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斌 貴州省銅仁市沿河縣沿河官舟中學

恰當的法治教育對于學生思維和個人價值觀念糾正與培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課程教學標準視域下國家和學校越來越強調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打破原始固化教學模式,深入探索其中存在的教學問題,并注重與現代化互聯網技術的有機結合,以學生興趣為出發點,真正摒棄“五唯”頑瘴痼疾,實現多元化法治教育,為有效提高當代初中階段學生法治觀念、遵守法律法規、自主強化分析探究法治內涵奠定基礎,以便于更好推動我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事業蓬勃發展。基于此,本文就法治教育的相關內容進行探析,為加速法治教育的實現提供理論基礎,探究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和評價中滲透法治教育的有效策略。
初中是培養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黃金時期,學生思維意識可塑性較強,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法治教育,在潛移默化中滲透法治觀念,有利于從教學源頭上滲透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與發展的法治元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立足教材內容,結合教學模式,在教師引導之下逐步探索法治教育核心,實現內在思想意識更新與轉換,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定不移走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夯實基礎,以便學生逐步運用法治理念看待事物,靈活轉變思維,領悟法治內容教學重要性和現實價值,真正激發探究興趣,提高法治教學探索熱情,輕松達成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根本目標。
青少年身心思維以及智能發展尚未完善,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觀念的蠱惑和誘導。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著重解析法治教學內容,堅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方式滲透法治觀念,對學生個人道德觀念、法治意識以及鑒別思維培養大有裨益,有利于根據學生之間個體差異,做好思想引導,幫助其養成良好的生活態度,增強法治觀念,逐步規范自身行為,突出法治教學實效性;有利于鞭策教師主動改變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手段,運用信息化多媒體技術強化視覺與色彩沖突,結合真實案例,直擊學生內心,在無形中降低學生違法犯罪概率。
隨著社會發展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質量以及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發展成為關注重點。在新課程教學標準持續滲透背景之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愈發關注教材中“法治”重點,相比于傳統教學模式,更加注重學生法治意識的形成、法治觀念的理解、法治內容的運用以及法治條例的落實等,嘗試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增強學生法治學習熱情,全面突出道德與法治教育課程細化開展本質用意,為最終實現有效法治教育搭建橋梁。
盡管我國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不斷改革與創新,多元探索有效法治教學途徑和策略,但整體而言,當前法治教學內容較為淺顯,片面性明顯,部分教師受應試思維束縛,更加關注教學結果和學生學科成績,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銜接性,學生無法從課堂中形成正確思想觀念和法治意識,教學實效性不夠明顯。學生正值青春期階段,個性化明顯,對道德與法治內容好奇心重,但辨別意識尚待提升;教師教學手段單一,差異化教學指導未凸顯,機械化教學方式容易導致學生喪失興趣,主觀能動性受限,當遇到法治問題時無法深入解決,進而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以及對法治內容的理解認知。
1.法治教育是法治大國向法治強國轉變的必然過程
近年來,我國越來越強調綜合國力,注重從多個方面實現大國向強國的內在轉變,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強調法治教育的開展是深化法治觀念,加快社會主義新道路開辟進程中法治強國建設集中表現,是實現中國偉大民族復興、提高國際話語權的必然過程,同時也是加快我國成為一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客觀結果。在當前發展境況之下,我國關注初中階段學生成長與發展,以學生角度為契機,加強課堂法治教育內容細化滲透,突出法治教育結構有效性,是優化建設與管理、實現專屬社會主義國家思想道德與法治觀念融合任務的教育效果。
2.法治教育是培養現代法治社會建設者的現實需求
學生作為我國未來接班人,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有效開展法治教學,是打破傳統思想理念、糾正青少年學生生理和心理不足、加強法治道德約束、塑造良好且正確社會主義價值觀念的關鍵途徑。一方面,當代初中教育方式日趨信息化,恰當的法治教育能夠提高學生法治觀念,更深層次地了解我國法律法規,運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堅決不觸碰法律和道德的紅線,在無形中滿足法治社會建設者需求。另一方面,初中階段學生思維意識急需得到正確引導,此時開展有效法治教育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真實社會現狀,結合自身情況提出更高層次的要求,將學生培養成知榮辱、明是非、辨黑白、懂善惡的現代化社會法治人才,為維護社會安定和諧發展,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四有青少年學生而不懈奮斗。
初中是整個教學體系中起承轉合的重要階段,對學生思想道德觀念和法治意識形成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為切實提高學生法治意識,突出教學有效性,教師一要堅持適應性原則,將理論與實際案例相結合,運用真實有效案例解析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與發展;二要秉承延伸性原則,運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啟迪學生,給予學生充足的發展空間,激發其對法治內容的興趣與研究意識,在交流、討論與探索中豐富眼界,拓展創新,逐步運用法治元素解決問題;三要遵循互動性原則,教師需要摒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以教為本”轉變為“以學為先”的模式,進而深化道德與法治內容中專業且難以理解的知識點。
1.遵循核心素養導向
