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東 曹彥鵬
【摘要】黨的創新理論只有被青年所掌握,才能激發青年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生力軍和突擊隊作用,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過去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對黨的創新理論青年化闡釋既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也提出了很多挑戰,應充分利用新媒體的特點,打造沉浸式、交互式、接地氣的場景化傳播模式,提升黨的創新理論青年化闡釋效果。
【關鍵詞】新媒體;理論;青年化;傳播
一、問題的緣起
青年作為群眾的一部分,在社會變革中能起到生力軍和突擊隊的作用。列寧說:“一切男女青年都應該成為共產主義社會的建設者,不吸收全體工農青年參加共產主義建設事業,你們就不能建成共產主義社會”[1]。這就要求馬克思主義要能為青年所掌握。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把握青年特點,善于用青年易于接受的語言和方式闡述黨的主張”[2]。要提升黨的創新理論的青年化闡釋的效能,就要從傳播學的角度加以考察,特別是從青年中廣泛流行的新媒體角度考察。
傳播是指兩個相互獨立的系統之間,利用一定的媒介和途徑所進行的、有目的的信息傳遞活動。傳播的過程包含傳者、受者、媒介和傳播的內容。按照這一過程,對黨的理論進行青年化闡釋,傳者即為黨的創新理論的宣傳教育者,受者即青年,傳播的內容就是黨的創新理論,傳播的媒介為電視、報刊、互聯網、專家解讀、新媒體平臺等。顯然傳播的媒介最為關鍵,直接決定著青年化闡釋的效果。而在眾多媒介中被譽為“第四媒體”的新媒體由于其即時性、交互性、共享性、超時空性和個性化的特點,在社會中的流行度和影響力迅速超越以報刊、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體,也成為各類信息在青年中傳播最有效的媒介。因此,本文將重點探討新媒體在黨的創新理論青年化闡釋中的優缺點,以及如何利用新媒體的優勢提升黨的創新理論的青年化闡釋效果。
二、新媒體在黨的創新理論青年化闡釋中的優勢
(一)新媒體通過對黨的創新理論意境化展現提升青年化闡釋的效能
新媒體信息和展現形式的豐富性,擾亂了原本相對單調的信息傳播環境,也擾亂了青年“浮躁”的心。沒有接觸新媒體之前,能夠專心致志埋頭苦看深奧、抽象、富有邏輯性的理論,但一遇到唯美、動態、交互、沉浸式場景的新媒體,對于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正處于發展期的青年,就會覺得各種傳統媒體中宣揚的“意義”遠沒有新媒體中的內容有“意義”了。這就是為何報紙、雜志、電視等傳統媒體正在被青年逐漸拋棄,而抖音、B站、小紅書等感性化的新媒體越來越受青年青睞。新媒體的這些特點,能夠將黨的創新理論引入可視化的背景、人物、事件,通過藝術加工,或以唯美的畫面、悅耳的聲音等沉浸式場景展現,或以動漫、VR等虛擬感官技術展現,或以游戲、訪談等交互式探討的形式再現,極大地提高了理論傳播的效率和青年接受度。
(二)新媒體通過將黨的創新理論嵌入青年碎片化的時間提升闡釋效果
當代青年由于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大,能夠抽出完整時間進行學習的機會越來越少,時間在逐漸碎片化,且不固定。黨的創新理論內容容量大、學習時間長,如果按照傳統大篇幅解讀的形式,很容易被青年直接漠視,有的甚至看到大篇幅的文章只讀標題、開頭和結尾,反而形不成完整的思想認識,而新媒體由于其傳播的便捷性,青年可以在任何時間段,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碎片”學習,極大提高了黨的創新理論的傳播效率。例如,利用其能將大容量信息進行切割的特點,或通過將黨的創新理論進行拆分,制作成分專題的系列微課;或將大篇幅理論中的關鍵詞和關鍵知識點進行藝術化展現,使讀者在短時間內掌握知識重點;或通過互動問答、測試等形式,將重點知識在短時間內記憶,進而滿足青年的碎片化學習。
