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河口鎮景安幼兒園 佘美紅
我們幼兒園教學樓后面的戶外活動場地是一片天然的泥地,孩子們總喜歡去那里嬉戲打鬧,并用發現的眼睛去探究泥土的秘密。這不,“你們快看哪!這里的泥土上有好多小洞洞呢!”“咦?這泥土上怎么會有一堆堆像核桃仁一樣的小泥豆呢?”有的孩子好奇地用小手開始挖泥土,有的孩子找來小樹枝、小石塊等工具來掘泥巴。經過一番折騰,孩子們發現這些自然工具只能在泥土表面挖,小石頭不好控制而且挖不深,樹枝則容易斷。那有沒有什么更好的工具幫助我們挖泥呢?為了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我們決定以此為契機開展班本課程活動——與“泥”一起玩,一起去探尋泥土的秘密。
泥土里面會有什么呢?是螞蟻、蚯蚓、小蛇、蜈蚣、水管、寶藏、恐龍化石?孩子們根據已有經驗大膽地猜想起來。帶著這些猜想,大家決定去幼兒園周邊的田野里尋寶。就這樣孩子們制定計劃,商量交流后帶上工具、筆、記錄單出發啦!
來到田野,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不同的地點開始挖寶。“我挖不動,這里的泥好硬啊!”“是呀,這里的泥土顏色白白的。”選擇在鄉間小泥路上挖的妮妮和同伴一起交流著自己的感受。而選擇在小樹林里挖的孩子們卻發現小樹根旁邊的泥土特別好挖,細心的涵涵取來放大鏡仔細研究起來。在觀察與交流中,大家發現小樹林下的泥土有縫隙,松松的、軟軟的,用腳踩一踩,就變得平平的,越踩越平。通過親自探索,孩子們明白鄉間小路上的泥土每天都有人踩,所以變得越來越結實,不容易挖。
經過一番“勞動”,孩子們邊挖土邊觀察,他們也將自己的發現及時記錄下來——原來泥土里藏著許多東西:枯黃的小草、樹葉、樹根以及紅薯、蘿卜等植物,還有死去的蝸牛殼,小石子、小蟲子等。在回來的路上,眼尖的孩子們發現路邊一塊花生地旁的泥土和我們挖的泥土不一樣,而手一抓感覺有沙子會從手指縫漏出去,這又是什么泥土呢?泥土深處的小蚯蚓等動物為什么不會被悶死呢?為了解決孩子們的疑問,回到幼兒園后,我們查找資料、觀看圖片、做實驗,最終生成課程活動“土壤的秘密”“泥土下的蚯蚓”等。
活動中,孩子們了解了泥土的種類以及土壤中有水、空氣、養分等一些動植物生長的必需條件。泥土上核桃仁樣的小泥豆是蚯蚓的便便,而蚯蚓的便便可是很好的肥料哦!
自從孩子們愛上挖泥之后,他們總會將自己挖出的泥土與同伴們的比一比:誰挖的泥土塊大?誰挖的泥土塊小?泥土到底有多細?孩子們迫不及待地從玩沙工具里找來了篩泥工具,開始分工合作,嘗試篩泥、分類——第一次篩泥,他們選擇了孔最大的圓籃子;第二次篩泥,用了孔較小的長方形籃子;第三次篩泥,用了紗網。在操作與探索中,孩子們知道不同粗細的漏孔篩出來的泥土顆粒大小是不同的,孔越小篩出來的泥土顆粒越細。與此同時,集體活動“好玩的篩子”開展起來,活動中孩子們了解了更多品種的篩子以及它們的用途。
一場秋雨過后,孩子們從戶外回到教室——咦,這原本干凈的地面磚上的泥土是從哪兒來的呢?大家看看自己的小腳,突然明白過來,原來濕濕的泥土喜歡黏住鞋,這個發現可真有趣!我們也可以用水來和稀泥做黏土玩哦!說干就干,挖泥、加水、攪拌……孩子們在不斷的嘗試中探尋泥和水的比例關系。所有的泥土都變軟了,手一碰,泥土都粘在手上啦!他們又找來許多材料分別進行嘗試,發現泥土能粘住樹葉、小石塊,但像大石塊這樣重的東西卻沒辦法粘住。孩子們非常享受和稀泥的快樂,當稀泥從指縫間擠壓溢出,當小手上沾滿黏糊糊的泥巴時,他們的笑聲如銀鈴般響起……
