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光


2023年7月至9月,頻發的臺風暴雨極端天氣造成了我國華北、東北和華南等地嚴重的洪水災害和經濟損失。位于北京西南物流中心的圖書倉儲基地遭遇毀滅性打擊,數百萬冊報廢圖書中包括不少老版、絕版書,讓人心痛不已,加上其他損壞物資,損失難以估計。這種事件再次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話題推到了社會關注焦點上。
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性和對抗性
我國是人與自然關系最緊張的國家之一,這主要是由我國人口多、資源少、經濟強這三個因素綜合決定的。我國14億人口絕大部分聚集在“胡煥庸線”(今黑河至騰沖)以東大約一半的國土面積上,而另一半國土是不適合人類生產生活的高原、荒漠、戈壁、寒帶等。在人口聚集的這一半國土上,逐步建立了以制造業為主體的強大經濟體系,這些經濟活動使用了大量水、土地和生物等資源,同時也使用了很多大氣空間等生態環境容量來容納和凈化污染物,這與人類生存需要清潔的空氣、干凈的水資源和安全的食物(土地)產生了一定的競爭和沖突。面向未來,生態環境在人類生存和發展需求之間的回旋余地越來越小,壓力卻越來越大。因此,如何正確處理人類生存發展與有限自然生態系統的關系,始終是我國治國理政的難題和重點。
例如,這次洪災發生的地方,許多是原來用于泄洪的泛區,之所以有這么多人口和產業聚集在此,還是源于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人們不得不在這些先天不足的自然條件下建立和發展城市和工業,大量人類活動越過生態承載力邊界,出現環境污染、過度開采地下水等生態后果,自然界則不斷地以自然災害等形式向人類發出警告。也就是說,基于我國特殊國情條件和發展歷程,目前我國人與自然關系具有較高的緊張性和對抗性。
人與自然和解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途徑
大力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是緩解這種緊張和對抗局面的根本之策。人與自然和諧首先要做到人與自然和解,前者是所要實現的愿景,后者是實現的途徑。所謂人與自然和解,就是指人類要主動地尊重、順應和保護自然,努力把生產和生活活動限定在大自然可承受的邊界之內,按照可能發生的最不利的自然界變化來安排城市和產業布局,避免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造成損傷,也避免自然災害對人類造成過大的損失。
從人與自然對抗,到人與自然和解,這種重大轉變必須突出強調人的主動作為。這是因為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是有意識和主動的一方,自然界是無意識和被動的一方,不可能要求自然界來適應人的需要,因此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重點在于調整人類行為。在這方面,可以采取大量改進和創新措施,以下提出兩點想法。
第一,采取極限思維和創新思維。對于易發洪災的地區來說,城市建設和產業發展要基于可能發生的最大洪水流量進行布局,抬高和加固建筑地基,即使無法完全避免洪水沖擊,也盡可能減輕財產損失。以此觀之,京津冀地區產業發展的基本布局情況還有更大改進余地。在京津冀,大量工業企業都是一層樓廠房,動輒連片占地數百畝至上千畝,這樣布局容易帶來幾個不利后果。一是企業易受洪澇影響,經濟損失嚴重;二是土地大面積硬化,不利于建設“海綿城市”;三是硬化土地阻斷了天地之間的“呼吸”,即水氣交換,容易引發不晴不雨的“霧霾”天;四是土地利用效率低,單位土地上的經濟產出不高。是否可以考慮,撤除一些占地面積較大的平房式工業廠區,改為建設多層樓的廠房,讓企業上樓,把騰出來的土地改為綠化土地或水面,可減少洪澇災害損失,增加土壤吸水能力,改善城市空氣質量,還可提高單位土地的經濟效益,具有多重協同效益。
第二,探索源頭預防和系統治理?!熬硬涣⑽χ隆笔侵匾娜祟愔腔郏彩蔷徑馊伺c自然矛盾的可選對策。海嘯之所以傷人,是因為人類靠海邊太近。人類應該對自然界保持必要的敬畏之心,與可能出現較大風險的自然界保持合理距離,從容易發生洪澇等災害的地方撤出部分人口,從更大范圍內尋求統籌解決人與自然沖突的方案。舉一個長沙市橘子洲治理的例子。橘子洲是湘江中一座島,20世紀末島上仍有大量居民和少量企業每年因湘江漲水而受災,群眾被迫臨時撤離,經濟損失較大。長沙市采取了把島上居民和企業搬離出島的措施,將整個橘子洲改造成為紅色旅游區和綠色生態公園,漲水時受淹閉園,退水后恢復旅游。被搬遷的居民再無流離失所之虞,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這是用系統治理的方法緩解人與自然矛盾的有益探索。
總之,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任重道遠,需要邁出更加扎實和創新的行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