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婷
濟南護理職業學院 濟南 250102
隨著《“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等文件的印發,虛擬仿真技術、移動可穿戴設備等現代信息技術與醫療健康領域的融合日趨緊密。培養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具有信息意識、數字化創新能力“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1],以滿足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是高職信息技術課程的培養任務。當前,高職醫學院校在信息技術基礎教學中,教學模式、內容、方法等都存在一定局限性,限制了人才培養,教學改革迫在眉睫。
高職院校錄取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由于地域、家庭、個人等因素的影響,有些學生從小接觸計算機,他們往往喜歡玩游戲,能熟練使用聊天工具,掌握基本辦公軟件的使用;而另外一部分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后剛剛開始接觸計算機,對計算機中經常提到的“CPU”“選項卡”等專業術語不了解,更沒有操作基礎。因此,在實施統一教學任務時,水平差的同學跟不上,水平好的同學沒興趣,最后都可能失去學習的主動性。
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是高職醫學院校的必修課程,屬于公共基礎課,教學內容主要是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技能,更多情況只是把計算機作為一種通用工具加以學習,與醫學內容關聯性不強,缺少服務于醫學的教學設計,難以為后續專業課提供有力的支撐和服務,導致部分學生重視度不夠。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教材內容普遍存在滯后現象,而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關注的是教材內容的講解,對新技術、新知識講解較少或較淺。另外,信息技術課程對計算機軟、硬件配置要求較高,但在高職醫學院校中信息技術基礎投入相對較少,硬件配置較低,軟件安裝不完善,系統升級緩慢,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傳統信息技術基礎教學中,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教學方法以講授法和演示法為主,很容易造成“滿堂灌”的現象。教學過程也是先聽后練,學生往往是“聽時懂,做時慫”,更難以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整個教學過程缺乏師生間的互動與討論,不利于學生創新力和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
首先,信息技術基礎課程考核方式仍以考試成績為主,期末成績所占比重較大,缺乏對整個教學過程的監控與考核;
其次,考核標準不科學,不能準確反映每個學生的提升程度,缺少學生的自我比較;
最后,缺乏對課程和教學的分析與反思,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很可能還會出現在下一輪教學中。
針對上述高職醫學類院校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教學現狀和問題,引入OBE 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改革。
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也稱為成果導向教育、能力導向教育、目標導向教育,1981 年由美國學者William Spady 等率先提出,迅速獲得人們的重視和應用。OBE 強調四個問題:想要學生最終取得的學習成果是什么?為什么要讓學生取得這樣的學習成果?如何有效地幫助學生取得這些學習成果?如何知道學生已取得了這些學習成果[2]?
在OBE 教學模式中,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注重學生學什么、為什么學、怎么學、學得怎么樣。教學開始學生就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即學習成果),教師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引導學生達成學習成果,整個過程始終聚焦于學習成果的達成。
根據OBE 模式,在高職醫學院校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教學中優化課程設計,建立分層次教學和評價體系,以任務驅動方式進行線上線下混合教學,開展以提升每一位學生能力為核心的教學改革探索。
OBE 模式下的信息技術基礎課程設計以學習成果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反向建立基于評價持續改進的反復循環的系統[3,6]。具體由 “學習成果(畢業需求)—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學習成果評價”五部分組成(見圖1)。
圖1 信息技術基礎課程的設計模型
學生要達到的學習成果(畢業需求),既是最終目標也是課程設計的起點。高職醫學院校信息技術基礎課程的學習成果是通過問卷、走訪等方式調查專業崗位對信息技術課程的知識結構、能力素質等方面的需求,結合教育利益相關者期望、學校條件以及國家對高職人才信息技術培養的需求最終確定(見圖2)。
圖2 信息技術基礎課程的畢業需求、課程目標、課程內容
