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有軍,繆 丹,殷夢云
(儀征市中醫院,江蘇 儀征 211400)
變應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是由接觸過敏原引起的由免疫球蛋白E 介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癥反應,主要表現為鼻塞、鼻癢、流涕、打噴嚏[1]。臨床治療的方法主要是藥物治療、免疫治療及外科治療,但存在不能很好地控制復發、患者依從性不高等缺點。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鼻內針刺治療本病的療效顯著[2-4]。儀征市中醫院常年運用益氣通竅方對變應性鼻炎證屬肺氣虛寒型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一定成效。筆者近年來將鼻內針刺與益氣通竅方聯合運用治療變應性鼻炎,現將相關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究鼻內針刺聯合益氣通竅方對肺氣虛寒型變應性鼻炎的臨床療效。
對2021 年1 月至2022 年6 月在儀征市中醫院耳鼻喉科門診就診的92 例變應性鼻炎證屬肺氣虛寒型患者進行回顧性研究,按照治療方法分為鼻內針刺聯合益氣通竅方組(簡稱針藥組,46 例)及常規西藥組(簡稱常規組,46 例)。常規組:男性22 例、女性24 例,年齡(37.3±10.8)歲,病程1 ~15 年,平均(5.6±3.3)年。針藥組:男性23 例、女性23 例,年齡(39.3±11.2)歲,病程1 ~15 年,平均(4.4±2.7)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
1.2.1 西醫診斷 根據《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5]將以下表現作為診斷依據:癥狀表現為鼻塞、鼻癢、流涕、打噴嚏等,可伴眼癢、流淚;鼻黏膜蒼白、水腫、有鼻腔水樣分泌物;血清IgE 呈陽性。
1.2.2 中醫診斷 根據《中醫耳鼻咽喉常見疾病診療指南》[6]中鼻淵辨證屬肺氣虛寒型的標準將以下表現作為診斷依據:鼻涕渾濁,鼻塞,遇風寒加重,嗅覺減退;伴氣短乏力,面白,自汗;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1)符合以上中西醫診斷標準;(2)病程大于1 年;(3)年齡18 ~60 歲;(4)近2 周內未采取其他治療。
(1)有嚴重的內外科疾病或精神疾病;(2)處于妊娠期、哺乳期;(3)鼻腔存在嚴重器質性病變;(4)接受治療的時間不滿2 周的患者;(5)對試驗藥物過敏者。
針藥組及常規組均采取常規西藥治療的手段,針藥組在常規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鼻內針刺聯合益氣通竅方進行治療。
用藥:氯雷他定片(商品名:開瑞坦,10 mg×6片/ 盒);用量用法:每日1 次,每次1 片,共服用2 周。
鼻內針刺:患者取端坐位,稍仰頭,噴適量呋麻滴鼻液及鹽酸丁卡因,以收縮及麻醉鼻腔黏膜。在零度內窺鏡直視下,將一次性針灸針(華佗牌,0.30 mm×60 mm)分別刺入兩側內迎香(在鼻孔內,鼻翼軟骨和鼻甲交界的黏膜處)[7]和兩側鼻丘(在鼻腔外側壁,中鼻甲前段)[8],進針深度約5 mm,有針感后留針15 min,結束治療起針后囑患者捏緊雙側鼻翼3 ~5 min 防止出血。每周治療3 次,持續治療2 周。
益氣通竅方:黃芪10 g,防風10 g,炒白術10 g,麻黃6 g,桂枝10 g,細辛3 g,炒蒼耳子10 g,辛夷花10 g,白芷10 g,炒白芍10 g,徐長卿10 g,醋烏梅10 g,蟬衣6 g,甘草3 g。院內水煎,每日1 劑,早晚分服(每次200 mL)。
主要包括臨床療效、治療前及治療2 周后的主客觀評分及安全性指標。
3.1.1 鼻 癥 狀 總 分 表(total nasal symptom score,TNSS)評分 包含鼻塞、鼻癢、流涕和打噴嚏4 個癥狀,每個癥狀從輕到重記為0 ~3 分[5]。
3.1.2 鼻 部 總 癥 狀 視 覺 模 擬 量 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分 鼻部癥狀嚴重程度被分為0 ~10刻度,從0 開始依次排列;0 分:無癥狀,10 分:癥狀最重。
改良Lund-Kennedy(MLK)評分:主要依據鼻內窺鏡檢查所見評分,包括鼻息肉、分泌物、黏膜水腫三項,每項從輕到重記為0 ~2 分,每側0 ~6 分,總分0 ~12 分[9]。
通過患者治療前后的TNSS 評分來計算療效指數。療效指數=(治療前評分- 治療后評分)/ 治療前評分×100%。顯效:療效指數 >70% ;有效:25% ≤療效指數 ≤70%;無效:療效指數 <25%。總有效率=(顯效例數+ 有效例數)/總例數× 100%。
書面記錄受試者出現的不良事件。
采用SPSS 26.0 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s)的形式描述,符合正態分布者,組間比較運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運用配對樣本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者,組間比較運用Mann-Whitney U 檢驗,組內比較采用Wilcoxon 檢驗。計數資料使用頻數及構成比(%)描述,選用卡方檢驗。顯著性水平為95%(雙側P值),P<0.05被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各項TNSS 評分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各項TNSS 評分均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針藥組的TNSS 總評分及鼻塞項目評分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NSS 評分的比較(分,± s )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NSS 評分的比較(分,± s )
