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筱姣 杜倫靜 周見 宋寧寧 柯劍鴻 焦大春 陳加倫 彭艷
摘 要 渝科薯1號是重慶市農業科學院和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武陵山研究院以渝馬鈴薯5號為母本、中薯20號為父本,通過有性雜交、選擇、鑒定育成的鮮食型馬鈴薯新品種。2022年7月通過重慶種業協會農作物鑒定委員會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登記編號為渝品審鑒202205。該品種中晚熟,生育期98.4 d,鮮薯食用。植株田間長勢強,株型半直立,株高0.73 m,莖綠帶褐,葉綠色,花冠白色,花繁茂,薯形橢圓,皮淡黃色,肉淡黃色,薯皮光滑,芽眼中。干物質含量20.16%,淀粉含量12.9%,蛋白質含量2.05 g·(100 g)-1,維生素C含量32 mg·(100 g)-1,還原糖含量1.34%。抗病晚疫病,中抗PVX病毒病,抗PVY病毒病。兩年區試平均產量為2 408.4 kg/667 m2,較對照鄂薯5號增產36%。綜上,該品種具有高產、優質、抗病性強、適應性廣等優點,適宜在重慶市不同海拔地區種植。分析渝科薯1號的特征特性、產量表現,從選地、選種及種薯處理、種植密度、播種時間、施肥、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收獲貯藏等方面介紹其高效栽培技術。
關鍵詞 馬鈴薯;渝科薯1號;特征特性;產量表現;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3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3.009
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 L.)是重要的非谷物糧食作物,具有產量高、分布廣、適應性強、經濟效益好等特點,在全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分布,是繼水稻、小麥、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糧食作物。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自1993年以來,中國就是世界馬鈴薯總產量第一大國,2018年中國馬鈴薯年產量約為9 032萬t,占世界總產量的24.5%;種植面積達1 758萬hm2,占世界總種植面積的27.4%。2015年提出的馬鈴薯主糧化戰略直接將馬鈴薯產業定位在國家糧食安全層面。隨著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居民對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持續提升,馬鈴薯生產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供給不足轉變為產品結構不匹配,需要更多新品種助力馬鈴薯規模化產業發展。
自2013年起,西南地區馬鈴薯產量占全國的比重已經超過東北、西北兩大區域的總和,可見我國馬鈴薯種植重心正逐步向西南地區轉移。重慶是西南地區重要的馬鈴薯產地,地形多為山地和丘陵,地勢復雜,海拔變化很大,立體氣候明顯,大多數地區只適宜種植中晚熟馬鈴薯品種。此外,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和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的居民都有鮮食馬鈴薯的習慣,形成了很大的消費市場,是重慶馬鈴薯產業發展的原動力之一。通過挖掘適宜在重慶地區生長的馬鈴薯新資源,選擇產量高、抗性強、品質優良的馬鈴薯新材料,進一步開辟高附加值馬鈴薯研究新方向,為選育高干物質、高蛋白質、高淀粉、低還原糖的品種提供材料基礎,可推動馬鈴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發展高附加值的馬鈴薯特色產業提供品種實用核心技術,同時為推動西南地區馬鈴薯生產向高質量轉型升級提供科技支撐,充分發揮馬鈴薯在地區特色產業發展中的作用,從而助力鄉村振興。
