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凌燕,蘭 芬,康 新,王 卓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上海 200433)
隨著醫療服務模式的不斷創新,以及一系列關于促進“互聯網+ 醫療健康”政策的出臺,基于互聯網的線上藥學服務工作在我國逐步開展。尤其是近年來,為推動疾病防控工作,減少人員聚集和接觸,互聯網醫院的建設力度加大,互聯網診療也在積極推進。作為互聯網診療的一部分,線上藥學服務既能體現藥師的價值,又可延續藥物管理,保障患者安全、合理用藥,故日益受到藥學工作者的重視。本研究中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并結合可視化軟件分析已發表的線上藥學服務相關文獻,并比較國內外同類文獻的差異,以期了解線上藥學服務工作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為進一步推進該項工作提供參考。
中文文獻以“藥學服務”“線上”“互聯網”“遠程”為題名或關鍵詞,檢索中國知網、維普、萬方數據庫。英文文獻以“pharmaceutical care”“pharmaceutical services”“online”“Internet”“telepharmacy”“telepharmaceutical care”為標題或關鍵詞,同時以(TI =(pharmaceutical care))AND(TI=(online))等為檢索式檢索Web of Science 數據庫,選擇核心合集,語種限定為英語。檢索時限為各數據庫自建庫起至2022年12月。
納入標準:學術期刊上公開發表;內容關于藥學服務。
排除標準:會議論文、學位論文、廣告等;重復發表。
采用Excel 2013 軟件對納入文獻的發表年份、發表期刊、作者、類型、基金資助情況、來源機構、來源國別(或地區)、被引用情況等進行合并分析;采用VOSviewer軟件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可視化。為確保分析的準確性,先分別對中、英文關鍵詞進行整理和統一。
共納入文獻319 篇,其中中文文獻188 篇,英文文獻131 篇。納入文獻發表年份分布見圖1。最早1 篇發表于1998 年(為英文文獻)。我國首篇相關文獻發表于2000 年,文中前瞻性地提出了“可利用互聯網開展藥學全面服務”。2007年至2018年,發文量波動性增加。2019年年底開始激增,2021 年達84 篇。2022 年發文量略有下降,可能與文獻發表和被數據庫收錄的滯后性有關。總體而言,中文及英文文獻發表量曲線走勢基本同步,且2016年后中文文獻數量一直更多。
圖1 文獻發文量及發表年份分布Fig.1 Distribution of annual quantity of publication
188篇中文文獻發表于82種期刊上,以《中國藥業》載文量最多;其中49種(59.76%)期刊載文量均為1篇。載文量≥4 篇的中文期刊見表1(“核心刊”指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以《2022 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收錄為準),其中中文“核心刊”占66.67%。131 篇英文文獻發表在59 種期刊上,其中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System Pharmacy載文量最多,36 種(61.02%)期刊載文量均為1 篇,載文量≥3 篇的英文期刊見表2(其中Web of Science 數據庫2021 年收錄新刊暫無影響因子數據)。英文期刊的影響因子總體不高,2021 年平均影響因子為3.82。這可能與線上藥學服務工作受通信技術和設備的發展限制,且實施規模不大,近幾年才受到關注有關。
表1 相關中文文獻刊載期刊分布(≥4篇)Tab.1 Distribution of journals publishing relevant Chinese studies(≥four studies)
表2 相關英文文獻刊載期刊分布(≥3篇)Tab.2 Distribution of journals publishing relevant English studies(≥three studies)
中、英文文獻中,絕大多數作者的發文頻次為1次,以第一作者身份發文且發文量≥2 篇的作者均有8 名。發文頻次最高(中英文文獻均為6次)的作者,中文文獻中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臨床藥學部樊萍和金朝輝,英文文獻中為來自美國Nor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 Fargo的SCOTT 和FRIESNER??傮w而言,線上藥學服務相關文獻的發文作者分布較分散。
中文文獻根據內容分為實踐類(130 篇、69.15%),理論探討類(54篇、28.72%)和專家共識(4篇、2.13%);英文文獻根據發表形式分為Article(115篇、87.79%)和Review(16篇、12.21%)。線上藥學服務相關文獻以實踐性內容為主。
