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艷芳,張于越,張建芳
(1.河北大學 管理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2.天津財經大學 理工學院,天津 300221;3.南京銀行北京分行,北京 210019)
《“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重點強調要促進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在擴大就業容量的同時提升就業質量。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加強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流動的體制和政策弊端,消除影響平等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和就業歧視。《2022 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全國農民工28 836 萬人,外出就業的農民工17 266 萬人。政府在高度重視農民工就業問題的基礎上,更加關心和重視其就業質量的提升,協調二者均衡發展。農民工就業既是我國的民生工程,也是一項民心工程。作為我國三大經濟圈之一的京津冀地區實現了經濟快速增長,但相比于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京津冀地區的發展差距在不斷擴大,農民工就業質量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因此,本文以京津冀地區農民工為研究對象,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搜集數據,層層深入分析京津冀地區農民工的就業質量差異,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大多數學者接受“體面勞動”的理念,將工作的穩定性、收入、社會保障、勞動關系和就業滿意度納入就業質量的范疇(曾湘泉,2013)[1],部分學者從中國國情出發研究就業質量,涵蓋就業機會、就業能力、就業結構、就業環境等方面(信長星,2012)[2],還有學者認為就業質量是微觀、中觀、宏觀層面的多維概念(丁煜和王玲智,2018)[3]。就業質量概念研究基于時間脈絡逐漸展開,從關注經濟意義上的獲取報酬到社會意義上的自我實現,從片面關注就業率到就業質量、工作質量的改善。
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內容豐富,主要側重從就業能力、就業環境、勞動收入、勞動關系、社會保障角度設計一級指標(譚永生,2020)[4],還有學者增加就業滿意度指標(高偉,2012)[5],社會對話、員工關系指標(蘇麗鋒,2013)[6],以及就業穩定性和職業發展指標(楊政怡和楊進,2021)[7]。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主要包括主觀評價的德爾菲法(劉素華,2005)[8],層次分析法和專家打分法(柯羽,2007)[9];以及客觀評價的熵權法(秦建國,2015)[10]。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從單一指標到多維指標體系逐漸擴展;評價指標權重確定方法多樣。
有關就業質量地區差異測度的研究主要包括基于宏觀數據的遼寧省省內測度(張抗私和李善樂,2015)[11],東北地區區域性測度(李南竹等,2016)[12],以及30 個省份的全國性測度(朱火云等,2014;孔微巍等,2017)[13-14];基于微觀問卷調查數據的江蘇、浙江、廣東省際間測度(馬繼遷,2013)[15],以及全國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14 個代表性省份的區域性測度(賴德勝和石丹淅,2013;李澤媛等,2021)[16-17]。測度結果發現,我國整體就業質量不高,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就業質量差異較大;同時發現,經濟發展水平不是決定我國就業質量地區差異的唯一因素,產業結構、勞動力市場、社會制度、就業政策、就業保護、就業服務等多個因素都對我國就業質量地區差異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就業質量地區差異測度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綜合評價法。就業質量地區差異測度研究從省內擴展到省際,從區域擴展到全國;研究方法呈多樣化狀態。
綜上,可以發現農民工就業質量研究內容逐漸擴展,研究方法逐漸豐富,在就業質量概念、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就業質量差異測度等方面取得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現有文獻大多從工資收入、就業環境、職業培訓、就業能力、就業機會、就業市場等多方面對農民工就業質量進行研究。本文在農民工微觀調查數據的基礎上,聚焦重要經濟圈京津冀地區,測度就業質量總體差異和各維度差異。
本文在借鑒專家學者們對農民工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通過相關指標優化,引入新指標的方式,最終從就業收入、就業環境、就業培訓、就業權益等維度來對京津冀地區農民工的就業質量展開調研,并在此基礎上選取二級指標。就業收入維度主要反映和評價農民工就業獲得收入的具體情況;就業環境維度主要反映和評價農民工就業所處環境的具體情況;就業培訓維度主要反映和評價農民工就業前參加職業培訓的具體情況;就業權益維度主要反映和評價農民工在就業過程中對就業權益享有和維護的具體情況。具體的指標體系,如表1 所示。

表1 農民工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以戶籍在農村,在城市務工6 個月及以上,以工資收入為主要來源的農民工作為研究對象。選取北京、天津、河北省的石家莊、保定和張家口于2022 年1~2 月發放問卷。問卷主要采用非概率抽樣和滾雪球式方法收集。本次共發放1 200 份問卷,其中北京410 份,天津370 份,河北420 份;收回1 182份問卷,回收率98.5%,剔除無效問卷22 份,剩余有效問卷1 160 份,問卷的有效率96.7%。
1.京津冀地區農民工的就業收入。從月收入水平來看,北京農民工的收入集中在4000 元~8000 元,占比60.58%;天津農民工的收入也集中在4000 元~8000 元,占比84.07%;河北農民工的收入集中在2000 元~6000 元,占比93.30%。從工資提升來看,北京94.61%的農民工工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天津91.76%;河北62.37%。從工資發放來看,北京98.36%農民工的工資按時發放;天津93.96%;河北52.58%。具體情況,如表2 所示。