渝科薯1號是重慶市農業科學院和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武陵山研究院以渝馬鈴薯5號為母本、中薯20號為父本配制雜交組合,通過有性雜交、選擇、鑒定育成的鮮食型新品種。2016—2017年從實生薯中選單株留種,株系號“WLS-1”。2017年進行鑒定,該品系產量高、株型好、綜合性狀好。2018—2019年開展品種(系)比較試驗,并擴繁留種。2020、2021年參加重慶市馬鈴薯區域試驗,同時開展品質檢測和抗性鑒定。2022年通過重慶市非主要農作物品種鑒定,鑒定編號為渝品審鑒202205。該品種是一個豐產性好、晚疫病抗性強的中晚熟品種,在多年多點的試驗中表現出穩產、高產、抗病的優良特性,適宜在重慶市不同海拔地區種植。
1? 特征特性
1.1? 主要農藝性狀
該品系為中晚熟、鮮食型品種,生育期為98.4 d,株高0.73 m,莖色綠帶褐,葉色綠色,花冠白色,花繁茂,薯形橢圓,皮色淡黃色,肉色淡黃色,薯皮光滑,芽眼中。該品種平均出苗率為98.5%,平均單株主莖數3.5個,結薯集中,薯塊較整齊,平均單株結薯數7.5個,單薯重0.085 kg,商品薯率85.8%,綜合性狀較好。
1.2? 品質
經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重慶)檢測,渝科薯1號的塊莖干物質含量為20.16%,淀粉含量12.9%,蛋白質含量2.05 g·(100 g)-1,維生素C含量32 mg·(100 g)-1,還原糖含量1.34%。蒸煮風味優,高于對照品種鄂薯5號。
1.3? 抗性
經重慶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接種鑒定,渝科薯1號的晚疫病病斑面積占比為8.3%,病情指數2級,為抗病,抗性較對照鄂薯5號(病斑面積20.7%)高。通過黑龍江農業科學院克山分院檢測,渝科薯1號的X病毒病實測值為29.3,病情指數為MR(中抗);Y病毒病實測值為13.6,病情指數為R(抗)。
2? 產量表現
2.1? 區域試驗
2020年參加重慶市區域試驗,試點共5個,分別在巫溪、梁平、北碚、武隆、石柱。參試品種共10個,鄂薯5號為對照。測產結果表明,渝科薯1號平均產量為2 331.78 kg/667 m2,居第1位,較對照增產41.45%,達到極顯著水平;在5個點次中有5個點次實現增產,增產點次100%。2021年共6個參試點,增加開州,其他5個點不變。渝科薯1號平均產量為2 554.5 kg/667 m2,居第1位,較對照鄂薯5號增產33.53%,達到極顯著水平;在6個點次中有6個點次實現增產,增產點次100%。兩年區試平均667 m2產量為2 408.4 kg,較對照鄂薯5號增產36%,每年增產點次均為100%,達到極顯著水平,排第1位。通過區域試驗看出,該品種表現出了高產、穩產、適應性廣的特點。
2.2? 示范推廣
2022年,在石柱縣覆蓋范圍內示范推廣了馬鈴薯渝科薯1號,并開展了配套栽培技術培訓和指導,共示范推廣34.87 hm2。測產結果表明,667 m2鮮薯產量為2 248 kg,單價2.4元·kg-1,較對照增產477 kg,增產率26.9%,效益增加1 144.8元,每667 m2產值達5 395.2元;示范區總產值達282.17萬元,新增經濟效益59.87萬元,產生了較好的社會經濟效益。2023年,將繼續在重慶市范圍內推廣,預計推廣66.67 hm2,新增經濟效益約100萬元。
3? 高效栽培技術要點
3.1? 選地
渝科薯1號適宜在重慶地區種植,盡可能選擇前作為玉米、麥類、谷子、豆類等作物的地塊,選擇地勢平坦、土質疏松、易于排灌水、肥力較強的沙壤地塊。禁止選擇前茬是煙草、馬鈴薯、番茄、辣椒、茄子等茄科類作物的地塊,忌重茬、迎茬。播種前需深松土壤、碎土整地,達到地面平整,土壤細綿、無土塊、無石塊、無根茬。
3.2? 選種及種薯處理
3.2.1? 選種
為保障渝科薯1號的高產、穩產,科學選種十分關鍵。選擇薯形整齊、色澤鮮明、無病蟲害的脫毒馬鈴薯,及時剔除存在病害、臍部發黑、壞死或表面破裂的馬鈴薯。在馬鈴薯種植前需進行處理,對染病的馬鈴薯進行剔除,保證每個馬鈴薯的重量不小于0.025 kg[1]。