(三)新媒體通過交互手段回應青年關切提升黨的創新理論的說服力
傳統媒體由于其傳播的單向性,只能實現媒體到接受者的信息傳播,而接受者向媒體的信息反饋能力較弱。改革開放以來,青年的學歷和知識層次不斷提高,獨立意識、民主意識、參與意識不斷增強,已不滿足于傳統單向信息的灌輸,同時隨著新媒體的出現,青年接觸的信息更多、更多元,對單項灌輸的內容會有質疑和獨立判斷,甚至有不同的理解。只有引導青年通過更多的參與、互動、交換意見和觀點,在對各種觀點的爭論、辨別中才能提高對黨的創新理論的理解力和說服力。而新媒體由于其雙向溝通的特點,可以實現信息互動,對不同青年的疑問和觀點都能及時回應,同時對不同發展階段和職業的青年接受邏輯都可以及時感知,從而及時調整傳播策略,做到精準化、個性化闡釋,以提升理論傳播的效果。
(四)新媒體通過多場景展現提升黨的創新理論的解釋能力
黨的創新理論本質上屬于哲學層面的理論,具有高度的“一般性”和抽象性,都是一定時期社會主義實踐經驗的總結。由于其高度的概括性,理解起來就顯得較為抽象。想要完整、準確理解黨的創新理論難度較大,特別是不同職業、不同發展階段的青年理解感受可能都會不同,傳統媒體由于受時間、地點和容量的限制,對黨的創新理論無法做到所有實踐場景的解釋和指導,其解釋力和傳播力均受到限制。而新媒體由于其便捷性、大容量、無限次推送的特點,可以就黨的創新理論的某一個方面進行多視角、多實踐領域論證,可以在任何時間段無限制地向青年推送,進而能為各領域、各發展階段的青年提供符合青年預期的理論闡釋。
三、利用新媒體對黨的創新理論進行青年化闡釋的問題
(一)新媒體對黨的創新理論青年化闡釋的權威性有待甄別
進入新媒體時代,官方主辦的新媒體平臺會受到一眾私營新媒體賬號的挑戰,進而“消解”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正確認知。為追求利潤最大化、刷流量、博得青年人的眼球,一些私營媒體會出現對黨的創新理論進行偏離政治方向的解讀,甚至庸俗化、“虛無化”解讀,導致同樣的理論不同媒體可能會出現不同的聲音,增加甄別的難度。如一些網絡大V打著專家的旗號,針對一些理論熱點或現實熱點,利用網民獵奇心理、同情心理虛構故事、捏造事實,甚至制造沖突,混淆觀點以蹭取流量,結果導致讀者對權威理論產生質疑。
(二)新媒體對黨的創新理論青年化闡釋的深度不夠
傳統媒體特別是報紙雜志刊發的文章往往通過語音文字闡釋其中的道理,圖像等感性輔助功能相對較少,其邏輯性和理論性較強,對某一現象、理論和觀點的分析往往較為深刻,更有助于青年全面、多角度、深層次地理解,但新媒體平臺由于可借助的感性輔助材料較多(如圖片、視頻、漫畫等),其對黨的創新理論進行青年化闡釋時,容易根據作者本人的主觀理解進行感性化表達,其準確性和深度都有待進一步驗證。另外,將黨的創新理論分成不同小節采取微視頻的方式進行展示,看似滿足了青年的碎片化學習需求,但容易割裂理論自身的完整性和邏輯性,導致青年對理論理解不準確或片面。
(三)新媒體信息的豐富性容易對黨的創新理論形成干擾
傳統媒體受容量限制,宣傳的內容相對集中,干擾因素較少。新媒體平臺的大容量、“散裝”化,容易對具有邏輯性、結構性強的理論內容形成強干擾,各種更有吸引力的非理論性的內容更容易轉移青年的注意力,如果青年自身的注意力和自控能力較弱,很容易干擾他們的正常學習。即便是專用的理論學習平臺,也容易出現“掛”著學習內容去別的新媒體平臺,甚至發生他人代學的行為。
四、提升黨的創新理論青年化闡釋的路徑分析
(一)傳統媒體要善于在新媒體平臺對黨的創新理論進行青年化闡述
傳統媒體的權威性已被廣泛認同,盡管受到了新媒體的挑戰,但媒體畢竟只是一種技術手段和載體,其內容的權威性和質量才是關鍵,有調查顯示:疫情期間傳統媒體公信力凸顯,72.6%的受訪者表示比以往更多看電視,64.4%的受訪者表示比以往更多瀏覽傳統媒體網站/客戶端。有57.7%的受訪者認為,傳統媒體網站/客戶端可以幫助其獲取更為真實可信的疫情信息,而相信微信、微博內容的分別為26.6%和19.5%。有62.4%的用戶表示比以往更信任傳統媒體網站/客戶端,53.7%的用戶表示比以往更信任電視媒體,兩者分別排名第一、第二位。[3]因此,傳統媒體應善于借助新媒體平臺包裝自己,讓宣傳的內容和形式更契合青年口味。特別對于黨的創新理論傳播,權威的傳統媒體要積極作為,創新方法,借助新媒體這個大平臺,對于各種理論熱點和社會熱點事件要第一時間發聲,能夠運用青年語言闡釋理論,批駁錯誤觀點。
