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云鴻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教師應通過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讓學生在知識和技能的增長、身心健康的發展、道德和個性的修養中,時刻秉持主人翁精神,擔當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大任[1]。
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關鍵要培養初中生的國家主人翁精神,使學生建立牢固的對國家忠誠、對民族熱愛的情感。
道德與法治學科首要的核心素養就是政治認同,教師應從國家層面培養初中生的國家責任、民族責任,讓學生在不斷的學習中逐漸形成與強化國家主人翁意識,以作為一個中國人而光榮幸福。以“維護祖國統一”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就“如何忠誠祖國和民族”的主題,組織學生開展“樂活”的探究學習活動。比較適合操作的如“做幸福快樂中國人”角色扮演活動。教師可在現代多媒體播放技術的支持下,為學生展播香港回歸、澳門回歸的視頻,讓學生深入近代史,從屢戰屢敗的鴉片戰爭到抗戰的勝利,從積貧積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祖國不斷完成統一的喜悅中,結合教材知識發表對黨和國家忠誠的幸福喜悅感言,進而培養中華兒女的自強不息精神。如學生扮演從香港、澳門的商人,在享受“一國兩制”政策的同時,既通過努力達成個人依法致富的目標,又切身體驗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巨變,升華民族自豪感,在充滿幸福的喜悅中強化民族復興使命。如學生扮演從深圳到香港學習的學生或從香港到內地就讀的學生,通過深港兩地之間便利的交通和各項便利政策等,體驗到作為中國學子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通過多樣性角色的塑造和扮演,學生能夠在“實踐”中生成和提升民族復興使命。
道德與法治學科所要培養的責任意識中的首要素養,就是培養學生把對自己負責和對國家負責統一的主人翁意識。以“踏上強國之路”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就“感恩黨、跟黨走”的主題組織學生開展“樂活”的愛國探討活動[2]。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討中國騰飛的表現:首先,從個人層面,讓學生深入生活、學習和社會活動中,深入感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通過改革開放,我國實現了從實現溫飽到全面小康,學生在家庭住房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中能切身體驗到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其次,從國家層面,讓學生看到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工業國等展現了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以及越來越多優秀留學人才的回歸展現了社會主義祖國的魅力,由此激發學生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進而啟發學生去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越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討人民幸福生活的體現。如城鄉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實現了從自費醫療到全民醫保,人們能享受到健康保障;實現了教育的“兩免一補”,學生在義務教育中享受現代化、智慧化的教育教學;城鄉就業規模持續擴大,人民收入較快增長,從而強化了學生作為中國人的幸福感,進而啟發學生歸納中國道路的優越性。教師還可以讓農村學生探討家鄉的巨變: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鄉村振興方興未艾,村村通公路,城市公交通到農村村莊,美麗新農村宜居宜工,農民電商營銷為農產品插上騰飛翅膀,農業規模化經營合作社遍地開花,進而啟發學生理解“共同富裕”的意義及實現的路徑;讓城鎮學生探討城鎮化進程,老城區改造舊貌換新顏,城市管網治理污水變清水,進而啟發學生理解“高質量發展”。
教師應培養學生關心社會、服務社會的責任、態度和情感。做遵紀守法、維護公德的好公民,增強對社會的擔當精神和參與能力,也是初中生需要發展的責任意識。
培養法治信仰和維護公平正義的意識,培養對法律負責的能力,是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基本任務。以“法不可違”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創設學生欺凌事件的情境,讓學生結合身邊常見的事件,了解行政違法事件及所違反的行政法律法規、所應受到的行政制裁,指導學生遵守各項規章制度,讓學生主動學法、用法、守法、護法。教師可以創設行政違法的情境,讓學生在行為的交互中了解哪些語言、哪些行為會造成行政違法以及會有什么樣的后果,如警察會依法對違法當事人進行警告、訓誡、罰款甚至行政拘留等,會對受害當事人給予賠償、法律保護等。教師可以創設造成一般民事后果的民事違法情境,讓學生在撕毀作業本、弄壞衣服、破壞自行車等財物的行為中,了解民事違法事件及所違反的民事法律法規及民法條款,以及需要承擔的法律后果,指導學生在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基礎上,保護國家、社會和集體的利益。教師還可以創設刑事違法行為情境,讓學生針對造成不同程度后果的行為,了解刑事違法事件及所違反的刑事法律、所應承擔的刑事責任(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到死刑等刑罰),指導學生切莫以身試法,更要能用法律保護自己,強化“勿以惡小而為之”的法治意識。