3.2.2? 催芽
在播種前1周進行催芽,剔除病、爛、傷、萎蔫、畸形的薯塊。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進行催芽:1)室內催芽。選擇通風涼爽、溫度較低的地方,將選出的馬鈴薯在室內用濕潤沙土分層蓋種催芽,堆積3~4層,面上蓋稻草保持水分,溫度保持在20 ℃左右。2)用赤霉素催芽。用5~8 mg·L~1的赤霉素浸種30~60 min,撈出后隨即埋入濕沙床中催芽。沙床應設在陰涼通風處,鋪10 cm厚濕沙,1層種薯1層沙,擺3~4層即可。經5~7 d,芽長達0.5 cm左右即可煉芽播種。3)溫室大棚催芽。如果地面過干,噴灑少量水使之略顯潮濕后,鋪1層薯塊,撒1層濕沙,這樣可連鋪3~5層薯塊,最上面蓋稻草或麻袋保濕,但不能蓋塑料薄膜。經5~7 d,芽長達0.5 cm左右即可煉芽播種。4)育苗溫床催芽。可利用已有的苗床,也可現挖1個苗床。將床底鏟平后,每鋪1層薯塊撒1層濕沙,鋪3~5層薯塊,最后在沙子上面蓋1層稻草。苗床上起好竹拱,蓋嚴薄膜,四周用土壓好。當芽長至0.5 cm左右時,揭去覆蓋物和沙土,移至溫度較低處,逐漸暴露在散射光下壯芽。芽短而粗,色深發紫,基部有根點時,即可切芽播種。
3.2.3? 切塊和拌種
選用脫毒薯1~3代作種薯,0.1 kg以下的薯塊整薯播種,0.1 kg以上的薯塊切塊處理,每塊應有2~3個芽眼且重量不少于0.05 kg,切塊應在播種前1~2 d進行,小整薯播種以0.050~0.075 kg重的整薯為宜。為防止環腐病、黑脛病等病害通過切刀傳播,需準備2把切刀,切薯前用70%~75%酒精或5%高錳酸鉀溶液消毒[2]。一旦切到病薯,要立即將病薯扔掉,并將切過病薯的切刀放入消毒液中再次消毒后備用。薯塊切好后,每1 000 kg薯塊用滑石粉12~15 kg、70%甲基硫菌靈0.6 kg、72%農用鏈霉素0.9 kg配制成混合藥粉進行藥劑拌種攤放[3],拌藥要求在切塊后30~60 min內完成。拌種完成后,將馬鈴薯晾少許時間后裝入網袋中一字排開,放置在通風陰涼處[1]。薯塊是活性物,會呼吸產生熱量,發熱后薯塊容易腐爛,因此存放時應保持通風和降溫[4]。
3.3? 種植密度
起壟栽培或覆膜壟播,1 m開廂,廂寬0.8 m,株距0.33 m,播深0.15~0.20 m,錯窩播種,凈作適宜密度4 000株/667 m2;套作可采用1.6 m內雙行馬鈴薯套雙行玉米或其他作物,馬鈴薯密度以2 400株/667 m2為宜。播種后施專用復合肥作底肥,并施腐熟有機肥,再覆土起壟,地下害蟲可用5%毒死蜱顆粒拌土防治[2]。
3.4? 播種時間
在重慶高海拔地區春播以2月中下旬至3月播種為宜,中低海拔地區冬播以12月中下旬至1月中旬播種為宜,秋播以8月中下旬至9月為宜。冬播需要覆蓋地膜,以便保溫、保濕、防草。播種時應選擇無大風、無寒流的晴天播種,適宜播種溫度為7~8 ℃,發芽最低溫度5~10 ℃,最適溫度在10~20 ℃,發芽適溫10~12 ℃。
3.5? 施肥
底肥可施優質腐熟有機肥1 500 kg/667 m2,馬鈴薯專用復合肥[m(N)∶m(P2O5)∶m(K2O)=15∶15∶15] 50 kg/667 m2。盡可能多施一些有機肥,保證基肥充足。應注意肥料與種薯隔離,避免燒種、燒根。
3.6? 田間管理
生長期間注意排澇防旱,干旱情況下及時灌水。苗齊后當出苗率達80%時,應及時中耕除草,提高地溫,破除板結,促齊苗、壯苗;當出苗率達95%時,及時追苗肥1次,667 m2施尿素10 kg。幼苗階段(從出苗到出苗后20 d左右),需要疏松土壤、提高地溫、促進根系發育,達到根深葉茂,主要措施是及時中耕鋤草,以松土、培土為主,從而達到地上部莖稈粗壯、葉片肥厚平展、葉色濃綠等。塊莖形成期(出苗后25~35 d),應在壯苗的基礎上繼續抓緊中耕培土,既要使土壤疏松,又要加厚培土層,同時追肥,追施尿素10 kg/667 m2,消滅雜草,促使生長中心由莖葉轉向塊莖。現蕾中期,用磷酸二氫鉀進行根外追肥,施肥時要避免接觸根部,可在花期時適當噴施以P、K為主的葉面肥。有徒長跡象時,采用烯效唑或馬鈴薯專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均勻噴霧控制徒長。塊莖增長至淀粉積累期(出苗后1~2個月),這段時間應行間培土,防病治蟲。可用40%甲基異硫磷乳油0.25 kg/667 m2加600 kg細土混合堆悶30 min后撒施翻入土中,可防治金針蟲、地老虎、蠐螬等地下害蟲[5]。注意排水防旱和晚疫病的防治,及時去除病株、雜株。