(二)新媒體傳播黨的創新理論要注重同青年利益訴求相結合
媒介的青年化只能提高接受的效率,未必能提升接受的效果。接受的效果還取決于傳播內容同青年自身利益訴求的契合度,理論解決青年實際問題的效能。當代青年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辨別力、判斷力也顯著提高,對理論的需求也更看重其解決自身思想困惑和現實問題的效能。新媒體由于匿名性,更容易了解青年的真實想法,黨的創新理論在青年化闡釋時應充分利用各類“大數據”了解青年利益訴求,用理論回應其訴求和解決其思想困惑。這對闡釋者的理論素質和闡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利用新媒體構造沉浸式場景對黨的創新理論開展青年化闡釋
相較于傳統媒體“居高臨下”的說教式和冰冷的信息灌輸,新媒體利用其聲光電動等優勢能夠為受教育者營造感知中溫暖舒適,聽覺上悅耳靜心,視覺上賞心悅目的強代入感體驗,如利用VR技術進行歷史場景的虛擬再現,甚至實現虛擬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空,讓參與者體驗不同的經歷,而利用聲音模擬技術則能實現同已故歷史名人的對話等。要讓青年能夠更直觀感知、理解和記憶黨的創新理論,就要借助新媒體的這些技術特點,對理論的文本表達進行感官化的場景再造,進而提升學習效果。
(四)充分利用新媒體雙向交互的特點提升黨的創新理論青年化闡釋效果
黨的創新理論青年化闡釋,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單向灌輸,通過交互方式,實現對理論的理解和記憶,也是青年化闡釋的一種有效方式,這就要求借助新媒體傳播時要充分發揮其雙向交互的特點。一是通過關注評論區,及時答疑解惑,對于青年較難理解、存在較大誤解的理論要再次發聲。二是要利用新媒體的匿名性,了解青年對理論認識的真實態度和理解程度,在做好摸底調研的基礎上,針對性地開發青年化闡釋的產品。三是鼓勵實力較強的個人傳播者通過拋出理論熱點或社會熱點,引起青年廣泛討論,從中正面引導、反面駁斥,以收到激濁揚清的效果。
(五)利用新媒體“大眾化”的特點打造更接地氣的青年化闡釋效果
新媒體時代,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黨的創新理論傳播要充分利用新媒體這一特點,通過不同的青年群體講述身邊極具代入感的小故事,進而以小見大,引導青年理解其中蘊含的黨的創新理論的深刻內涵,如針對二十大報告中“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的部分,就可以通過抖音等短視頻平臺,讓青年講述過去五年自己或身邊環境的變化,從而引導青年理解“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
[基金項目:2022年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年度項目“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百年歷程和經驗研究”(項目編號:2022BDJ028)]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列寧專題文集論無產階級政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4.
[2]習近平.論黨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157.
[3]CSM《疫情期間用戶媒介消費及使用預期調查報告》[E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1012717.html.
作者簡介:韓曉東,河南省團校教研部副主任(鄭州 450002);曹彥鵬,中共河南省委黨校黨史教研部副教授,博士(鄭州 450002)。
編校:王 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