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洪運 楊培培 陳梓瑜 農金麗 譚旭榮 張 也 林雪婷 王開龍
關于中醫專業型碩士科研現狀的思考——以廣西中醫藥大學為例
崔洪運1楊培培2陳梓瑜1農金麗1譚旭榮1張 也1林雪婷1王開龍2
(1.廣西中醫藥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1;2.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西 南寧 530023)
目的:了解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臨床醫學院2021級中醫專業型碩士研究生的科研現狀,并提出相應的建議與解決對策。方法:選取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臨床醫學院2021級中醫專碩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星發布調查問卷,對其科研能力現狀進行調查。結果:問卷顯示現階段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臨床醫學院2021級中醫專碩存在著科研基礎薄弱、科研認識模糊等各種問題,導致科研能力低下,科研參與感低。結論:通過開展科研培訓會、課程改革、journal club 教學法、團隊責任制等各項方法,加強中醫專碩科研培養,提高科研素質,以探索合適的培養模式,助推研究生教育改革健康發展。
中醫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研究生培養;中醫教育
目前,我國醫學碩士研究生教育新型模式將碩士研究生劃分為兩類:專業型碩士(以下簡稱專碩)研究生、學術型碩士(以下簡稱學碩)研究生;專碩研究生主要接受臨床思維與技能的訓練,學碩則接受科研思維與技能的培養[1,2]。由于培養重點、畢業要求不同,學碩能接受到相對專碩更系統化、更多元化、更完善的科研培養,而專碩相對缺乏科研培養與科研實踐。這就造成專碩培養過程中容易出現科研基礎薄弱、科研水平低下的問題,這與“注重科研創新能力的提高與創新型、復合型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的具體要求相悖[3]。基于此現狀,培養有較強臨床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醫學高層次人才[4]成為當前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臨床醫學院專碩培養的首要目標。鑒于此,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方法了解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臨床醫學院2021級中醫專碩士研究生科研培養的現狀,分析學校目前專碩研究生科研培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以期提高中醫專碩的科研能力,培養科研能力和臨床能力并重的綜合型人才。
選取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臨床醫學院2021級62名中醫專碩研究生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所有研究生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采用問卷星自制調查問卷。在查閱專碩培養及住培管理的相關文獻,結合導師的指導意見的基礎上,自主設計“中醫專碩研究生科研素養現狀調查研究問卷”,問卷內容包括以下方面:(1)專碩研究生科研基礎,包括自身科研基礎知識了解程度,在研究生期間以外參與過的其他科研活動;(2)專碩研究生科研意識認知程度,包括研究生對于科研內涵的了解程度、科研重視度;(3)專碩研究生目前科研現狀,包括目前科研過程所存在的問題,科研實時間較少的原因。
共發放問卷62份,收回62份,其中有效問卷62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100%。
調查顯示,50%的研究生認為自己基礎薄弱;27.42%的研究生科研知識有一定儲存,專業知識欠缺;19.35%的研究生基礎知識完善,對專業知識有一定了解;僅3.23%的學生認為自己專業知識熟練(詳見表1)。結果表明專碩研究生總體基礎較為薄弱。另外,對研究生在研究生時期以外是否參與過科研活動也進行了調查,調查反映77.42%的專碩研究生在研究生時期以外未曾參與過科研活動。這從另一個方面也反映出專碩研究生的科研基礎薄弱。專碩研究生的科研基礎影響著研究生能否在臨床中運用科研知識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是否在臨床工作中能夠有所創新及發展。

表1 中醫專碩學生科研基礎情況表
調查顯示,14.52%的研究生對科研意識模糊不清,對其內涵不了解;46.77%的研究生對科研意識稍許了解,但不注重科研培養意識;27.42%了解較多,對科研意識的培養具有一定自主性和積極性;11.29%的研究生極其了解,知曉包括創新意識等多方面內容,具體見表2。調查結果顯示研究生對科研意識都沒有明確的認知。除此之外,在研究生對于科研工作重視情況的調查中發現,41.94%的研究生對于科研工作重視度一般,符合目前研究生的認知情況。科研的重視度受到科研意識理解度的影響,科研意識的全面理解能夠促進研究生更加重視科研工作,充分表明了科研意識理解的重要性。

表2 科研意識認知情況
