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藝賢?趙敏?陳春妮



摘要:摘要:為了更好地掌握在院患者陪護人員情況,實現陪護人員在醫院陪護活動可追溯可管理,醫院對原有住院陪護流程進行梳理,同時借助信息化手段通過關聯住院患者綁定住院陪護人員,生成電子陪護卡,人臉識別等設計一套適用的住院患者陪護管理系統,實現陪護人員的識別管控和閉環管理,降低護理人員的勞動強度,為醫院的精細化管理提供依據,同時也提高了住院患者的滿意度。
關鍵詞:住院陪護;陪護管理;信息化
隨著醫療水平的發展及人民群眾健康意識的提高,對醫院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按《醫院陪護管理》要求,病房陪護率標準值:市級醫院<5%(衛生部),區縣級醫院<8%(衛生部)[1]。現階段在我國大部分地區由于護理資源不足,醫院陪護家屬或陪護人員作為醫院一個不可或缺的群體,陪護率超過80%。陪護人員因其高流動性、人員年齡參差不齊及受教育程度的差異等特點可控性差,是醫院院感防控和醫院管理的難點之一。如何做好病房的陪護管理,提高陪護質量,減少病區內人群的聚集,阻斷各類疾病傳播途徑尤其重要。
為實現住院陪護常態化、規范化、無紙化管理,保證陪護數據實時、準確、可追溯,有效防范院內交叉感染事件的發生,阻斷各類疾病的傳播途徑。由醫務部、護理部、財務部、醫院感染管理部、客戶服務中心、安保部、計算機中心組成的醫院陪護管理團隊,對原有的陪護流程進行有效地梳理,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意見,希望借助信息化技術規范和完善陪護流程。同時從管理制度上明確規定:住院患者住院期間非必要不陪護,確因患者病情評估需要陪護時,可在一段時間內安排相對固定一名陪護人員,原則上實行一患一陪護。對于特殊人群,如6歲以下兒童及產婦等允許安排相對固定的2名陪護人員,新生兒患者及重癥患者不設陪護。科主任、護士長作為科室第一責任人,要高度重視,嚴格限制無關人員進入病區,對進入病區人員嚴格資質查驗和信息登記,確保患者和陪護人員住院期間的安全,通過加強住院陪護管理,實現患者及陪護人員在院期間的閉環管理,保障臨床工作順利進行。
一、需求分析
醫院各個住院樓相對位置比較分散,進出人口多,人員成分復雜,醫院的安全保衛工作任重道遠。為防范院內交叉感染事件的發生,醫院規定除醫院工作人員、住院患者、陪護家屬或陪護人員外不允許探視。系統改造前,為做好安全保衛工作,安保科在各住院大樓一樓入口處設置門禁,對往來人員進行排查。同時各病區的護士長也在病區入口處每天安排兩名護士輪崗對進入病區的人員進行門崗篩查,但因醫院集成平臺的數據未與安保系統關聯,原HIS系統內患者聯系人一欄與陪護人員一欄沒有區分開,各類證件種類繁多,證件被盜用、借用時有發生,導致醫護人員在醫療工作繁重和人力有限的情況下,人員出入管理核查困難,患者或陪護家屬投訴現象時有發生,陪護人員管理的執行效果不甚理想。
綜上,2022年9月醫院由護理部牽頭,醫務部、財務部、醫院感染管理部、客戶服務中心、安保部、計算機中心配合成立陪護管理小組,通過制定制度,對院內陪護管理流程進行討論梳理,提出優化方案,堅定以信息化、網絡化醫療協作為突破口,醫院外聯平臺和HIS、LIS、EMR等業務系統組成的集成平臺作依托,互聯網醫院或醫院微信公眾號為顯示終端[2],對接醫院安全保障系統,設計一款信息互聯互通的人性化的電子陪護管理系統,以進行更有效陪護人員的管理,減輕安保人員及醫護人員的工作量。
二、系統架構設計
項目開發設計由HIS、LIS將規范化數據傳送給醫院集成平臺,由集成平臺完成各類業務數據的采集、存儲,提供統一和標準接口服務供外部系統調用。醫院外聯平臺作為連接醫院內網及外網之間的橋梁,為外網訪問提供唯一入口,保障院內網絡和數據的安全。本項目借助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設定陪護人員綁定、變更、解綁規則,支持陪護人員多場景關聯住院患者,錄入陪護信息,陪護信息由系統校驗通過后,支持陪護人員刷臉或掃碼進入患者病區的樓宇從事陪護活動。節省了護理人員對陪護人員證件反復審核、驗證的煩瑣流程,做到陪護人員信息可追溯、出入易管理。住院陪護系統架構如圖1所示。
三、功能介紹
(一)陪護申請
項目設計支持陪護人員線上自助或線下通過醫生、護士、住院收費人員多渠道進行陪護申請。
患者經門診醫生診治后符合住院指征需住院治療的,由門診醫師為患者開具電子住院證,系統自動將患者身份匹配為新住院患者,患者或在場的陪護家屬可向門診醫生提出住院陪護申請。門診醫生核對陪護人的身份信息無誤后,與新住院患者進行關聯綁定。年齡小于6歲及住院科室為產科的患者,允許醫生操作時為患者綁定2名陪護人員。非特殊人群,僅允許1名住院患者綁定1名陪護人員。當患者入院后,不允許非本科室醫生對其陪護人員進行修改綁定。
住院患者或家屬到住院收費處辦理住院登記或進行住院信息修改時,收費系統界面上自動獲取該住院患者本次住院的陪護人員信息,收費處人員與患者或患者家屬進行信息核對,確認實際陪護人信息,當系統內原有的陪護人員信息為空或與實際陪護人員信息不一致時,收費處工作人員根據陪護人提供的身份信息對其進行陪護的綁定或操作1 次陪護更換。陪護信息登記后,點擊界面上確認按鈕,自動生成電子陪護證。對于緊急入院的住院患者,陪護家屬未攜帶任何證明其身份的證件,收費人員依據醫院相關的規定,滿足條件的給予辦理一張臨時陪護卡,陪護家屬或陪護人員于患者入院后第二天攜帶陪護人員社保卡或臨時就診卡在自助機、互聯網醫院、住院醫生站、住院護士站進行陪護人員身份綁定。陪護證的辦理流程如圖2所示。
