內容,增強學困生家庭的支持度和關懷度,使學困生感受到家庭的支持,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學會如何尋找外部優勢資源。例如,教師和家長共同參與學困生小組活動,教師引導家長為學困生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問題,消除不良的情緒和不良行為,這樣不僅能夠增強學困生的抗逆力提升效果,還能確保家庭教育作用的發揮。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學困生抗逆力的生成非常重要,教師應按照學困生的特點,合理制定抗逆力生成機制,明確學困生抗逆力生成的方法,完善相關的流程,通過小組動力驅動的方式,增強學困生的抗逆力,做好小組前期準備,合理設定小組活動的內容,通過多元化的小組活動形式,培養小組成員相互支持的能力、自我控制的能力、學習的技能、自我效能感,進一步促使學困生抗逆力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