關于研究生目前在科研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的調查結果顯示,70.97%的研究生科研思路不清晰,61.29%的研究生文獻檢索及閱讀能力欠缺,56.54%的研究生科研目標不明確,54.84%的研究生統計學方法掌握不夠充分,46.77%的研究生研究關鍵技術未掌握,45.16%的研究生學術論文、課題撰寫等能力欠缺,詳見表3。同時對研究生科研實踐少的原因進行調查,83.87%的研究生的原因為臨床學習忙,沒時間學習;32.26%的研究生選擇對科研有危懼心。就目前而言,專碩研究生學習過程存在大量問題急需解決,以及缺乏科研學習等問題。

表3 科研過程存在問題
根據調查顯示,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臨床醫學院大部分專碩研究生科研基礎薄弱,大部分研究生未在研究生期間外參與過科研活動。同時學校受到地域條件、經濟實力及政策偏向等綜合因素影響,報考該校生源多為本校生源或周圍其他西部區域中醫類院校,很少有985、211、雙一流高校及北方沿海等各類發展較好的中醫類院校高校畢業生報考。學生的科研基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本科學校實力與教學的影響,因此,該校研究生科研基礎明顯落后于其他高校,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該校學生的科研發展。這使得研究生對于科研內涵的認識模糊,科研重視度也嚴重受到影響,更難在本科階段接受系統、完善的科研教育,以及參與科研實踐活動機會。
根據學校實際情況,該校研究生科研培養課程僅有醫學文獻檢索(16學時)、醫學統計學(32學時)、論文與寫作指導(16學時)等三門理論課程,暫無其他與科研相關實踐課程。雖然開設有實驗動物學基礎、中醫藥實驗技術專論等課程,但由于為公選課,學習效率低下未能達到培養目的。且由于專碩臨床特殊性,為完成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所要求的33個月要求,需要九月份前進入醫院完成規培,課程多集中在暑期授課,授課時間壓縮,研究課程學時較學碩明顯減少。此外,受到新冠疫情影響,課程都以網絡授課的方式完成,使得授課方式較為局限,學生接收信息度低。這使得該校專碩培養存在科研培養的課程科目少、學時少、效率低下、學習完成度低、缺乏老師親自指導等各種問題。俞潔等[5]在關于福建中醫藥大學調查中也同樣存在著科研相關課程設置太少的問題。這直接導致專碩研究生目前存在著科研思路不清晰、文獻檢索及閱讀能力欠缺、科研目標不明確等問題。
2014年國家逐步推行醫學專業學位培養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雙軌合一”的研究生培養模式,現階段學校中醫專碩推行“雙軌合一”的研究生培養模式,要求中醫專碩學生在臨床輪轉時間不少于33個月。學生除科研培訓相關課程以外,還需在規培期間另外完成其他課程的學習。規培與課程學習占據了專碩研究生的大量時間與精力。這樣的問題也同樣存在于其他醫科類高校,如在范宏斌[6]關于陜西省4所醫科院校的調查中顯示,77.9%的學生認為輪轉工作繁重,以致無暇顧及科研。專碩并軌導致中醫專碩學生科研能力培養和臨床技能訓練相沖突,使得科研學習時間相對減少,參與科研研究時間少,更難有精力去鉆研科研問題進行更深層次學習,無法系統化學習科研技術。
在調查中發現,大多數中醫專碩研究生科研積極性較低,考取研究生目的是以臨床就業為主,未曾想過在科研方面進一步學習。湖南科技大學[7]研究報告顯示,超過20%的研究生選擇讀研是因為研究生文憑更利于就業。這導致研究生常以完成任務應付畢業論文為科研的最終目標,缺乏科研主動性,內在動力不強。且根據廣西中醫藥大學中醫專碩畢業要求,僅需以第一作者發表與本專業相關的學術論文1篇,對于是臨床型還是科研型并未作過多要求,對于發表期刊雜志級別也僅要求為相關高等院校主辦期刊即可。這導致中醫專碩學生畢業與科研能力并無直接聯系,降低中醫專碩學生科研學習的積極性,缺乏外在動力,導致學生科研動機普遍較為薄弱。再者中醫專碩學生獲得臨床醫師資格證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證書也與個人科研水平無關,畢業從事臨床工作崗位也未對科研情況設立要求,這都進一步導致研究生對于科研學習熱情的缺乏。
臨床實踐與科研能力不是矛盾對立雙方,二者可兼得,良好的科研能力也是一位優秀的臨床醫師前進的利器。此次問卷顯示大部分學生在科研方面存在各種問題,為進一步系統培養科研意識,提高科研實踐能力,可以從以下方面做出進一步改進。
隨著廣西經濟實力的增長以及地區影響力的提高,同時在該校不斷發展,自身水平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充分利用抖音、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多種新媒體渠道,提高廣西中醫藥大學在學生群體的知名度,加強招生宣傳,提升學校影響力,吸引更多學校優質生源前來報考。如通過拍攝校園基礎設施、宿舍、環境等吸引更多學生。同步開展“研究生回校宣講”等活動,鼓勵更多來自其他院校的研究生回本科院校宣傳,激發本科生報考廣西中醫藥大學的激情與動力,發揮朋輩宣傳作用。同時發揮名師輻射效應,今年校內新增1名國醫大師及2名全國名老中醫,通過大力宣傳名師教育結合壯醫特色療法等,促進壯醫藥對外發展,喜迎更多學子報考本校。根據2022年報考情況來看,2022年報考附屬第一臨床專碩研究生人數及分數較前幾年有大幅增長,宣傳效果初具成效。
意識是行動的前提,明確科研意識是科研培養的首要環節,科研意識直接關系到科研工作的進展。最直接的方法是多次開展科研培訓會,增加強制性要求,從外在動力促使中醫專碩學習科研,通過開展培訓會培養科研意識,調動科研積極性,提高科研重視度。間接發揮發揮導師帶領作用,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第一責任人,導師的科研素養直接影響研究生科研意識及能力的培養[8]。通過跟導師溝通交流及跟診學習的機會,潛移默化地將科研意識貫穿于臨床學習的每時每刻。
