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歷史課堂不再單純地講求知識的記憶和背誦。作為一門極具人文性、思想性、基礎性、綜合性的學科,初中歷史課堂重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科學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思辨能力是成為高素質人才所必備的能力。文章探究在初中歷史課堂上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教學策略,以期通過多元的問題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個人能力。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思辨能力;教學策略
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旨在讓他們在歷史學科的學習中站在時間的角度上,用客觀的眼光搜集、分析史料,逐步形成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一直以來,初中生作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經常將機械性的記憶、背誦視為主要的學習方式。然而,初中歷史教材僅是部分人類歷史的記錄。要想學好歷史,學生還需要了解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及其他諸多要素。因此,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具有針對性、思辨性、引導性的問題,提升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一、以學生為主體,營造學習氛圍
(一)尋找歷史興趣點,重構教學方法
大多數初中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濃厚的求知欲。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通過尋找歷史教材與具體學情的平衡點,優化教學方法,設計教學活動。
以人教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七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為例,在教學“商鞅變法”這個知識點之前,筆者首先向學生展示了影視劇《羋月傳》中與該知識點相關的片段,并提問:“剛才的這段視頻涉及哪些歷史人物?”學生回答:“視頻中涉及的主要歷史人物有秦王和商鞅。”筆者繼續提問:“秦王對商鞅變法以及商鞅的態度是什么?”學生從視頻內容出發,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從秦王和商鞅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知道,商鞅的變法雖然給秦國帶來了一定的利益,但也動搖了貴族的根本。”
隨后,筆者在黑板上列明“商鞅變法”這一知識點,再提問:“商鞅變法的背景和措施是什么?”結合上述問題,學生快速瀏覽教材內容并在教材上圈畫出答案。筆者又問:“商鞅變法帶來了哪些影響?”在此過程中,筆者鼓勵學生脫離教材,獨立思考,從多個角度討論這一問題。經過激烈的討論,學生從普通民眾以及貴族兩個層面總結出商鞅變法帶來的影響。
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教師可以采用“用論據論證”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圍繞具體的問題展開討論,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認識,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實現知識的串聯。
(二)加強教師引導,輔助獨立分析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課堂生成”作為一種新穎的教學方法被廣泛應用于初中歷史課堂中。從字面上理解,課堂生成教學法旨在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自身的知識儲備和邏輯思維能力拆解、分析歷史問題。教師在設置問題時應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目標,通過設置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從多種角度理解歷史知識,建構歷史思維。
以人教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九課“宋代經濟的發展”為例,這節課上,學生需要掌握宋代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情況,了解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為了提高課堂的互動性,筆者提前在黑板上繪制了一個表格,第一列分別寫上農業、手工業、商業,提問學生:“宋朝農業經濟的發展主要從哪幾個方面體現出來?”學生快速閱讀教材內容,提煉出“糧食”和“人口”兩個關鍵詞。接下來,筆者向學生展示了一個西漢、唐朝、北宋時期南北方人口對比的表格,并提問:“從上述兩個表格中,我們能得出什么結論?”
依托表格中的數據,學生逐漸得出一個結論:北宋時期,南方人口超過了北方人口。筆者順勢提問:“為什么南方的人口開始變多?南方農業發展的因素有哪些?有哪些表現?”為了探究這一問題,學生以小組形式展開討論。經過一系列的分析、舉證,學生普遍認為:兩宋時期,南方的戰爭較少,所以,大部分的北方人口遷往南方,同時也帶去了先進的耕作技術。伴隨著人口的增加,南方地區尤其是長江下游地區和太湖地區成為當時中國的糧倉。
結合學生的回答,筆者繼續補充相關知識點,使學生清晰、完整地掌握宋朝時期農業經濟發展的情況。為了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史料實證能力,筆者還要求他們根據此前的分析方式總結宋朝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情況。
二、優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一)引入多元史料,實現多角度思考
思辨能力是思考能力和辨析能力的結合。由于初中生已初步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因此,教師可以適當提高問題的難度并預留出一定的思考時間[1],讓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下就某一具體歷史問題展開辯論。為了培養學生的思辨意識和思辨能力,教師可以引入帶有爭議性的史料,讓學生從利和弊兩個方面分析歷史事件的影響和意義,學會辯證地看待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以人教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第六課“戊戌變法”為例,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需要掌握“公車上書”“百日維新”等基本史實,認識到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在復習階段,筆者引入了一段莊士敦的文字:“改革派的產生是必然的,而劃分為兩個派系也是必然的。右派相信漸進式改革,不贊成災難性的國體改革,而左派則堅持只有從根本上變革才能拯救國家。”筆者據此提問:“莊士敦為什么說改革派的產生是必然的?右派分別有哪些代表人物和代表思想?改革派的出現對中國歷史走向有哪些影響?”