新課標改革的深化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道德與法治方面的知識,還要通過滲透法治教育全面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和評價的開展需要遵循核心素養導向,在指導學生學習學科知識的同時深入挖掘核心素養內涵,培養并考核學生的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和責任意識等素養。
2.關注實踐應用
新課標要求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要充分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讓學生在積極的學習態度下主動參與學習,通過理論知識的掌握提升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初中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和評價中,需要注重實踐應用教學,在提升學生知識水平的同時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課堂中的知識和問題與學生實踐應用能力之間具有緊密的聯系,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評價中設計與真實生活應用相關的問題和測驗等,在教學評價中深化學生對知識理論的認識,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開展實踐活動的能力,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
3.關注日常學情
隨著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深化,教師開展的教學評價體系需要不斷創新完善,以往只關注學生考試成績的評價方式不利于全面了解學生,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在新時代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需隨時關注學生的日常學習情況,在課堂中觀察、記錄并分析學生的表現,結合獲取學生信息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據此設計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和評價形式等,通過對學生日常表現的分析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案,不斷促進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效果的提升,深化法治教育。
4.注重全面評價
為了獲得有效的教學評價結果,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全面評價的開展,結合“三全育人”理念滲透全員、全程和全方面的法治教育,借助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提升教學效果。首先,道德與法治教學和評價需要面向全體學生,從學生的課堂學習、社會實踐、考試成績等各方面考查學生的發展情況;其次,教學評價需要覆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全過程,教師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表現,與學生建立緊密的聯系,通過評價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價值觀念,利用全過程育人的方式加強核心素養;最后,教師需要全方位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情況,從教學的不同角度進行考核和評價,推動學生的全方位發展。
5.利用評價結果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評價中,教師需要通過多元化的方式呈現并利用評價結果,這樣才能真正體現教學評價的作用,推動學生的進一步發展。在完成教學評價之后,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深入分析評價結果,對評價結果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引導學生及時調整學習狀態,讓學生認識到自我發展縱向比較的重要性。此外,教師需要結合教學目標和評價標準等制定評價定量結果,通過適宜的結果表述方式堅定學生的學習信心,提高學習積極性。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初中階段學生已經具備獨立思想觀念,配合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指導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為開展有效法治教育、培養現代化優秀法治人才奠定了基礎。為打破傳統課程教學壁壘、提高教學質量,教師作為課程指導者,應該主動更新教學觀念,突出學生主體地位,依照教材中相關法治內容,做好課前引導,課中突出法治重點,關注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和對法治內容的理解程度,在循序漸進中徹底摒棄照本宣科的固化模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部編版教學實踐中,以“發現自己”為例,傳統教學過程中將“道德與法治”內容割裂,此課程只強調“學生認識自己的重要性、認識自己的方式、正確對待自己并展開評價”,而忽視了在“發現認識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教學時,應從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善待他人,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基礎之上,選擇恰當的時機滲透法治內容,精選其中重點,幫助學生在思想認知、道德情感、法治意識三個維度都能得到較好發展,遵守法律法規,強化思想道德觀念,客觀理智認識自己,達到心理、生理的均衡發展。
“教無定法”這句話充分說明單一教學模式無法滿足差異化教學需求,想要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彰顯法治有效性,教師應該以教學大綱、學生個人興趣為出發點,選擇多樣化教學模式,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質疑精神,在豐富多樣的教學指導中挖掘學生潛能,強化法治精神,將“學中做、做中學”思想發揮到極致,以此弱化道德與法治內容中專業知識難度,加強學生個人理解能力,為形成法治意識打下基礎。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部編版教學指導中,以“法律伴我們成長”為參考,教師可以創設情境教學模式,圍繞教學核心內容,就日常生活中的違法犯罪行為設計情境,鼓勵學生嘗試正反兩面角色,在演繹中感受有法可依的重要性。如教師可以設計“馬路上搶劫”和“橫穿馬路”兩個情境,讓學生親身體驗,從中感受“違法”與“犯罪”之間的本質區別,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約束性,以便于在情境體驗中實現低階思維和高階思維之間的有機轉換,加深法治內容理解,在潛移默化中成為遵紀守法的青少年學生。此外,教師還可以運用游戲活動教學模式,組織辯論賽、講座活動和小組接龍游戲,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中找到“法律與日常學習生活”中的聯系,推動有效法治教學發展。
