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晉中市介休市第一幼兒園 付彩琴 李鄧瑞
我園秉承“食育為媒,知行合一,傳統文化,潤澤生命”的辦園宗旨,以食育為特色,對食育中的健康管理進行深入研究,逐漸將食育活動系統化、課程化。健康管理是一種對個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管理的過程。為了幫助幼兒了解自己的身體語言,學習自我健康診斷,進行健康的檢查和評價,我園結合各年齡段幼兒的特點,將幼兒健康與食育相結合,對幼兒進行“自我健康管理”初探。
食育作為我園的特色課程,經過幾年的實踐已初見成效——幼兒在多種活動中喜食、樂食、康食、會食,逐漸養成了良好的飲食習慣。在實施過程中,我們通過探索,利用多種途徑引導幼兒了解自己的身體語言,嘗試健康管理。例如,五官自診、大小便自診等自我健康診斷;每月的身高體重測量、每天的體溫測量、晨午檢等身體監測;晨練、戶外運動、眼球操、養生體操等,并結合班本課程等多種途徑,探索健康管理的實施路徑。

圖3.幼兒們在做養生體操
有一天,二寶突然跑來問我:“老師,我的小便為什么是深黃色的呀?”旁邊的幼兒七嘴八舌地說:“我的小便也有點發黃。”“我的就不是,我的小便沒有顏色。”于是,幼兒們帶著這個疑問,通過觀察、比較、查閱資料了解到:淡黃色的尿液是正常的;如果尿液是很深的黃色,說明上火了,就要多喝水或者看醫生;無色的尿液就是水喝得有點多了。為了支持幼兒繼續探究,我們在衛生間創設了小便自檢色卡,幫助幼兒了解尿液顏色與身體健康的關系。

圖4.小便自檢環創

圖5.幼兒記錄的“小便自檢色卡”
有的幼兒提出問題:“那我們什么時候需要喝水呢?每天喝多少水?”幼兒們結合生活經驗進行交流,并把自己的想法用繪畫、語言等進行表征——戶外活動回來要喝水、區域游戲結束后要喝水、渴了要喝水、睡起覺來要喝水、出汗了要喝水、吃完點心也要喝水……
“那喝多少水合適呢?”幼兒通過查閱資料找到了答案:我們可以通過尿液的顏色來決定喝多少水,如果你的尿液是深黃色的,那就需要多喝一些水。

圖6.幼兒記錄的“什么時候要喝水”
有的幼兒對吃完飯喝水提出了疑問:“吃完飯喝水真的能沖淡胃液,對消化不好嗎?”針對這一問題幼兒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阿河說:“不能沖淡胃液,因為人體80%都是水,水是由紅細胞消化的,不是胃消化的。”小雪說:“不能沖散胃液,但是會加重胃腸負擔,這樣‘火車’就拉不動了。”桐桐也提出自己的看法:“飯后不能大量喝水,要不胃就不舒服了,我們就要生病了。”米果說:“不能沖淡胃液,但是也不能喝太多水,會影響食物的消化速度。”煜歌說:“會沖淡胃液,因為水會把胃填滿。”……帶著這些猜想,幼兒和父母一起查閱資料、互相交流,開啟了探討學習的模式——在我們的班本課程中家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總能及時地支持幼兒的探索和學習,成為課程的共同建構者,變以前的被動等待為現在的主動參與。

圖7.幼兒繪畫表征
幼兒的個體差異明顯,我們在踐行正確兒童觀的路上,要做到尊重幼兒的意愿。《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提出:“常喝白開水,不貪喝飲料。”基于對喝水這件事兒的討論和認識,我們支持幼兒自主喝水。于是,幼兒從家里帶來了喜歡的水杯和水壺,有了它們的陪伴,幼兒不再需要教師提醒,而是按照自己的需求自主喝水。

圖8.自主喝水
自我健康管理是幼兒健康意識與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徑。《指南》指出:“能用圖畫或其他符號進行記錄。”我們依據幼兒的想法,用他們能夠理解的方式通過家園聯動制作了健康管理手冊。我們和幼兒集體討論手冊內容,把權力還給幼兒,支持他們自己設計、制作健康管理手冊,并且每天做好記錄,逐步實現自我管理。

圖9.自主喝水

圖10.記錄健康管理手冊
看似簡單的喝水,我們每天都在進行,但常常是教師提醒幼兒就喝,不提醒就不記得喝,或大家總是在同一時間段排著長隊去接水喝。自從實施食育以來,教師和幼兒越來越意識到及時喝水的重要性。通過一系列的探索,幼兒明白了怎樣喝水才是健康的,也體驗到了自主喝水的快樂,并在這個過程中發展了探索能力、表達表現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學會了觀察、學會了學習,真正用心去關注自己,關注自己周圍的生活。健康的生命并不完全由自然給予,同時還需要個體的積極參與——自我健康管理不但讓幼兒學會了粗略辨別自己是否健康,而且還能有效地引導幼兒學會關注自身變化,學會更好地保護自己。我們將繼續依托園所的課程探索和幼兒一起在食育中汲取養分,探索健康管理的最佳方式,從而讓良好的健康管理意識伴隨幼兒的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