道德與法治學科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健全的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發展良好的道德行為,培養對社會負責的能力。以“做負責任的人”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創設學生擔任不同角色的情境,讓學生在不同責任的比較中,培養責任意識。如教師可以創設做負責任的學生的情境,組織開展班級衛生值日、學校集體活動、個人學習等活動,讓學生從自身的負責任行為及結果出發,感悟作為一個學生需要盡到的責任,理性看待承擔責任與獲得回報的關系,養成勇于承擔的責任意識。教師還可以創設學生做負責任的社會人的情境,讓學生從履行義務的公民責任、法律責任等出發,理智看待那些需要承擔但不自愿承擔的責任,以積極的態度去履行相關責任,如幫助父母打掃家庭衛生、洗衣服、刷碗等,在家庭活動中做負責任的子女,為家庭和諧、生活幸福做出努力;在幫助弟弟妹妹或其他小朋友完成作業或其他的小任務中,培養互幫互助的公益心和志愿服務能力;在街道志愿實踐、敬老院公益、博物館見習、法律宣傳等活動中,充分體驗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應盡的責任,從學習榜樣、崇拜榜樣、做榜樣的無私奉獻出發,能踐行一個新時代好少年所傳承的傳統美德、所遵守的社會公德、所維護的家庭私德,為創造和諧社會而努力。
培養學生對自己和家庭的責任感,是提升學生對集體、社會、國家責任感的基礎,能夠推動學生把個人、家庭、國家統一起來,進而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
建立和堅持校內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結合的育人機制,就是要通過學生自主、合作的校內外活動,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發展學生對自己負責的能力[3]。以“做更好的自己”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創設“照鏡子”的課堂,讓學生之間互相作為“鏡子”,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讓學生分小組開展活動。小組內每個學生站起來,其他的同學為他“照鏡子”,說出該學生值得大家學習的優點,讓該學生全面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長處和優點以強化自信;指出需要改進的缺點或不足,以促進該學生改進,同時避免其他同學出現類似的問題,以促進學生全面認識自己,以更融洽的關系、更積極的態度融入集體。如針對某項活動“照鏡子”,讓學生通過小組協作工作或團隊活動,正確認知自我,為小組或團隊優化工作方法,探究靈活、個性化的方法,如按照特長和興趣優先的原則去調整工作分工等。如針對學生的某個作品進行點評,如一篇作文、一張書法習作、一幅繪畫等,對思想性、藝術性、美觀性,以及技術技巧、知識運用等進行欣賞性、學習性、發展性的點評,讓學生獲得成長。
初中生處于身心快速成長期,容易產生情緒波動,也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學生適應社會、應對挫折、對生命健康負責的能力,是鍛煉學生生命韌性、發展堅強意志品質的基本舉措。以“活出生命的精彩”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創設學生特長或興趣“百花齊放”的展示課堂,讓每個學生都享受“出彩”的幸福和快樂。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開展才藝展示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的舞臺,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可以讓口才優秀的學生去講解教材中某段內容或觀點,讓班級里的勵志學生講自己是如何克服困難的。這既能為其他同學做出積極學習、主動思考的榜樣,又能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推動學生課后建立更加緊密的合作學習關系。如讓學生在關心自己的基礎上,學會關心和關注他人,如給生病的同學補習功課、幫助身體不適的同學打掃班級衛生等。教師還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設施展示具有美術設計或視頻剪輯制作等方面才華學生的作品,這既能輔助教師教學,也能為學生的探究、創新提供良好的機會。有的學生幫助教師制作戰勝挫折的短視頻,既能突出教育教學主題,也能讓自己的才華在教學中發揮最大教育作用。
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重要目標之一。教師既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活動、事例,組織學生進行有目標、有計劃的探究,讓學生去發現和歸納教材中的知識;也要積極利用現代教育教學技術,為學生展示新的社會熱點,引導學生發散思維,讓學生獲得更加全面的知識和技能。總之,聚焦責任意識的“樂活”課堂,是學生充分活動、快樂活動的課堂,是學生積極進步、幸福成長的課堂,是學生合作學習、自主生成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