除目前已有理論課程外,針對提高科研素養方面,應當增加科研訓練課程[9],如高級科學寫作、醫學前沿、科研思路與方法等設計臨床科研方法、學科相關科研培養等相關課程。除理論課程以外,應適當增加實踐課程,如網絡檢索實操課、論文寫作指導、spss系統實操課、動物實驗實訓課等課程,為研究生在文獻檢索、科研實踐等實際操作過程中提供具體幫助。此外,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和手段,比如網絡課程和模擬實驗,開展線上結合線下、虛擬配合實訓等全方位、立體化教學和培養[10]。同時針對網絡授課機制,完善課程方式,改進課程考核的評價方式,針對部分課程通過撰寫綜述、撰寫課題申請書、完成Meta分析的方式進行考核[11,12],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加深對科研知識的理解。
中醫專碩的培養是科研基礎能力訓練與臨床科研實踐的結合。以“journal club 教學法”[13]為模板,兩周舉辦一次“文獻匯報會”。在文獻匯報時,除了將文章的中心、行文思路以及自我總結以外,應重點介紹與自己文章相關的臨床最新科研進展。發散科研思維,激發多學科知識相互融合,使學生逐步形成科研思維。通過鍛煉鞏固基礎,掌握科研知識。同時鼓勵中醫專碩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參加導師課題組科研項目,進入研究實驗室,參加實驗室的探討與科研文章撰寫。同時在臨床工作中多提供參與多學科會診、病例討論、學術會議等機會[14],夯實科研基礎,提高實踐能力,培養科研素養和獨立思考水平。
隨著專碩人數的不斷擴招,學生數量激增,在導師數量不變的情況下,學生與導師之間的供需嚴重失衡。同時由于中醫專碩導師多為臨床型導師,還需從事大量臨床工作,更難有時間親自指導學生科研活動,監督學生學習,多數以口頭督促為主。針對學生與導師供需不平衡的現狀,建議推行團隊“責任制”,分層次帶領的培養模式。由高到低依次為同級學生、高年級學生、導師三個層次施行,推行導師負責下的分層次教學。發揮團隊示范優勢,在師兄師姐帶領下進行實驗技能訓練的集中培訓,灌輸科研實驗概念,避免盲目摸索[15]。同時同年級學生相互學習,以月為基礎輪流開展組會,研習科研知識,邀請師兄師姐參與。不僅發揮導師的引領示范作用,發揮團隊凝聚作用,更形成了有效的良性監督環。在減輕導師工作量的同時,兼顧團隊相互督促、共同學習的目的。
通過此次調查對該校專碩目前存在的問題有了更明確的認識,主要存在科研基礎薄弱,科研認知模糊,缺乏有效的科研學習等問題。研究生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高校應不斷分析和總結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問題,將我國醫學院校具體情況與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結合,并探索出適應中醫專碩學生科研學習的新模式,不斷提高中醫專碩學生的科研能力,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注入更多的新鮮血液。
[1] 張溪婷. 醫學科學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問題與對策探討[J]. 教育教學論壇,2019(16): 160-161.
[2] 袁靜,張赫. 新醫學教育模式下的醫學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探討[J]. 繼續醫學教育,2021,35(10): 73-76.
[3] 熊曉煉,譚江敏. 研究生核心科研素養評價體系構建[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21(30): 16-20.
[4] 王生才,邰雋,張杰,等. 淺談科研能力訓練對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必要性及措施[J]. 繼續醫學教育,2019,33(1): 28-30.
[5] 俞潔,吳麗凡. 中醫內科學專業學位碩士需求調研及對培養機制的啟示[J]. 光明中醫,2018,33(24): 3759-3761.
[6] 范宏斌,黨競醫. 并軌模式下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的調查與研究[J]. 基礎醫學教育,2021,23(7): 519-523.
[7] 高蕾,代付軍. “雙一流”背景下提高基礎醫學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思考[J]. 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4(13): 56-58.
[8] 王會,張振,耿麗晶,等. 地方高校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探索[J]. 衛生職業教育,2021,39(16): 1-2.
[9] 王振欣,祁加俊,胡麗美,等. 并軌模式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現狀與思考[J]. 科技資訊,2021,19(17): 119-122.