3.7? 病蟲害防治
苗期注意防治蚜蟲。蚜蟲常聚集在綠葉背面吸取汁液,長此以往會導致馬鈴薯葉片皺縮,對幼芽生長造成嚴重影響。蚜蟲能夠獨立生殖,繁殖速度非常快,每年可以發生10~20代,對馬鈴薯植株造成的侵害特別嚴重[5]。防治蚜蟲用啶蟲脒、吡蟲啉等按葉莖、葉背、葉面的順序交替噴施,每隔7~10 d噴施1次,連噴2~3次[2]。
中后期注意防治晚疫病。田間一旦出現晚疫病感染會很難控制,應根據田間情況,以預防為主。在未發病之前,如果氣溫較高或者雨水過多、濕度較大,需隨時關注田間情況,及時對田間植株進行藥劑防治。晚疫病主要有以下幾種防治方法:1)發現晚疫病株,需對其噴施25%瑞毒霉1 000倍溶液,每7 d噴1次,噴2~3次之后就能有效控制病害;2)對病田噴施等量的波爾多液,用0.5 kg硫酸銅、0.5 kg生石灰、50 L水配成波爾多液,在晚疫病發病過程中噴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3)采用50%甲霜銅或者將0.2%硫酸銅稀釋成500倍液,以30 kg/667 m2的用量進行防治;4)采用75%的600倍百菌清可濕性溶液或者58%的500倍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向葉面噴施。如果噴施1次效果不夠明顯,可以進行多次噴施,2次噴施的間隔時間為7~10 d[6]。
3.8? 收獲貯藏
植株2/3的莖、葉由綠變黃時,即可收獲。選擇晴朗天氣、土壤干燥時收獲,準備好收獲工具,保證工具清潔、干凈、無污染。采挖前1周割掉地上部分植株,促使薯皮老化,利于薯塊及早進入休眠期和減少病害。待地表干燥、薯皮老化后開始挖收,去除病薯、爛薯、小薯、破損薯及發綠薯塊,在地里晾曬30~120 min后,貯藏在陰涼、干燥、通風地點或馬鈴薯恒溫貯藏庫里,注意防止曝曬、潮濕、高溫對薯塊的損害。
參考文獻:
[1]? 黃耀鋒.優質馬鈴薯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要點[J].農機與農藝,2022(2):69-71.
[2]? 楊紹江,徐成勇.馬鈴薯品種川涼芋12號及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種業,2018(18):90-92.
[3]? 劉榮清,李德明,李亞杰,等.馬鈴薯品種定薯4號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種業,2020(2):63-64.
[4]? 歐征剛.脫毒馬鈴薯種植技術分析[J].南方農機,2021,52(4):75-76.
[5]? 王效瑜,張國輝,郭志乾,等.馬鈴薯新品種寧薯18號選育推廣及關鍵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20(4):274-275.
[6]? 謝文斌,陳娟娟,田斌.馬鈴薯高產栽培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種子科技,2022(9):25-27.
(責任編輯:易? 婧)
收稿日期:2023-02-18
基金項目:重慶市技術創新與應用發展專項面上項目(cstc2020jscx-msxmX0043);重慶市農業發展資金項目(NKY-2020AB015);重慶市農業發展資金項目(NKY-2021AC017)。
作者簡介:李筱姣(1989—),女,四川南充人,碩士,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作物遺傳育種和栽培技術研究。E-mail: 774052191@qq.com。
*為通信作者,E-mail: 12038608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