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文娜
“以人為本”理念倡導尊重學生、理解學生以及發展學生,是人本教育實施的關鍵,也是推進學生全面成長的前提條件。班級是共同的集體,將“以人為本”理念滲透其中,既可以增進相互之間的溝通與聯系,又可以體現班級管理的內容與特點,健全人格,推動發展,使班級建設呈現良性循環的狀態和效果。
第一,教學管理。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中心工作之一,也是班級管理中的重要內容[1]。一方面,班主任應根據教學安排和課程設計,有意識地協調和計劃教學活動,把握節奏,舒緩壓力,保證教學組織的秩序與質量;另一方面,班主任還需做好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工作,加強指導,科學組訓,使學生對學習產生積極、樂觀且能動的行為和意識[2]。
第二,德育管理。德育是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需要關注和重視的核心內容,也是推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前提。首先,要了解學生、認識學生以及關心學生,清晰目標,優化環境,為他們提供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其次,要做好小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遵循學生發展規律,透析學生行為變化,進而將學校、家庭、班級以及社會等方面進行整合與滲透,保障學生身心健康[3]。
與社會生產屬性的管理不同,小學班級管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還需突出以下特點:一是程序性。小學生年齡尚小,他們行為的隨意性較大,使得他們的成長往往存在一些不確定的因素和隱患。幫助和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并形成科學且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夠對學生未來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對此,班主任應在班級管理中講究程序、構建秩序、關注過程,并根據小學生的個性特點,分步、分化以及分段進行指導,以保證基礎教育的精準實施。二是群體性。班級是以學生為主體的群體性組織,在管理方面,班主任應從群體的角度出發,尊重差異,重視發展,進一步實現共同成長。同時,群體性也是班級管理的難點。一方面,班主任應著眼于班集體的全面建設工作,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群體氛圍和互動環境;另一方面,還需拉近與學生的情感距離,消除隔閡,重構關系,使師生更加融洽、集體更加和諧[4]。
根據對當前小學班級管理情況的觀察與分析,大多數班主任在班級組織管理中存在一些共性問題。一是理念滯后。一些班主任在班級管理方面仍以應試觀念為主,過于關注考試成績,對素質教育的整體落實缺乏能動意識,致使新理念無法得到有效滲透與推進。二是教育脫節。教育不是個體行為,而是多主體共同參與的集體活動。但在現階段的班級管理中,個別班主任未能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連接,無暇或低效處理家校關系,導致兩者之間出現斷檔、脫節等現象,不僅難以保證班主任、家長、學生三者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還對學生的成長環境的創設造成一定影響。三是互動不足。互動是維系師生關系的基本方法,也是提升班級凝聚力的關鍵因素。但在實際管理中,互動不足、交流不深、溝通不暢等問題依舊存在,方式單一、缺乏趣味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也是現階段班主任班級管理中需要關注和思考的重點。
學生是班級管理的主要對象,在組織管理方面,班主任還應以學生的實際發展為導向,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價值觀念,關注需求,緊貼心理,以此提升學生凝聚力和向心力。其一,尊重學生。尊重是構建和諧班級的重要前提,也是健全學生人格的關鍵條件。一方面,班主任應尊重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個性特點和發展差異,堅持平等看待的教育原則;另一方面,班主任還需及時關注和接納學生的特殊心理,并給予學生溫暖和支持,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助力學生發展。其二,理解學生。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需從兩個方面展開“理解”:一是“理解”思想。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是管理者在問題處理方面所應具備的品質與態度。二是“理解”行為。小學生正處在個性發展的關鍵階段,其特殊行為的產生和表現,都會映射出某些原因,這就需要班主任在組織管理中深入了解,探尋根本,從而對矛盾行為或問題現象的解決起到一定幫助。
班級建設需要師生的共同參與,因而在具體管理中,班主任還應從民主的角度進行考慮和滲透,進而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主人翁”意識。其一,民主共建。“下放權力”“共同監管”是打造民主班級的前提與基礎。對此,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應適當調整和改進教育機制,以學生為中心,發揮能動特性,主動承擔使命,使學生在班級建設中找到價值,享受樂趣。如建立多元化班委制度,設立安全管理員、圖書管理員、花草管理員等,既可以培養學生集體意識,又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他職務的實際意義,進而在班級共建的過程中展現自我、共同成長。其二,民主決策。民主決策是培養小學生民主意識的基本方式,一方面班主任要組織學生對相關制度的制訂進行民主討論與決議,如課堂紀律、值日安排、發展目標、儀容儀表等;另一方面要對班級活動的主題選定或重要事件的抉擇展開交流,既要尊重學生的提議,又要指引他們的發展方向,從而實現良性管理的目標和要求。