注:1)與治療前比較,P <0.05;2)與常規組比較,P <0.05。
組別 觀察時間 打噴嚏 流涕 鼻癢 鼻塞 總評分針藥組(n=46) 治療前 2.17±0.71 2.00±0.67 1.98±0.72 1.74±0.61 7.89±2.41治療后 0.65±0.601) 0.46±0.591) 0.59±0.651) 0.35±0.601)2) 2.04±2.051)2)常規組(n=46) 治療前 2.24±0.74 2.04±0.73 1.91±0.78 1.74±0.65 7.93±2.56治療后 0.83±0.681) 0.63±0.571) 0.65±0.601) 0.59±0.621) 2.76±1.851)
治療前兩組的VAS 評分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的VAS 評分均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針藥組的VAS 評分明顯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 評分的比較(分,± s )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 評分的比較(分,± s )
注:1) 與治療前比較,P <0.05;2)與常規組比較,P <0.05。
組別 觀察時間 VAS 評分針藥組(n=46) 治療前 5.00±1.93治療后 1.41±1.381)2)常規組(n=46) 治療前 5.35±2.31治療后 2.20±1.281)
治療前兩組各項MLK 評分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常規組鼻息肉項目評分較治療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常規組MLK 總評分、分泌物及黏膜水腫項目評分均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針藥組MLK 總評分、鼻息肉評分、分泌物及黏膜水腫項目評分均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針藥組的鼻息肉項目評分與常規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針藥組的MLK 總評分、分泌物及黏膜水腫項目評分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LK 評分的比較(分,± s )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LK 評分的比較(分,± s )
注:1)與治療前比較,P <0.05 ;2)與常規組比較,P <0.05。
鼻息肉 分泌物 黏膜水腫組別 觀察時間 總評分針藥組(n=46) 治療前 0.67±0.82 2.98±0.86 2.74±0.95 6.39±2.23治療后 0.59±0.831) 1.02±0.681)2) 0.70±0.761)2) 2.30±1.941)2)常規組(n=46) 治療前 0.41±0.652 3.00±0.92 2.85±0.99 6.26±1.83治療后 0.41±0.652 1.52±0.781) 1.22±0.701) 3.15±1.431)
兩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的療效
針藥組有18 例患者在鼻內針刺起針后有極少量出血。整個治療過程中未出現與研究干預有關的其他不良事件。
變應性鼻炎在中醫理論中屬“鼻鼽”的范疇,中醫認為本病病機主要歸責于肺、脾、腎三臟虧虛,外感邪氣為誘因。鼻與肺的生理病理關系密切,鼻為肺之外侯,肺氣虧虛,藩籬失職,邪氣上壅于鼻,則鼻氣不利。《內經》道:“脾胃為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脾虛則化生不足,清陽不升,遂鼻竅失養。加之運化失常,水濕不化,上泛鼻竅,出現鼻塞、流涕;腎為氣之根,主水,肺腎母子相通,腎虛固攝不利,水飲不得溫化,易上泛鼻竅。由于患者體質、感邪性質及疾病發展階段不同,臨床可見肺氣虛寒證、脾胃虛弱證、腎陽不足證及肺經伏熱證四型[6]。結合既往變應性鼻炎中醫辨證研究及筆者臨床經驗,發現變應性鼻炎患者中肺氣虛寒型占多數[10-11],并多兼有水飲之邪。本院自擬益氣通竅方由玉屏風散、小青龍湯、蒼耳子散合方化裁而成。方中黃芪、防風、炒白術益氣固表、健脾升清;麻黃、桂枝解表散寒;細辛溫肺化飲;蒼耳子、辛夷花、白芷均可散風寒通鼻竅,白芷兼有燥濕消腫之功;徐長卿祛風化濕止癢;白芍斂肺氣,防過度發散;醋烏梅酸收止流,蟬衣祛風止癢,現代藥理學證明兩者具有抗過敏之效[12];甘草調和諸藥。全方補益、溫散、通竅熔鑄一爐,療效顯著。
內迎香屬經外奇穴,位于鼻翼軟骨和下鼻甲交界的黏膜處[7],與鼻外的迎香穴相對。《玉龍賦》提及“迎香攻鼻窒為最”,內迎香與迎香作用相近,也具有通利鼻竅之效,善治各種鼻病。內迎香周圍分布有面動、靜脈的鼻背支及篩前神經、鼻后下神經;鼻丘位于鼻腔外側壁中鼻甲前端,外觀呈丘狀隆突,內含豐富的篩前神經和蝶腭神經末梢[8]。針刺上述二穴可有效治療鼻炎。鼻炎的發生機制與神經源性炎癥反應密切相關[13],現代研究表明,鼻內針刺直接作用于鼻黏膜,可調控神經興奮性,減輕局部炎癥反應,從而緩解鼻部癥狀。本次回顧性研究提示鼻內針刺聯合益氣通竅方在緩解鼻塞、鼻腔內分泌物和黏膜水腫癥狀方面具有一定優勢。
筆者在零度內窺鏡輔助下針刺內迎香和鼻丘,針刺的準確性和針刺深度的可控性更為理想;同時,也有利于在針刺過程中觀察鼻黏膜及分泌物。需要注意的是,本次回顧性研究中缺乏特異性觀察指標,相關研究結論有待進一步臨床研究的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