住院患者入院前未綁定陪護人員,住院期間因病情需要陪護,所在科室的醫生或護士在患者入科后也可以在信息登記界面為該患者綁定相關的陪護人員。病區的醫生護士可依據陪護管理的規定制度對陪護人員進行修改或解綁。
陪護人員在互聯網醫院或微信公眾號申請陪護前,應在就診卡界面確認住院患者及陪護人員的卡是否已綁定,未綁定的應先添加健康卡。選擇住院患者時,要注意住院患者的卡號一定要與辦理住院的卡號一致,才能綁定陪護人員,完成陪護申請。
(二)陪護人員出入管理
醫院安全保障系統按人員類型設置門禁管理權限,實時獲取集成平臺上HIS傳送的新增住院患者及陪護人員信息,列入白名單庫。陪護人員首次進入住院患者病區對應的樓宇時,應先到一樓信息登記處,進行信息匹配和自愿選擇人臉信息采集,以人臉識別或出示電子陪護證上的動態二維碼掃碼進入病區,從事陪護活動。當陪護人員解除綁定或住院患者出院時,電子陪護證的二維碼和該陪護人員人臉識別失效,無法出入病房樓。
(三)陪護信息查詢
醫院BI系統增加住院患者陪護家屬或陪護人員查詢表,該表可實時查詢陪護人員的身份信息、每日出入病區情況及對自愿選擇進行核酸檢測陽性陪護人員的預警等。方便科室管理者動態了解科室陪護人員情況。
四、應用效果
陪護人員不等同于患者聯系人,本次陪護管理項目的建設將患者聯系人與陪護人員區別開來,實現陪護身份認證綁定、自愿陪護核酸預約、陪護信息采集,醫院對在院陪護人員的管理實現信息準確性和及時性。護理人員可以實時查詢、及時跟蹤了解病區陪護人員姓名、身份證號碼、出入病房時間、身體狀況等信息,并進行統計分析,經數據分析顯示30~60歲的年齡段是住院患者陪護的中堅力量,占總陪護人群77.13%。陪護的更換最多由住院收費人員辦理,其次是住院護士或醫生。節省原來手工填報核對的工作量,減少出錯率。
陪護管理項目改造應用后,客戶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采用抽樣調查的方式,通過到臨床科室與患者、陪護人員進行面對面訪談或進行電話回訪,共調查2132人次,其中成功回訪1935人,包括首次住院的患者305人,通過對數據的匯總整理,結果顯示,除兒外科病房、兒科病房和產科病房外,醫院的開放性病區基本實現一患一陪護。住院患者住院滿意度達99.16%,其中對病房安靜整潔度評價超出往年同期。系統改造后連續五個月住院患者及陪護人員情況,如圖3所示。
五、結束語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陪護管理項目建設實現了醫院陪護管理規范化、標準化,對減少病區人員聚集,防止院內交叉感染的發生,減輕醫護人員繁重的工作,提升醫院管理和服務質量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作者單位:陳藝賢 趙敏 陳春妮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計算機中心
參? 考? 文? 獻
[1]于利雙,張艷芳,肖瀟,等.住院患者陪護就寢方式及其滿意度的調查[J].醫學信息,2018,31(17):108-110.
[2]朱敏俊,王正源,黃宗浩,等.基于互聯網+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的住院電子陪護管理系統設計與應用[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22 (12):151-153.
[3]陳麗梅,屈芙蓉,謝莉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醫院職業陪護管理[J].現代醫藥衛生,2020,36(23):3751-3753.
[4]王偉,張曉曼,孔冬,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期間綜合醫院住院患者陪護人員的管理[J].中華護理雜志,2020,55(6):827-831.
[5]高廣明,胡勝利.電子陪護證的設計與應用探討[J].中國醫療管理科學,2020,12(3):71-74.
[6]付強,張秀月,李詩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醫務人員職業暴露風險管理策略[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20,30(6):801-805.
[7]黃伶智,李亞敏,等.常態化疫情防控機制下綜合醫院探視陪護管理[J].護理學雜志,2021,36(12):62-65.
[8]彭麗萍,張月娟.后疫情時期護士陪護管理感知體驗的質性研究[J].當代護士,2021,28(25):23-26.
[9]顧晶雯,周麗平.新冠疫情期間住院患者及陪護防護意識[J]. 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21,28(9) :818-820,829.
[10]單信芝,李姍姍,住院患者陪護人員管理信息系統的構建及應用[J],現代臨床護理, 2021,20 (11):58-62.
[11]王紅霞,吳婷婷,魏憐恤,等.新型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下病區陪護人員閉環管理探討[J].醫院管理論壇,2021,38(2):68-70.
[12]李六億,吳安華.新型冠狀病毒醫院感染防控常見困惑探討[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20,19(2):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