[10] 季旭明. 基于梯度教學法提高中醫院校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實踐[J]. 現代中醫藥,2021,41(2): 115-118.
[11] 孫科,唐乾利,陳秉樸,等. 提升民族地區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思考與探索: 以右江民族醫學院為例[J]. 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2,7(3): 183-185,198.
[12] 唐彥,楊若俊,何平,等. 淺談“雙軌合一”培養模式下提升地方醫學院校專業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方法[J]. 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0,5(20): 193-194.
[13] 李希,吳驍偉,尹琎. 文獻報告會教學法在武漢市某高校臨床醫學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中的應用[J]. 醫學與社會,2021,34(10): 108-111.
[14] 陳立波. 提高臨床醫學生科研能力的思考[J]. 基礎醫學教育,2020,22(10): 782-784.
[15] 劉慧,馬東慎. 淺談臨床專業學術型醫學碩士科研創新能力的提高[J].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0,12(27): 79-82.
Reflection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for Professional Maste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aki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s an Example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status of grade 2021 professional master stud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nd solutions. Methods: The 2021 mast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as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questionnaire released by the Questionnaire Star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ir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Results: The questionnaire showed that there were various problems such as weak scientific research foundation, vague scientific research understanding and so on in the grade 2021 mast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Affiliated to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resulting in low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low sens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articipation. Conclusion: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meeting, curriculum reform, journal club teaching method, team responsibility system and other methods to strengthe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of mast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mprov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quality, explore the appropriate training model,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postgraduates with a master's degre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postgraduate tra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G643
A
1008-1151(2023)09-0130-04
2022-08-04
崔洪運(1998-),女,重慶萬州人,廣西中醫藥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針灸學理論及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