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臘梅
(運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系,山西運城,044000)
2010年來,國家大力發展學前教育,并取得重大進展,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由2011年的62.3%提高到了2021年的88.1%,學前教育實現基本普及。[1]人們對學前教育的追求從有學上到追求高質量的幼兒教育,這是新時期賦予學前教育的新使命。高素質的幼兒教師是辦好學前教育的重要支撐。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承擔著培養幼兒教師的重要使命。新時期需要培養熱愛學前教育事業,以幼兒為本、才藝兼備、擅長保教的高水平幼兒教師。[2]音樂技能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必備的基本技能,是實現培養目標的必要支撐。課程作為教育的核心,是培育高水平幼兒教師的重要場域。因此,本研究以Y校音樂課程為研究對象,重點分析Y校音樂課程實施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針對性建議,以期提升幼兒教師的音樂素養。
音樂對個體發展具有陶冶作用,音樂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培養受教育者的審美能力,有助于完善個體人格和培養個體獨立個性。古時先哲們就意識到音樂對個體發展的重要性,不論是中國古代的六藝,還是古希臘的七藝,都包括音樂這一組成部分。因此,音樂教育對個體的全面發展不可或缺。
學前教育專業以培養適應新時期的幼兒教師為主要目標。一方面,幼兒教師要能結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合理的方式、手段促進幼兒在認知、情感、語言、社會、藝術等方面獲得發展,為后續教育奠定基礎。幼兒天生對音樂比較敏感,容易被旋律、節奏所吸引,會用自由哼唱、手舞足蹈等方式進行表達。幼兒園中以音樂形式展開的教育活動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能夠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培養幼兒對音樂的感知與欣賞能力、理解與表達能力,對幼兒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產生促進作用。
另一方面,《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以下簡稱《標準》)中提到“幼兒教師應具備相應的藝術欣賞與表現知識的能力”[3]。由此可以看出,音樂技能是幼兒教師這一職業所必需的,而音樂教育則是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審美認知、豐富生命體驗的重要途徑,可為其職后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課程定位即課程在實現人才培養目標中所發揮的作用。在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改革實踐中,不同院校因培養目標不同,對音樂課程的定位有所差異。有的院校側重藝術技能的培養,將音樂課程定位為專業核心課,有的院校側重綜合素養的培養,則將其定位為專業基礎課。[4-5]不同的課程定位反映了院校對音樂技能是否為幼兒教師專業核心能力的爭議。將音樂課程定位為專業核心課的以職業類院校居多,這是受課程藝術化的影響,[6]也是在迎合幼兒教師顯性藝術技能的功利性需求。這種過分強調音樂技能的傾向,與師范生職業能力標準相矛盾,高超的演奏能力對幼兒教師來說錦上添花,而非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幼兒教師的音樂技能,不僅是指他們自身具備演奏能力,更多的是指組織幼兒參與音樂活動的能力和掌握與理解幼兒音樂特點的能力。以此促進幼兒對音樂的感知與賞析、體驗情感的表達與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審美,并獲得必要的彈唱技能。基于此,本研究傾向于將音樂課程定位為專業基礎課。一方面在于美育的本體功能,即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冶活潑敏銳的性靈,養成高尚純潔的人格。[7]另一方面在于職業崗位需求,在學習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中,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幫助他們掌握并理解幼兒音樂的特點,培育他們一定的幼兒歌曲彈唱能力,為他們開展幼兒音樂教育活動作準備。