依據畢業需求,細分畢業生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養方面的要求,優化信息技術基礎課程體系,制定課程目標及教學內容(見圖2)。教學內容的選取以“必需、夠用、實用、實踐”為度[4](見圖2),教學活動則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展開,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將知識落實于實際應用,將能力提升、素質培養融合于實訓操作。
在整個課程設計與實施過程中,采用全過程監控的多層次、多元化評定方法,以學生取得的學習成果的達成為衡量標準。每一次教學循環結束后,聚焦學生的學習成果,如未達成,改進目標、調整策略、完善評價,促進學習成果的達成;如已達成,則可提高目標,持續改進教學內容與策略,以追求更高的教學質量,這是一個不斷螺旋上升,持續改進的過程。
信息技術基礎課程采用任務驅動的方式展開,打破知識體系的束縛,將瑣碎的知識點融入任務中,將被動接受知識引導為主動探尋知識。任務的選取以學生學習、生活、工作為背景,貼近醫學專業特點。如“文檔處理”模塊中,選取“制作畢業論文”“設計醫學知識宣傳單”“制作醫務人員準考證”三個任務;“醫院信息系統及應用”模塊中,選取“門診信息系統、電子病歷系統”等六個任務。與專業結合的情境式教學任務設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實際應用能力。
依據OBE 中的“包容性成功”[5]的思想,秉持所有學生都是成功學習者的理論,不強調學生之間的比較,而關注于學生自我參照的提升。開學后進行計算機水平摸底測試,進行結構性分層:A 檔—基礎較好、教材知識點已基本掌握的學生,以開拓創新思維,培養其可持續發展為目標;B 檔—有一定信息技術基礎的學生,要達到信息技術基礎課程目標;C 檔—基礎較差的學生,以具備日常生活和工作所需的基本信息技術操作能力為目標。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預案,教師逐步引導每一位學生達成自己的學習目標。
OBE 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能力培養和個人學習的進步。線上教學平臺的使用,拓寬線下教學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學中做、做中學、做中思”,學習的認知、能力的表現、品德的養成、創新的思維主要來自實踐操作。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分為課前預習、課堂教學、課后復習三個階段。
3.4.1 課前預習
課前教師先將課程資源和輔助資源上傳平臺。課程資源與課程內容直接相關,包括視頻、課件、實驗素材等;輔助資源則是課程內容的拓展,一部分是為基礎較薄弱的同學提供基礎性知識,另一部分是面向基礎較好的學生提供拓展資源,提高其實際應用能力。
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自學,并通過問卷反饋學習效果,教師收集、整理反饋信息,調整線下課堂教學內容,實現課程教學的不斷迭代與優化。
例如,任務“制作畢業論文”。預習階段將內容劃分4 個知識點:1)字符和段落設置;2)樣式;3)分節符;4)目錄使用。將知識點的難易程度劃分為4 個等級:Ⅰ級—自學能掌握的內容;Ⅱ級—自學基本能掌握的內容;Ⅲ級—自學不能完全掌握的內容;Ⅳ級—自學完全不能掌握的內容。學生預習后借助軟件平臺對50 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如圖3 所示。
圖3 畢業論文課前知識點統計
由圖3 可知,知識點1、2 大部分學生已經掌握,對于個別學生可采用學生互助等方式掃除盲點;對于知識點3、4,由于大多數學生感覺有難度,需進一步細分知識點,找出問題(例如:知識點3 中“插入分節后頁眉頁腳的修改”)在課堂進行重點講解。
3.4.2 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以任務驅動,按照“創設情境—任務分析—知識點講解—任務實施—作品展示—總結提高”展開。
1)教師創設情境展示任務,激發學生求知欲;
2)學生討論分析完成任務所需知識點,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師是根據課前學生反饋信息,講解任務中的重點、難點;
4)學生自主完成任務(學生可根據自身情況完成不同難度的任務),鼓勵學生進行小組互助,鍛煉團隊協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教師巡回輔導,引導或處理問題;
5)通過學生互評、教師評價,推薦優秀作品進行展示,對有創新意義的作品重點點評;
6)教師總結任務的完成情況,也可提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拓展學生思維。
3.4.3 課后復習
信息技術基礎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如何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能力,需要強化實訓操作。課后教師在線上發布相關題庫或案例,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選擇不同難度的作業。對于學生提交的作業,除教師評價外,可采小組間互評、學生互評等方式調動學生參與批閱,批閱他人作業的過程也是借鑒學習的過程、自我提升的過程。
傳統的評價模式以期末考試為主,缺乏對學習過程的全面監控。在OBE 教學模式下,建立多層次、多元化評價體系,盡可能反映真實的學習成果,為課程的可持續改進提供可靠依據。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
表1 學習成果評價表
目前,我國醫療信息化建設進程正在快速發展,高職醫學院校的教師有責任有義務,探索有效的教學模式,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對教學內容進行創造性整合,幫助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基于OBE 模式的教學改革,讓學生有明確學習目標,有助于提升其綜合能力,培養其創新意識,為其職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