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佳星,王銀輝,柳根金,沈非凡
(浙大寧波理工學院,浙江 寧波 315000)
2016年12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2018 年9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指出“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教育現代化的方向目標。”2020年5 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教高〔2020〕3 號),就目標、內容、方法、過程和保障體系等給出了詳細的指導,為高校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4]。
為了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高校需要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緊緊圍繞國家和區域發展需求,結合學校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和相互支撐的課程思政體系[5-6]。專業課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進行課程思政建設勢在必行。而當前土木工程專業教學中仍存在課程思政元素較少、課程思政與知識點融合不夠、課程思政教學方法不豐富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本文以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為例,進行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思考與探索,以期為土木工程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提供新的思路。
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既是土木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入門課程,又是一門統領后續專業課程的基礎課程[7]。課程占3.5 學分,共計64 學時,其中48 學時為理論學時,16學時為實踐學時,涉及鋼筋和混凝土材料性能、結構設計基本方法、混凝土構件承載力計算與變形和裂縫驗算等內容[8-10],旨在培養學生的工程概念、設計方法和工程意識。
本課程在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中發揮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與工程實際聯系緊密,既有理論推導又有實驗研究,既有經典理論又有新興技術[6-7]。因此,在本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對培養具有較高思想政治覺悟、職業素養和人文綜合素質的工程技術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課程作為一門工程類課程,綜合性強,涉及知識面廣。課程內容既包括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土木工程材料等專業基礎課程的相關知識點,又與現行的GB 50010—2010《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68—2018《建筑結構可靠性設計統一標準》等結構設計規范密切相關,涵蓋混凝土設計工作中應用最多、最廣的專業知識。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應了解混凝土結構的基本理論,掌握各類混凝土構件的受力性能、設計計算方法和配筋構造,具備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及綜合運用專業知識進行工程實踐的創新能力和創造性思維。因此,將本課程的課程目標確定如下。
第一,能夠運用材料、力學等基本原理,理解并表達鋼筋混凝土結構基本受力構件(受彎構件、受扭構件、受壓構件和預應力混凝土受彎構件)的受力性能、破壞形態、破壞機理和基本理論,解釋與評價鋼筋混凝土結構體系中基本受力構件的設計合理性,獲得結構構件設計最基本的有效結論。
第二,能夠運用材料、力學等科學原理,理解并掌握鋼筋混凝土結構體系中基本受力構件的設計原理、方法、計算模型及公式,進行鋼筋混凝土構件截面設計和驗算。
第三,綜合土木工程材料、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及本課程的知識,借助AutoCAD 等設計工具,完成鋼筋混凝土結構體系中基本受力構件的綜合性設計。
本課程在教學當中,將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教育與科學精神的培養相結合,以專業基礎知識為載體滲透課程思政元素,細化思政教育于課程內容之中,構建全課程育人,圍繞“工程倫理教育、大國工匠精神、科技報國情懷”設立以下三個課程思政目標。
一是強化學生的工程倫理教育,培養學生的底線意識、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樹立“質量第一、安全第一”的工程師價值觀,以及“綠色環保、低碳生活”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二是培養學生的大國工匠精神,使其具備較強的求真創新精神與批判思維、合作能力與集體主義精神、規范嚴謹的工作作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是激發學生的科技報國情懷,使其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立志于為人民服務,積極投身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成為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四有”時代新人。
本課程蘊含了豐富的國家政策、社會時事、工程實例和創新設計等思政育人元素,具體包括: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良好的人文情懷、職業操守和科學素養、精益求精與創新進取的工匠精神。
在授課過程中,滲透底線意識、工匠精神、責任意識等學科價值觀,客觀公正地分析工程實例,引起學生對結構設計規范及本課程設計原理的重視。以“中國速度”“大國工程”“國之重器”為例,介紹我國橋梁、隧道、碼頭等基礎設施建設中取得的最新成果,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學習興趣。將課程內容與思政內容進行有機結合,實現“潤物細無聲”的課程思政教學效果。
本課程采用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舒士霖主編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第三版)》[11],各章節(授課單元)的教學內容、課程思政融入路徑及教學方法見表1。
2020年初突發新冠感染疫情。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疫情期間的大眾的主流情緒為強烈的擔憂(79.3%)、恐懼(40.1%)和憤怒(39.6%)[12]。以上數據表明大眾正處于“應激”狀態。高校學生作為身心發展尚未成熟的特殊群體,抗壓能力較差,情緒易波動,在危機事件中更易產生應激反應。復課后,教學團隊對所在單位2018 級返校學生進行心理排摸后發現,擔憂成為蔓延在學生群體中的主流情緒,占比近四成。少數學生甚至懷有不滿及恐懼的情緒。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在于學生多通過自媒體渠道了解疫情狀況。對于不實報道或負面新聞的長期報道難以作出調整,容易產生消極、不滿甚至是抗拒的情緒。這些情緒狀態長期存在會影響學生的睡眠質量、身體健康、學習與生活狀態,使學生難以在返校后迅速恢復以往學習的專注度。
針對這一問題,教學團隊在本課程中采用上文所述的融入路徑及教學方法進行了課程思政教學,引導學生的情緒,排解其消極心理,激發其愛國熱情,幫助學生樹立了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期末心理排摸顯示,學生面對疫情的心態變得更加積極,悲觀情緒明顯減弱。在期末教學評價中,學生普遍給予了課程思政教學積極、正面的評價。期末考核的數據也表明,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掌握較好,平均成績及不及格人數均與往屆持平。教學團隊進一步將本課程思政教學方案凝練成提案,獲省、市領導的肯定及批示。
截至2022 年,本課程已累計在3 屆學生中展開課程思政教學。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在提升自身結構設計、實踐溝通及團隊協作能力的同時,對工程師應具有的職業道德、職業素養及社會責任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作為土木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在培養方案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直接關乎整個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建立的成敗。本文簡要介紹了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的基本情況、課程目標,并圍繞“工程倫理教育、大國工匠精神、科技報國情懷”詳細闡述了各章節課程思政的融入路徑及教學方法。土木工程專業課程在內容與結構層面,均有相通之處,可共享大量課程思政教學案例。研究成果可為土木工程專業其他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