在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中,音樂課程包括琴法、聲樂、樂理、視唱、伴奏等內容。在重視幼兒教師彈唱跳畫藝術基本功的觀念影響下,音樂課程課時占比較高。在對Y校近三年畢業生的跟蹤中,多數畢業生表示工作后在幼兒園使用較多的音樂技能是唱歌,彈琴這一技能很少能夠用到。音樂課時占比高,對畢業要求指標點的支撐少、對教師職業崗位支撐不強,這樣的課程設置會影響其他專業課程的開設時長,進而影響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綜合素養的形成。
以Y校為例,《標準》出臺前,Y校音樂課程開設5學期,每周4—6課時(不包括音樂選修課),具體如表1所示,音樂課程占總課時的18%。順應國家課程改革的新趨勢,響應《標準》的政策精神,重點突出課程的綜合性與應用性,Y校將多門音樂課程整合為音樂基礎與兒歌彈唱,具體如表2所示。[8]音樂課程共開設4學期,周課時仍為4學時,以基礎的樂理、節奏、欣賞等知識為根基,強調學生掌握兒童歌曲的彈唱能力。整合后的音樂課程課時有所下降,但比例仍占總課時的10%,其課時數仍超過“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學前兒童心理發展概論”“學前教育原理”三門專業課程的學時之和。

表1 2012年前Y校音樂課程開設情況

表2 Y校現行的音樂課程開設情況
音樂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除了課堂學習,學生還會利用早晚自習、課余時間進行集體或個人練習,以完成琴法、發聲等作業。在對Y校在校生的調查中,根據學生在練習琴法、聲樂等音樂技能愿意花費時間的調查結果,發現有67%的學生選擇每周花費2小時,18%的學生選擇每周花費1小時,15%的學生選擇每周花費3小時。根據課外學習投入的調查結果,發現有85%的學生表示練習琴法的時間會明顯多于彈唱時間。但是根據平時的課堂反饋,發現雖然學生投入練習的時間較多,但學習效果不明顯。調查表明,47%的學生對彈唱存在緊張與畏難情緒,56%的學生自我評價彈唱能力一般,僅有23%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彈唱能力能夠勝任幼兒園教學工作。在Y校組織的職業技能測試中,面對學習過的曲目,有三分之一的學生還是會出現不連貫、節奏不準、跑調的情況。在教師資格證面試及入編考試中,面對新曲目,學生會出現音準不到位、左右手不協調、伴奏不和諧等情況,這一現狀在幼兒園實踐中也較為明顯,許多學生存在彈唱能力較低的問題,說明學生在校的日常練習并未獲得應有的實效。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學生的音樂基礎薄弱。調查結果顯示,有三分之二的學生來自農村地區,這部分學生入校前接受音樂教育的機會較少。生澀的曲目、枯燥的練習,手指靈活度和身體協調性的要求增加了學生對音樂課程的畏難情緒。另一方面在于課程本身。音樂課程中存在強調音樂技能,忽視音樂理論和情感體驗的現狀,導致學生樂理知識欠缺,影響著學生對樂曲的分析和理解,導致學生難以將技能知識進行正遷移。此外,學習過程中,學生得到教師個性化的指導有限。調查結果顯示,每節課能夠得到教師個性化指導的僅有15%,而在課后的練習過程中,學生遇到困難和不解,能夠主動尋求教師幫助的僅有10%,尋求同伴幫助的學生有55%,自己反復摸索的學生有35%。學生投入精力多,掌握效果不明顯,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傳統的音樂課堂中,以教師示范講解—學生自主練習—教師檢查反饋的教學流程為主。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互聯網進入課堂,給教學帶來了便利。在Y校中,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主要表現為:一是利用通信工具,如通過QQ、微信等發布示范視頻、查收學生作業;二是利用娛樂軟件,如通過抖音、全民K歌等激發學生興趣,鼓勵學生大膽表現;三是利用雨課堂、學習通等平臺,開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并嘗試運用翻轉課堂,讓學生先自主學習,教師再給予指導。