為了增強課堂的互動性,筆者將全班學生分為六個學習小組,鼓勵各學習小組盡可能地從多個角度分析改革派帶來的影響。通過一系列的討論,各學習小組以搶答的方式進行結果匯報。在課堂教學的最后,筆者總結各小組學生的答案并進行論點和論據的補充,幫助學生完善對歷史事件的認知。
(二)加強教師引導,實現以古論今
除了辯證性地看待和理解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能力,思辨能力還包含以古論今的能力。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歷史還擔負了“育人”的重任。歷史事件的發生是多種必然要素和偶然要素的集合,深入分析每一個歷史事件,以史為鑒,能夠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參考。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挖掘和緊扣現實和歷史之間的關聯,積極引導初中生以史為鑒,以史正人[2]。
以人教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下冊第十一課“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為例,在教學“新經濟政策”這一知識點時,筆者從內容、特點和影響三個方面展開分析。學完這一知識點后,筆者利用一則史料引導學生充分感受新經濟政策帶來的影響。“對于蘇俄農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陰云密布,1921年的春天陽光燦爛,這里‘陽光燦爛最準確的解釋是什么?”學生回答:“這里的‘陽光燦爛應該代表農民可以自由處置剩余的糧食和飼料。”就著學生的回答,筆者繼續提問:“如果你是一名生活在1921年的蘇俄農民,新經濟政策的落地對你有哪些影響?如果你是一名蘇聯時期的統治者,新經濟政策的內容對你有哪些影響?新經濟政策的特點、舉措對中國的經濟改革有哪些借鑒意義?”
接下來,筆者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分析上述問題。在此過程中,筆者及時跟進每個小組的討論進度并記錄具有代表意義的論點和論據。隨后,學生積極分享本小組的討論結果。區別于以往單一的點評,筆者分別引入1940年后期以及當前中國學者的分析。基于不同年代的研究成果,學生多層面、多角度了解了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以及蘇聯新經濟政策對中國的意義。
三、引入多元策略,實現知識遷移
(一)貼合教材內容,設計教學活動
“雙減”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致力于構建高效課堂。為了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和新鮮感,教師可以從實踐活動出發,輔助他們在自由且寬松的學習氛圍中逐步實現知識的應用和遷移。學生在多元且具有教育意義的教學活動中,更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依托歷史事件的內容、特點和影響分析其對現實生活的意義。通過參與辯論會、知識競賽、社會調研等實踐活動,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對歷史事件、人物等產生多元化的理解,提升歷史解釋素養。
以人教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的“活動課:生活環境的巨大變化”為例,在前期的備課中,筆者發現本節課的知識點較為體系化且簡單易懂,因此,筆者在課程講解開始前布置了一項任務:“改革開放后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接下來,筆者根據教材內容將學生分為交通、生活、社會保障、居民意識、文化五個小組。隨后,各學習小組依次選舉出小組長、監督者、匯報者,并討論出相應的角色分工。實踐活動中,通過前期的信息搜集、整合、分析,學生逐漸了解了政策、制度等多元要素影響下人們的生活變遷。
區別于傳統的教師講解,筆者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具體體現在,由各學習小組準備成果匯報的PPT,匯報完畢后,還要解答其他同學提出的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既是聽眾,又是引導者。“你認為這一小組的論點和論據是否符合邏輯?”當每一小組完成匯報后,筆者都會隨機挑選一名學生發表評價。依托學生的評價,筆者充分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總結該小組的學習成果。
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是歷史教學的主要目標,因此,教師要立足課程標準,貼合教材設計多元化的教學活動,利用有效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塑造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他們的思考能力。
(二)貼合教學內容,促進自主思考
思辨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系統的過程。教師除了要貼合學生的學情,研究教材內容,還要從事件的發展規律出發,引導他們形成對立統一的觀點,并站在客觀辯證法的角度分析和理解具體的歷史事件。受文學、影視作品的影響,學生會對某些歷史人物產生刻板印象,這不利于他們形成唯物史觀。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將歷史知識問題化,將歷史問題矛盾化,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提出假設,從多個渠道搜集信息。
以人教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上冊第十八課“美國的獨立”為例,通過學習該課內容,學生逐步掌握了美國獨立戰爭的爆發標志、經過、轉折、結果及影響等要點。為了考查學生的學習成果,筆者設計了兩道開放性問題:“美國和英國有哪些相似之處?歷史上,美國和英國的關系經歷了哪些變化?”
學生分別從英國和美國的國情、制度、法律等多個角度分析第一個問題。相比于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更加考驗學生的思辨能力。筆者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觀點。部分學生認為,英美關系的演變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首先是美國的興起和英國的應對,其次是英國的衰退和英美關系的重塑,最后是英美共同面對其他大國的崛起。在此過程中,筆者記錄下學生的答案并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進行知識補充。由于第二道問題難度較大,所以,筆者并不耗費過多的時間進行講解,而是向學生展示《大國崛起》等紀錄片的片段。通過觀看視頻,配合解說詞,學生直觀體會到了美國和英國的發展過程,對這一知識點形成了深刻、客觀的認識。
結語
總之,思辨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是初中歷史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一。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結合課程標準,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利用多元且具有教育意義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歷史本身,參與到歷史探究、歷史質疑、歷史推理、歷史證明等學習活動中,使學生能夠從長遠、多維、深層的角度探究歷史問題,形成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姚芊.初中歷史問題教學模式的有效性淺析[J].考試周刊,2018(14):161.
[2]沈佳貝.論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作業設計[J].考試周刊,2021(31):151-152.
作者簡介:高昌君(1984—),女,江蘇省蘇州高新區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