現如今,互聯網信息技術早已影響著我們的生產生活以及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多媒體視覺沖突能激發學生探索的熱情,能大幅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由此可見,初中教師若想順利開展法治教育,加強互聯網思維,將信息技術與教材內容相聯系尤為重要。其一,教師可以建立線上資源平臺,鼓勵學生從海量素材中尋找其中有效的法治元素,在探究與學習中增強自身法治意識,努力成為一個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的優秀青年學生。其二,教師要提前梳理重點難點,創設微課、慕課等信息化手段,為學生深層次講解其中知識點,鞏固道德與法治基礎。
例如,在講解“公共生活新平臺”一課時,教師可以根據小節點“網絡改變世界”和“合理利用網絡”兩部分,加入信息化內容,運用多媒體備課,鼓勵學生課前從網絡上自主下載素材,主動分析研究,保證課堂法治內容更好滲透。同時,課中運用智能化提問方式,在一問一答互動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其更透徹地了解網絡世界的虛擬性,掌握利用網絡學習交流時需要以法律法規框架為支撐,科學合理利用網絡。課后總結知識難點,教師要利用5~8 分鐘通過微課為學生解析法律概念、網絡性質等知識點,,以便于為學生創造優質教學氛圍,提高教學效果。
道德與法治教學既是兩個獨立部分,又是密不可分的教學內容,兩者相互補充、相輔相成、同等重要。初中教師應以新課程大綱為出發點,從課內延伸至課外,加強學生法治意識,引導學生積極探索法治內容,在交流過程中養成尊師重道、尊老愛幼等良好思想道德品質,努力做到心中有法、科學用法,將理論性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深度結合,真正學會以法治觀念解決生活中出現的棘手問題,在循序漸進中提高成長與學習標準,規范自身行為,以完整的法律知識維護自身權益。
教師在講解“心中有法”一課時,要在講解完課內知識點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延伸,講解生活中存在的違法犯罪行為,極力滲透相關法治觀念,利用實踐類教學作業,鼓勵學生在法律框架之內學習法律、研究法律、掌握法律,堅決抵制觸碰法律行為,加強日常普法力度,做好法治指導,夯實學生法治意識,善用法律技巧,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行為,凸顯出法治教育有效性。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開展有效法治教育,學生思想觀念和個人思維理解差異需要得到重視,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學生為出發點,在豐富法治教育指導模式的同時,要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狀態,及時調整學生情緒,完善評價內容和評價模式,改變學生自卑、極端、暴戾等狀況,通過課程調整以及評價優化,總結教學經驗,查漏補缺,及時促進學生成長與發展,構建高效課堂。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部編版教學實踐中,在完成“崇尚法治精神”一課的講解之后,教師要完善多元評價模式,實施多主體評價,鼓勵學生自己反思、學生之間互評、教師評價智能測評相結合,針對“法治精神”相關內容和教學本質進行探討,提出針對性建議,維護公平正義和自由平等,達到高效的教學效果。
教師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和評價中的關鍵,具有較高教學水平、專業素養和法治素養的教師才能在課程教學中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通過自身的言行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成長為具備較強知識水平和法治精神的高素質人才。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法治教育,首先,學校需要結合教學需求和實際情況引導專業的法治教育人才。高素質、高水平的教師往往能夠開展更加高效的課堂教學,獲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學校可以借助國家以及政策的力量積極引入專業的法治教育人才,增強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評價中法治教育的專業性,還可以將人才作為榜樣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專業素養。其次,學校需要針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對教師開展法治教育相關的教育培訓,通過培訓更新教師的思想觀念,讓教師認識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增強對于法治教育的認同感、隨時了解國家相關新政策法規等,掌握更多適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法治教育的方法。最后,為了實現教學效果的提升,學校需要為教師提供實踐應用的空間,讓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學習法治教育相關的知識和政策,利用教學評價了解教學情況,根據評價結果及時調整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等。同時,學校還要對參與法治教育培訓的教師展開考核,確保培訓的有效性,為教學改革奠定基礎。
初中階段的學生處在成長發展的關鍵時期,生理和心理都處在不斷轉變發展的過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甚至傷害。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需要結合學生的發展規律和心理特點補充教學內容,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內容完善法治教育知識體系。初中教師需要在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前提下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結合學生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及時進行干預和教育,利用法治教育相關的知識指導學生掌握正確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滲透與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念,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價值取向,確保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總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有效開展法治教育,深度探索針對性教學模式對初中階段青少年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強化法治意識尤為重要。在以后的教學中,教師仍然應發揮教學職能,豐富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運用信息化手段全面培養學生正確的法治觀念,讓學生學會運用法治思維觀察問題、探究并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