中文文獻中107篇(56.91%)有基金資助,其中8篇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4 篇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資助,以及多篇由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原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現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及教育部相關基金資助。英文文獻中53篇(40.46%)有基金資助,基金來源有當地政府、學會、高等學校、研究所等??梢?,相關研究受基金資助比例較高,說明近年來線上藥學服務工作逐漸受到各國政府和研究機構的關注和重視,廣大藥學工作者在該領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實踐。
2.6.1 中文文獻
以第一作者單位統計,文獻來源于醫療機構的最多(113篇,60.11%),其次為高校(26篇,13.83%),再次為雜志社(5 篇,2.66%),另有廣東省藥學會、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人才交流服務中心等單位發表文獻。發文量≥3 篇的機構見表3。機構地域分布見表4(有3 篇專家共識因無法劃定地區,未予統計)。可見,中文文獻發表數量較多的地區主要是國內經濟較發達、醫療機構較集中、醫療資源較優質的省/自治區/直轄市。
表3 中文文獻發文機構分布(≥3篇)Tab.3 Distribution of institutions publishing Chinese studies(≥three studies)
表4 中文文獻發文機構地域分布(n=185)Tab.4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institutions publishing Chinese studies(n=185)
2.6.2 英文文獻
英文文獻中有113篇明確來源機構,其中高等學校最多(95 篇,84.07%),其次為醫療機構(7 篇,6.19%)。發文量≥3篇的機構見表5。131篇文獻的來源機構分布于38 個國家/ 地區(為數據庫自動統計結果),以美國最多,中國、約旦其次。發文量≥4篇的國家分布見圖2。
表5 英文文獻發文機構分布(≥3篇)Tab.5 Distribution of institutions publishing English studies(≥three studies)
圖2 英文文獻發文國家分布(≥4篇)Fig.2 Distribution of countries publishing English studies(≥four studies)
被引用頻次居前9位(11篇,含并列)的中文文獻見表6,多為近年發表,發表于2019 年后的有4 篇,可能與近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藥學服務,并大力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的發展有關。居前10位的英文文獻(11篇,含并列)見表7。被引用頻次最高的英文文獻由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藥學部LI等[1]發表于2021年。可見,臨床藥師工作模式的創新和轉變已成為讀者關注的熱點。此外,遠程醫療和遠程藥學的開展情況、網上藥店的安全性[2]、線上藥學服務在農村患者中的應用[3]也是研究者關注的熱點。
表6 中文文獻被引頻次排序(前9位)Tab.6 Ranking of citation frequency of Chinese studies(top 9)
表7 英文文獻被引頻次排序(前10位)Tab.7 Ranking of citation frequency of English studies(top 10)
關鍵詞時間疊加共現聚類圖見圖3??梢?,臨床藥師為我國線上藥學服務工作的實施主體,較早發表的中文文獻主要聚焦于利用互聯網開展藥學服務和藥學服務轉型,如眾多醫療機構藥學部門建立了微信公眾號,方便提供用藥咨詢,同時網上藥店、合理用藥也是前期關注的重點。近年來,除“互聯網+ ”“藥學服務”外,“藥品配送”“線上咨詢”等也逐漸成為此類文獻探討的主題(見圖3 A)。一些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婦女、兒童的合理用藥也是相關文獻的重要內容。而醫院藥師和社區藥師為英文文獻中線上藥學服務的實施主體。前期發表的線上藥學服務相關英文文獻聚焦于醫院藥師借助網絡工具提供信息服務,防止用藥差錯,保證用藥安全。隨后,“藥品不良反應監測與處理”“社區藥學服務”的開展成為此類文獻關注的焦點。近年來,藥學工作者對于遠程藥學和遠程醫療的思考與實踐成為此類文獻的主題(見圖3 B)。同時,哮喘、糖尿病、腫瘤等慢性病患者的線上藥學服務成為相關文獻關注的熱點,部分文獻還對線上藥學服務應用于農村醫療展開了研究。
圖3 相關文獻關鍵詞時間疊加共現聚類圖Fig.3 Co-occurrence analysis of key words and time superposition of relevant studies