綜上,教師上課形式多樣,但存在教學實效低的情況。主要體現在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存在不足,例如在備課環節未較好地把握重難點,未分析曲目的旋律、節奏、結構等,對不同經驗的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缺乏預測;上課時,教師對課前布置的任務缺乏有效反饋;上課時,打節奏、分組唱、分句唱等形式多樣,但學生并未較好地體會到歌曲所傳遞的情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彈唱練習時,僅有個別學生能夠得到教師的個性化指導。長此以往,學生能夠熟練掌握的兒歌曲目有限,能夠有感情、富有童趣地表現歌曲的學生較少,多數學生只能勉強彈奏。豐富的信息技術并未助推學生獲得豐富的音樂感知、增強師生互動與個性化指導,未能提升課程實效。例如,《爸爸媽媽聽我說》的兒童歌曲彈唱。教師課前發布彈唱視頻,讓學生初步感知,課堂中教師講解示范后,讓學生進行基礎指法練習,然后讓學生打著節奏唱詞,再分句彈唱,并邀請優秀生上臺示范,最后讓學生自由練習,并發布課后作業。這種教師面對全體學生,統一內容、統一進度、統一方法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已有的音樂經驗,導致基礎扎實的學生只能重復原有經驗,而缺乏音樂基礎經驗的學生學習起來較為困難。
隨著時代發展,注重技能、參照音樂專業的課程模式,難以培養新時代高素質、善保教的幼兒教師。[9]依據產出導向的教育理念,課程應明確學生畢業后會達成何種能力,促使學生具備此種能力。[10]產出導向以學生學習結束后獲得什么為出發點,以職業崗位的需求為導向,重構課程目標、選擇課程內容以及確定不同內容的教學方式,以有效達成培養目標。
音樂課程的目標即通過有組織、有目的的音樂教育,提高學生的音樂技能與音樂素養,使其能夠勝任幼兒園教學工作。相較于音樂專業,學前教育專業的音樂課程以培養幼兒教師必需的音樂知識、欣賞能力和適當技能為目的。適切的目標是課程的起點,能夠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在培養幼兒教師的音樂課程中,要明確三個課程目標:一是通過欣賞不同類型的音樂,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學習音樂的動機;二是通過學習樂理、音樂鑒賞等知識,引導學生體驗音樂表達的情緒,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三是進行技能練習,引導學生能夠精確、連貫地進行彈唱,掌握兒歌基本的彈唱能力,提高學生的音樂技能和對音樂的綜合運用能力。
課程內容是實現課程目標的有效載體。對音樂知識的掌握既包括視唱、練耳、樂理等基礎技能,又包括必要的音樂發展、音樂欣賞等理論,更強調音樂的情感體驗、審美感知、文化理解對學生塑造的重要作用。[11]當前高職院校的音樂課程設置過于理論化,嚴格按照藝術學科的課程體系設置,普遍對西方音樂的認識程度較高,忽略了我國傳統的音樂文化。[12]學前教育專業的音樂課程要基于幼兒教師的崗位需求,強調對于音樂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審美素養。優化課程體系與內容,區別于音樂專業,注重音樂的整體性,以樂理、節奏、曲式、賞析等要素為課程內容的基礎。在曲目選擇上,刪減難度較大、與時代不符的曲目,選擇經典的音樂作品,提升學生的音樂賞析能力,此外,課程中應增添中國傳統音樂內容和地方本土音樂,以音樂為載體,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教師是課程實施的關鍵,直接決定著課程的實施效果。教師的理念決定著其教育行為與教學方法。當提及為何學生彈唱能力弱,音樂教師普遍都會認為是學生基礎弱,練習時間短而導致的,很少有教師會反思自己對課程的認知和教學方式。現代化的職業教育,離不開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在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圍繞學生中心,思考音樂能帶給學生什么、學生能學會什么和學生如何能夠學好三個問題。因此,教師需要更新教育觀念。音樂教育不僅是“音樂的教育”,更是“通過音樂的教育”,音樂本身既是內容,又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媒介和手段,能夠使個體得到全方位的提升。[13]其次,教師要充分利用分層教學法。面對班級授課制,教師一是要在講解示范基礎上,避免一刀切。二是要根據學生不同的音樂基礎,設置進階難度內容,讓全體學生都能有合理的學習任務。三是要加強對學習過程的指導和對學習結果的反饋,個性化指導的效果會優于集體教學。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或通信工具開展個性化指導。同時,教師還需要充分利用線上優質資源,如學堂在線、大學MOOC等線上精品課程,為個人錄制的微課、選取的優秀曲目、學生作品等建立教學資源庫。
音樂課程所面臨的困境,需要在繼承中創新與變革。教師應基于產出導向教育理念,圍繞學生中心,在尊重音樂學科屬性的前提下,立足專業基礎課的定位,明確課程目標,優化課程內容及改革教學方式,滿足幼兒教師的培養要求,不斷探索具有學前教育特色的音樂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