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晨(江蘇:南通市紫瑯第一小學)
科學態度既是學生面對問題、面對生活的一種基本態度,也是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應當保持的學習態度。在核心素養視角下,養成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也屬于核心素養培養中的重要內容。教師應當結合小學科學的具體課程,按照循序漸進、逐步滲透的原則和方法幫助小學生養成科學態度,提升小學科學課教學質量。引導學生掌握科學學習、科學實踐的合理方式。而只有形成了客觀科學嚴謹的態度,才能在不斷的實踐探索中有效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體現出科學精神的思想引領作用。
科學課所涉及的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相關。同時,需要學生在理論知識學習環節自主思考、自主分析,尋找問題的答案。這種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培養對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對科學課的學習來說,只有學生首先從個人主觀的角度出發形成自主思考不斷探索分析的習慣,才能夠在問題的推動下逐步接近答案。通過提出具有層次性的問題,輔助自身不斷深入學習。科學問題的研究是無止境的,這也需要學生不斷提問、不斷思考,不斷解決問題,通過不斷探索研究接近科學理論的真相,在理論思考實踐分析的過程中學好科學知識。回歸到學習習慣養成的角度上來講,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在科學課程的學習中獲得預期的成效,對學生長期的學習和成長而言,也具有重要的促進和支持作用。教師應當借助小學科學課核心素養培養的契機積極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幫助學生養成勤于思考、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科學課程的學習中需要學生對生活中實踐現象的產生原因、邏輯關系、基本原理等多方面信息進行學習了解,學習了解的過程具有系統性特征。因此,在學習科學課的過程中,也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嚴謹的思維狀態。而科學態度正是基于具體問題研究,要求學生以嚴謹的思路和方法解決問題的核心素養要點內容。由此可見,教師可基于科學課程的教學過程,通過引領學生認識問題產生發展變化和最終探尋答案的整個過程促使學生形成嚴謹的邏輯思維狀態,按照循序漸進的方式探尋問題的答案。同時,這種嚴謹的思維狀態也能避免學生在研究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出現偏差和漏洞,提高解決問題的質量。而從更為宏觀的角度來說,小學生由于其思維發展階段的因素影響,大部分學生在思考問題時以形象思維為主導。對具體問題的內涵、具體問題產生發展的內在原因缺乏深入思考。若教師能夠基于科學課程的教學培養學生嚴謹的思維狀態,也有利于促使學生在一系列問題的分析思考中掌握科學的方法,快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保持思維靈活性,是學生不斷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且實現個人學習能力提升的重要動力。在小學科學課教學中,不僅有多種不同類型的生活化問題等待學生去探索,學習科學課程的過程本身也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認識到保持好奇心、保持探索發現的態度對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培養學生以嚴謹的邏輯思維和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整體態度。時刻引導學生以更加靈活、更具創新性的思路,從多個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提升具體問題的分析解決質量。從實際來講,這也是幫助學生在進入更高層次的課程學習階段時,取得良好學習效果的重要基礎條件。
以學生為主體是將學生放在整體課程教學過程的核心地位上,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自主分析,并且在分析問題時發散思維。從多個角度尋求問題的答案,這對幫助學生調動思維靈活性、提升學生基于具體問題逐步思考分析有效性有重要的意義。從科學態度的培養方面來講,只有學生首先通過自主的思考分析產生階段性結論,才能夠以個人的理解為出發點進一步摸索分析研究的方向,尋找問題的答案。這整個的過程都有利于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讓學生通過自主發揮想象力創造力為解決問題尋找方法,這也符合科學本身具有創造性和突破性的基本特征。對小學生來說,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也能夠幫助學生在實踐學習中感受到科學探索的樂趣。幫助其更好地在科學探索中認識到個人思維上的漏洞和問題,進一步實現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升。
解決實際問題是科學探索的根本目標,也是小學階段學生科學態度養成的重要成果。科學探索的本質目標就在于解決問題,尤其是對小學生來說,當其感受到科學嚴謹的思路方法能夠解決實際問題時,其對科學態度的重要性也會產生更加深刻的認知,在學習科學知識的過程中,也會對理論知識的價值產生更高的認同感。教師只要選好教學切入點,創新應用教育引導方式方法,就能夠基于具體的科學課教學逐步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態度,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以便基于理論學習,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服務。