線上藥學服務是藥師利用網絡通信技術開展的遠程藥學服務工作,是傳統藥學服務的有益延伸,可覆蓋由于經濟和地域原因難以到院的患者,且可有效保護患者隱私。其在解決藥師短缺和幫助患者在常規藥學服務不足地區安全、有效用藥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4]。
但與線下藥學服務工作相比,線上藥學服務需要受眾能較熟練地操作電子產品,大部分老年人執行困難,直接降低了其對線上藥學服務的接受程度[5]。有調查顯示,與線上藥學服務中的用藥指導比較,公眾更愿意接受傳統的線下用藥指導模式[6],這可能還與老年人認為醫務工作者口頭給予的用藥交代更值得信賴有關。
作為藥學服務新的發展方向,目前線上藥學服務工作雖還存在一些問題,但其具有高效、便捷的特點,且藥學工作者也在積極優化服務方式,如針對老年人視力衰退的特點,在進行用藥教育時盡量采用視頻、圖片[7]等更易被其接受的方式,達到促進合理用藥、提高用藥依從性的目的。
本研究結果顯示,中國作者發表的相關文獻在數量和質量(被引頻次)上均居世界前列,表明我國藥學工作者在線上藥學服務方面開展了積極有益的嘗試,并獲得了廣泛的關注。由文獻內容可見,目前我國線上藥學服務工作內容主要為依托互聯網醫院建立云藥房,提供前置審方和藥品配送服務;開展基于微信公眾號和手機應用的用藥咨詢和合理用藥指導工作。在云藥房建設方面,我國已有部分醫療機構設計開發了處方前置審核系統,采用電子系統對不合理處方(醫囑)自動攔截與富有經驗的藥師人工審核結合的方式,在提高患者就診效率的同時保障其用藥安全[8]。互聯網醫院主要針對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腫瘤等)患者的復診和續方開藥,提供用藥咨詢和合理用藥指導。此外,中文文獻關鍵詞中,部分特殊人群如兒童和妊娠期婦女出現頻率較高,表明保障這部分患者的合理用藥也是藥師的重要工作。除特殊人群外,藥師還圍繞一些治療窗窄的藥物(如華法林)有針對性地開展了線上藥學服務[9]。
由中文文獻的來源機構和地區分布可見,全國大部分地區的藥學工作者針對線上藥學服務工作進行了積極探索,但我國開展情況尚不均衡,說明其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尤其是廣大的二、三線城市線上藥學服務的普及度還較低,相關工作服務的人群有限,在廣度和深度上均有待拓展和挖掘。
本研究結果顯示,英文文獻中所描述的國外開展的線上藥學服務工作主要有,為臨床醫療工作提供藥學支持;院外患者的用藥教育和用藥管理(如處方重整);對自動藥柜及偏遠地區社區醫院處方的線上審核,并為領取藥品的患者提供線上用藥咨詢;特殊藥品(如抗腫瘤藥)配置的遠程監控和指導。為了給偏遠地區的醫療機構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德國亞琛工業大學醫院的藥學專家針對藥物相關問題為重癥監護室患者提供線上藥物咨詢,特別關注了肝、腎功能異常患者的藥物相互作用和劑量調整,研究結果表明,該項工作可提高用藥安全性和醫療質量[10]。針對藥師配備不足的問題,國外一些農村或偏遠地區的醫療中心還部署了線上藥學干預計劃,以保障住院患者的安全用藥[11]。
藥學服務貫穿整個醫療衛生保健過程。線上藥學服務的對象不應僅是門診和出院患者,還應包括醫務人員及住院患者。美國圣猶達兒童研究醫院與位于開羅的兒童腫瘤醫院建立聯系,前者的臨床藥師團隊采用線上視頻會議的方式對后者的藥師進行培訓,分享其在兒科腫瘤研究方面的專業知識[12]。在線上藥學服務中文文獻中,藥師提供的服務基本圍繞門診和出院患者的用藥教育和用藥管理,未見針對醫務人員和住院患者開展的線上藥學服務。比較三甲醫院和社區醫院發表的同類文章,如同樣是為腫瘤患者提供線上藥學服務,藥師采用的模式和服務內容基本一致,三甲醫院并未體現出自身優勢。在此,建議國內大型醫療機構可充分發揮藥師團隊專業知識扎實、經驗豐富的優勢,嘗試點對點地針對醫療資源匱乏地區醫療機構的醫務工作者開展線上藥學培訓,并為重癥患者和疑難病例提供線上藥學會診、專家咨詢、用藥指導等服務。
由關鍵詞分析結果可見,我國開展線上藥學服務工作的主體為醫療機構的臨床藥師,且中文文獻中三級甲等醫院發文量占大多數,說明我國廣大社區藥師在線上藥學服務工作方面的參與度較低。當下,很多國家的社區藥師開展了大量線上藥學服務工作,在保障藥物供應、提供線上門診藥事服務、協調慢性病患者用藥,以及協助開展臨床研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3]。在美國、西班牙等國,藥師在實施線上藥學服務時采用了多學科協作的方式,如與癲癇病專家合作為癲癇患者提供遠程醫學保健[14],與初級保健醫師合作提供線上藥學和健康咨詢服務等[13]。我國社區藥師亦可與家庭醫師、檢驗師、營養師合作,針對轄區內的慢性病、常見病患者開展線上醫療保健服務工作,減少其往返醫療機構的次數,在方便患者、提高用藥依從性的同時體現自身價值。
有慢性病和基礎疾病的老年患者尤其關注居家時如何根據癥狀合理選藥,以及如何避免藥品不良反應和藥物相互作用等問題。藥師可針對藥物特點及用藥注意事項科普藥學知識,指導患者合理選擇和服用藥物,在患者出現不適癥狀時提供用藥咨詢。三甲醫院的??婆R床藥師亦可基于本單位的優勢學科和診療特色,考慮聯合醫學、檢驗學、營養學等專家開通線上特色門診,為患者提供綜合性的醫療保健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