表2 京津冀地區農民工的就業收入情況
2.京津冀地區農民工的就業環境。從工作時長來看,北京農民工每周工作時間集中在5~6 天,占比89.73%;天津占比84.62%;河北占比76.29%。從勞動安全防護來看,北京70.10%的農民工有嚴密的安全防護措施;天津占比55.49%;河北占比為15.98%。從人際關系來看,北京融洽和諧的人際關系占比82.84%;天津占比64.83%;河北占比56.19%。從居住狀況來看,北京只有2.94%的農民工在該地區買房居住,天津有30.77%,河北地區有24.23%。具體情況,如表3 所示。

表3 京津冀地區農民工的就業環境情況
3.京津冀地區農民工的就業培訓。從職業培訓來看,北京農民工參加職業培訓的占比93.14%;天津占比94.51%;河北占比68.56%。從培訓效果來看,北京92.9%的農民工認為職業培訓有效果;天津有77.47%;河北有34.31%。從晉升空間來看,北京75.98%的農民工有很大的晉升空間;天津有63.19%;河北有2.02%。從技能滿足情況來看,北京有91.67%的農民工職業技能可以滿足工作需要;天津有84.07%;河北有82.99%。具體情況,如表4 所示。

表4 京津冀地區農民工的就業培訓情況
4.京津冀地區農民工的就業權益。從合同簽定來看,北京97.55%的農民工簽定勞動合同;天津有96.7%;河北有67.53%。從就業穩定性來看,北京有48.04%的農民工近三年沒有更換工作;天津有43.96%;河北有31.96%。從社會保險繳納來看,北京農民工100%享有企業繳納的社會保險;天津有96.7%;河北有56.19%。從工會組織來看,北京67.65%的農民工有工會組織;天津有53.85%;河北有4.64%。具體情況,如表5 所示。

表5 京津冀地區農民工的就業權益情況
京津冀地區農民工就業質量差異的測算與分析,應該客觀、準確地確定各指標權重。本文在對月收入水平、工資提升、勞動安全防護、人際關系、居住狀況、職業培訓、職業培訓效果、職位晉升空間、技能滿足、勞動合同簽訂、社會保險繳納、參加工會組織等12 項正向指標,工資發放情況、工作時長、工作強度、工作穩定性等4 項負向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后,主要采用熵值法根據各指標傳遞的信息量大小確定各維度以及各評價指標的權重。就業收入、就業環境、就業培訓、就業權益的權重分別為:23.55%、27.45%、23.38%、25.62%,如表6 所示。

表6 就業質量評價指標權重
本文利用模糊綜合評價法把京津冀地區農民工就業質量狀況的定性評價轉化為定量評價,計算京津冀地區農民工就業質量的各維度得分,分析各維度差異。將京津冀地區農民工就業質量狀況分解為就業收入(B1)、就業環境(B2)、就業培訓(B3)和就業權益(B4)四個維度。因此,因素評價集={B1,B2,B3,B4}。在評價標準方面,1 代表很不滿意,2 代表不滿意,3 代表一般,4 代表滿意,5 代表很滿意,即評語集={很不滿意,不滿意,一般,滿意,很滿意}。再根據五級分割評分,計算各維度得分。其中,20 分為較差,40 分為差,60 分為及格,80 分為良好,100 分為優秀。
1.北京地區農民工就業質量各維度得分
首先,計算各因素評價矩陣。各指標隸屬關系,如表7 所示。

表7 北京地區的指標隸屬關系
2.天津地區農民工就業質量各維度得分
3.河北地區農民工就業質量各維度得分
北京地區農民工就業質量綜合得分:
天津地區農民工就業質量綜合得分:
河北地區農民工就業質量綜合得分:
本文通過調研數據對京津冀地區農民工就業質量差異的進行詳細分析。研究結果顯示:
京津冀地區農民工就業質量不高,總體得分分別是71.23、66.32 和52.19。北京和天津地區農民工就業質量高于及格水平,河北地區低于及格水平。京津冀地區農民工就業質量總體差異較大,北京、天津、河北地區順次降低。并且,天津地區是北京地區的93.11%,河北地區是北京地區的73.27%,河北地區是天津地區的78.69%。
京津冀地區農民工就業質量各維度得分從北京、天津到河北地區依次降低,北京和天津地區高于及格水平,河北地區低于及格水平。各維度得分情況,如表8 所示。

表8 京津冀農民工就業質量各維度得分
從就業收入維度,北京地區得分70.82,天津地區63.70,河北地區46.68;北京地區得分最高,天津地區是北京地區的89.95%,河北地區是北京地區的65.91%。從就業環境維度,北京地區得分64.92,天津地區65.28,河北地區56.74;天津地區得分最高,北京地區是天津地區的99.45%,河北地區是天津地區的87.40%。從就業培訓維度,北京地區得分75.26,天津地區65.04,河北地區49.60;北京地區得分最高,天津地區是北京地區的86.42%,河北地區是北京地區的65.91%。從就業權益維度,北京地區得分74.70,天津地區71.02,河北地區54.74;北京地區得分最高,天津地區是北京地區的95.07%,河北地區是北京地區的73.28%。
因此,可以從縮小京津冀地區農民工收入差距、改善京津冀地區農民工就業環境、保障京津冀地區農民工勞動權益、加強京津冀地區農民工職業培訓等方面縮小京津冀地區農民工就業質量差異,促進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