提出具體問題是開啟科學思考之路的重要條件。在小學科學課教學中,教師也可基于科學態度養成的基本目標,提出具有層次性和引導性的問題,幫助學生主動開啟自主思考之路,為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奠定基礎。具體課程教學中,教師可首先選擇與學生日常生活聯系相對緊密的課程內容提出生活化引導性問題,讓學生按照由淺入深的層次進行思考分析,逐步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自主思考的精神。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小學生的思維靈活性、思維創新性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這就更需要教師以生活化的問題,引導激發學生從簡單問題的思考入手進行自主思考、自主分析,最終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
例如,在小學科學課《固體的混合與分離》教學中,教師首先可利用在生活中有不同類型固體存在的現實情況,引導學生回顧一年級下冊曾經學習過的《石頭與泥土》,用來源于自然界的典型固體,引發學生對固體狀態手感和質量的回顧性思考。引導學生首先對固體這一概念進行回顧性理解。隨后,再進一步進入本部分課程的固體混合分離實踐學習環節。在進入本部分課程學習時,教師可分層次提出以下幾種問題。你能從生活中尋找一些固體讓它們混合嗎?你能把混合的固體分開嗎?混合固體的時候,不同質量的固體占據的空間有什么特征?上述三個問題是從實踐的角度,從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的具有邏輯性的問題,分別涉及了混合物的混合、分離以及占據空間三個要點內容。為了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教師還可引入多媒體輔助工具,以及生活中的糧食、中藥材、豆制品等教學工具,讓學生自主嘗試對不同類型的固體物質進行混合與分離。并且觀察不同固體物質質量與占據空間之間的關系,這種基于實踐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能夠初步激發學生對生活現象科學原理的思考,這也是培養學生科學態度的重要開端。若學生能夠循序漸進地通過思考回答上述幾個問題,也意味著學生形成了初步的科學思考思路。
從生活實際入手,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是更能夠讓學生體會到科學學習價值的重要途徑。對小學生來說,從生活實踐入手解決實際問題,并且在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科學的態度,也是有效的途徑。教師可選擇與生活實際聯系緊密的課程內容,將抽象的科學課程學習中的問題,轉變為以生活實踐為基礎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基于自主思考尋找問題的答案,培養學生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時的科學思維狀態。
例如,在小學科學課程《點亮小燈泡》教學中,教師可以以生活中燈泡常見的特征,將抽象的點亮小燈泡的理論學習過程轉變為由學生組成合作小組自主嘗試的實踐活動過程。一方面幫助學生營造自主學習的空間;另一方面,也通過實踐活動檢驗學生對這部分科學理論知識的學習理解情況。例如,在連接電路并記錄小燈泡是否點亮的實驗現象兩個環節中,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結合個人的主觀能力進行項目任務的合理分配。以此為基礎,讓學生在參與實踐的同時思考小燈泡在不同的電路連接方式背景下的點亮和熄滅狀態。基于實踐引發學生自主觀察產生問題并思考問題的過程,也是引導學生在思考問題時明確邏輯順序、把握要點的過程。對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讓學生體會到問題對研究的推動價值有重要意義。
實踐教學在課程教學中占有核心地位,同時,也是幫助學生發現自身學習中具體問題的重要契機。科學教育中的實踐創新主要強調,教師需跳出科學實踐教學的局限,通過組織主題性實踐活動為學生設置具體的科學探索項目,幫助學生在實踐中養成科學思考、科學分析的習慣。逐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在具體組織實踐活動時,教師可選擇具有綜合性和實踐性特征的課程主題內容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習實踐,實現培養學生這部分核心素養的目標。
例如,在小學科學課程中,關于光與色彩這一單元的教學,是對光的傳播反射以及光的折射色彩等多方面問題進行系統性學習的單元,教師可在完成這一單元教學任務后,基于合成彩色光的實驗課程讓學生自主組織實驗,準備實驗工具,推進實驗流程,展示實驗結果,培養學生從理論到實踐嚴謹規劃、有效執行的科學態度。幫助學生在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中全方位提升科學學習能力,養成嚴謹認真細致全面的科學態度。
綜合本文分析可知,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核心素養視角下的科學態度培養,需教師結合具體的課程教學內容規劃教學流程完善教學組織方法,以便結合具體的課程內容,從多角度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科學學習狀態、自主學習能力,實現養成學生科學態度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