“黏黏的爛泥巴就像我爺爺和的水泥一樣,水泥能造房子,這個爛泥巴也可以造房子嗎?”家里開了“水泥作坊”的哲哲小朋友提出了疑問。于是,大家又開始忙活起來,有的孩子回去咨詢爺爺奶奶,有的請教“電腦老師”,有的收集泥房子的圖片資料,最后得出結論:爛泥巴可以造房子。“我們也來建造房子吧!”幾個孩子商量討論后開始制定建構計劃、設計圖紙、搜尋工具、搬運積木、調活泥巴。他們在積木的四周涂上稀泥,果然,兩塊“磚”就黏在一起啦!大家繼續建造房子,當“磚頭”壘到一定的高度后,調皮的哲哲試著用手推了推“墻”體,以前一碰就倒的積木今天卻很牢固哦!中間拿走一塊“磚”房子也不會塌呢!他們在建構房里蹦來跳去。就這樣,孩子們在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中探索與學習,知道爛泥巴能實現一些框架的結構,而且能讓“房子”形成一體,不容易倒塌。過了幾天,泥土慢慢變干了,房子也跟著倒塌,大伙兒又明白了當泥土變干,黏性也會變差,房子就會倒塌的道理。
幼兒園后操場的泥土戶外活動場地成了孩子們的樂園——堆泥丘、摔泥巴、滾泥球、做蛋糕、用樹枝竄泥球做羊肉串、糖葫蘆;泥球壓一壓、樹枝畫一畫、撕碎的樹葉撒一撒,大餅做成了;給小瓶穿上泥衣,再用顏料刷一刷,添畫可愛的眼睛、嘴巴,瞧!漂亮的瓶寶寶出現啦……區域里,孩子們通過多種感官主動探索泥土的輕重以及不一樣的泥土。從幽默的繪本故事《偷吃紅土的小偷》中,孩子們明白了紅土里有提供動物身體所必需的鹽、銅等礦物質;在集體活動“我身邊的泥制品”中,孩子們在欣賞與交流中認識了另一種泥——陶泥及其制作加工過程。他們將對泥制品的喜愛投射到美工區,在家長半日活動開放時,海洋世界、動物王國、美食派對、卡通王國、趣味裝飾等一組組彩泥親子創意作品被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來!


泥土最基本的作用就是種植,孩子們在多次的觀察、實驗中漸漸了解了泥土里有養分,植物吸收了就會長大,但是什么樣的泥土最適宜種植呢?是干泥還是濕泥?有種植經驗的孩子們一致認為濕濕的泥土最合適。那么松過的與未松過的泥土,哪種最適宜種植呢?有的孩子認為是未松過的泥土,有的孩子則認為是松過的泥土。正在大家爭論不休時,瑞瑞小朋友提出通過做實驗來驗證。
于是,我們在松過土與未松過土的菜盆里分別種上蠶豆種子進行比較。等待數日后,大家發現松松的泥土中的種子率先發芽了,因而得出結論:疏松的泥土更有利于植物生長,自此他們也明白了農民松土的原因。
既然土壤是我們的朋友,那我們如何去保護它、愛護它呢?對此,我們邀請家長和孩子們上網查閱資料,共同完成家庭調查表“泥——我們的朋友”。在親子調查中,大家明白了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我們要多植樹造林;少用農藥化肥噴灑農田;不亂扔廢電池、塑料袋等污染土地的垃圾等。因此,孩子們爭做“環保小衛士”的想法油然而生。活動開展到這里,可以說已經達到主題課程的最大目標:環境保護,從我做起!讓我們小手拉大手,以點帶面,為共同保護和合理利用土地資源而努力!讓我們以實際行動為我們的地球貢獻一份力量!
看似簡單的玩泥游戲卻包含了許多科學知識,孩子們通過自己的觀察比較、探索操作、實驗記錄等,不僅獲得了豐富的感性經驗,還激發了探究欲望、培養了探究能力。他們在親身經歷中感知了泥土變化的過程,體驗了挖泥、篩泥、玩泥巴、造房子的快樂。當孩子們對松過的與未松過的泥土哪個更適宜種植爭論不休時,我為他們堅持自己的想法而拍手叫好;當孩子們提出用實驗來驗證時,我更是激動不已,為他們的主動探索精神所感動;當墨墨媽媽在朋友圈發表狀態說兒子告訴她這是蚯蚓的糞便,自己也才知道,我更是欣慰!孩子們樂于將課程中獲得的經驗與他人分享,這些不正是課程的意義所在嗎?
作為課程的實施者,教師要時刻關注孩子的興趣,追隨孩子的腳步。玩泥課程是從孩子的興趣出發的,在整個探究過程中我們用一種開放的心態接納孩子,鼓勵他們質疑、提問,不再漠視孩子的個性需要,不斷地鼓勵他們思考、嘗試、總結,以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習探究活動。而教師只是做到了一路追隨,做孩子發展的陪伴者、支持者,記錄他們的發現,品味他們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