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班級管理作為教育體系的一部分,以關愛為手段,更易于豐富學生情感,滿足學生需求。同時,小學生正處在心智發育的基礎階段,以積極、飽滿的熱情感染和體察學情,有助于消除兩者之間的隔閡和屏障,進一步提高管理的實效性。因此,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班主任應以愛為基礎,關心和關注學生,并將愛滲透于無形,如一個微笑、一個擁抱、一張紙條等,既可以緩和師生之間的緊張情緒,又可以達到關愛、引導、提醒的效果。此外,關愛不是簡單的關心與照顧,還需以善心相待、以榜樣樹人,真誠付出,切實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指引正確航道。一是善意關愛。班主任應采取觀察的姿態和反思的方式進行了解與溝通,以善意去傾聽,以善意去幫助,以善意去指正,進而達到自我管理的目標。二是榜樣關愛。以身作則往往比千叮萬囑更有成效,可以實現隱性教育目標。三是真誠關愛。愛不是掛在嘴邊的“話語”,而是通過切實的行為真誠付出。
激勵是班級管理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教育方式,既可以培養學生自信心,又可以提升個體與集體的容錯率,使學生更加重視和關心集體,以此推動班集體的良性發展。其一,情感激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師與學生進行近距離的情感溝通,以心交心,才能使學生體會到真誠,從而促進學生成長。同時,每一位學生都是與眾不同的個體,所以班主任在情感激勵的過程中還需堅持個性教育的原則,及時捕捉、發現以及挖掘學生的閃光點,并轉化為積極的言語或行動,如贊賞、鼓勵、信賴等,進而導引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其二,目標激勵。目標激勵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學生共同制訂發展目標,如周目標、月目標、季目標學期目標等,既要有長期性的規劃,又要有短期性的計劃,使學生看清、看好和看到未來前景,這將大大提升學生的主觀能動,增強學生自信心。其三,成功激勵。被認可、被肯定是成功激勵的核心思想,對此,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應結合班級情況,設立不同種類的獎勵,如進步獎、閃亮星、小雷鋒等,使學生真切感受到自己的點滴成長,并激勵學生不斷進步。
群體性是班級管理的主要特點之一,班主任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既要看到群體的全面發展,又要關注個體的獨特成長,把握和滿足不同個體的個性需求,進而在共同協作下實現多層次發展。其一,注重個性培養。學生個性與班級共性本就具有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應采取個性培養策略,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創建和提供有力的成長環境與條件。一方面,班主任要增加對學生個性特點的了解,與之進行深入交流,把握關鍵要素;另一方面,要合理調整個性與共性的管理方式,讓學生的個性特點在班級活動中得以展現。其二,加強個性分析。了解學生,才能教育學生。班主任可通過聊天談心、課余觀察、調查詢問等方法,為學生建立個性化的信息檔案,記錄性格、興趣、特長、生活經歷、階段變化等,從客觀的角度分析學生,進而為下一步的教育指導提供參考依據。其三,創造個性機會。每一位學生都能在班集體中發光發亮,關鍵在于機會。對此,班主任應為學生提供展現自我、釋放潛能的平臺和機會,如文藝活動、興趣小組、個人展覽等,從而成就彼此,實現共同發展。
班級活動是德育的重要載體,也是班級管理工作的基礎。但從當前小學班級活動的組織情況來看,效果不盡如人意。一方面,班級活動較為單一且內容枯燥,另一方面,班級活動在統籌銜接方面較為松散,難以保證學生獲得良好的感觀體驗。基于此,優化活動內容、提升活動品質是班主任亟待解決的重點。其一,優化活動內容。班級是集體組織,班級活動也應與學生集體進行溝通和商量,既要關注集體的目標需求,又要把握個體的健康成長,從而確保內容的適宜性、組織的便捷性以及參與的積極性。同時,在班級活動的組織過程中,班主任還應予以支持和幫助,并融入其中,與學生共同行動、共享快樂。其二,提升活動品質。活動品質的提升關系到兩個要素,其中一個要素是“溝通”。溝通是保障班級活動有序開展的關鍵,也是增進相互聯系的重要橋梁。因此,班主任應及時關注和提升雙方的溝通質量,注重學生的學習品質以及情感體驗,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獲得更好發展。另一個要素是“主導”。確定學生在班級活動中的主導地位,將對整體推進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
家庭教育是班級管理工作中不容忽視的一點,也是班主任所要關注和把握的重要環節。
其一,建立聯系。為了保證教育的落實情況,提升班級管理水平,班主任可采取“雙線”結合的方法。一是線上傳遞。借助信息平臺,設立交流群、分享會、討論組等群組,及時溝通,有效推送,既能保證教育政策以及經驗做法的有效傳播,又能縮短兩者之間的空間距離,使家長能夠參與孩子的學習,陪伴孩子成長。二是線下互動。班主任可通過家長會、親子活動、實地走訪等方式,了解學生的發展環境和家庭狀況,并與家長進行面對面交流,指導家長進行家庭教育。
其二,轉變觀念。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廣大父母的殷切期望,但一些家長在具體教育過程中往往會采取較為極端的方式,帶來不可預估的不良后果。對此,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需運用多種形式或渠道,如聯系手冊、走訪服務、案例講解、專家講座等,為家長提供指導與服務,答疑解惑,優化方法,進而為學生創造溫馨的家庭氛圍,促使學生快樂成長。
其三,教育銜接。家庭和學校作為相對獨立的組織或機構,在教育合作方面還要把握銜接效果。一方面,班主任要根據實際情況,如文化水平、從事職業、家庭構成等因素,及時調整教育方式,“區別”對待,因“情”施教;另一方面,要注重雙向反饋機制,既要傳遞信息,又要收集信息,以此掌握學生、家長的關鍵數據,進而為家校合作提供準確指導。
總之,將“以人為本”理念貫穿于小學班級管理之中,不僅能提高班級管理的質量,還對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同時,人本教育的實施,更加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成長,打破了傳統教育的思維束縛,以學生為主體,關心學生需求,為基礎教育工作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