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晨
(長安大學,陜西西安 710064)
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在內容生產的形式上已向短視頻內容轉型,用戶的信息接收方式從傳統的媒介轉移到移動終端平臺,主流媒體積極轉變,將短視頻平臺作為了新聞傳播的新陣地。2016年,抖音上線初期將重心放在產品的打磨、體驗優化及市場融入,為后期爆發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8年,《人民日報》入駐抖音,標志著主流媒體主動適應并進入這一新的互聯網領域。
2022年,冬奧會在中國北京成功舉辦。冬奧會作為全球性的體育盛會,吸引著全世界的媒體爭相報道。隨著媒介融合和技術創新,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成了《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進行體育賽事傳播的重要媒介。抖音短視頻平臺拓寬了冬奧會體育賽事傳播的路徑,抖音以其碎片化、個性化的特點成了新聞傳播的重要陣地。
根據中國互聯網網絡信息中心在京發布第49詞《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其中,短視頻用戶使用率達90.5%。此外,中國廣視索福瑞媒介研究所發布的《2021短視頻用戶價值研究報告》報告數據顯示,用戶對電視媒體“正能量”的內容評價連續四年保持首位。
《人民日報》作為第一批入駐抖音平臺的主流媒體,粉絲數達1.6億,視頻累計獲贊92.6億。《人民日報》基于抖音平臺的大數據算法、流量池推廣等傳播技術,呈現出年輕化、平民化、生活化的特點。由此可見,《人民日報》抖音號正逐漸適應短視頻平臺的特征。
短視頻新聞的敘事規律相較于傳統的新聞敘事存在很大差異,短視頻新聞敘事學的研究主要以新聞敘事學為理論來源。敘事學研究的先驅羅蘭·巴特曾在《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中提出,敘事作品不分高低。新聞人穆青認為“敘事是一種敘事文”。敘事學理論于20世紀80年代進入中國文學評論領域,21世紀逐漸滲透其他學科領域。2005年,曾慶香出版《新聞敘事學》,將新聞作為話語分析的對象,對新聞敘事的內容展開研究。2006年,學者何純首次將新聞敘事學的研究范疇框定在敘事聲音、語法、話語、接受四個層面展開研究[1]。相較于曾慶香所著,何純所著不僅限于從話語分析角度對新聞文本展開分析,其研究范疇更全面,且具有學科領域的立體交叉性。根據不同學者對于新聞敘事理論框架的研究,本文將從敘事主體、敘事話語、敘事接受三個方面對于北京冬奧會期間《人民日報》抖音短視頻的敘事特征展開分析。
從敘事主體來看,杰拉德·普林斯認為,敘述者是直接敘述(故事)的人,也就是文本中所刻畫的那個講述者[2]。短視頻新聞的敘事主體是新聞的敘述者。傳統的電視新聞報道為保證新聞敘事的全面性和內容的完整性,其敘事主體通常為主持人、記者、新聞事件中的人物、被采訪者等,且敘事主體會多個同時出現。區別于傳統新聞,短視頻新聞受時長限制,敘事主體往往是編輯或記者或新聞當事人,且只有一到兩個敘述主體,因而短視頻新聞的敘事主體具有單一化的特點。
1.增強賽事新聞真實性
短視頻新聞通過在視頻中加入字幕對視頻內容進行概述性介紹,或對運動員進行10-20秒的個性化展現,這樣的短視頻能讓受眾直觀到冬奧會現場的氛圍和運動員本人的心情,在很大程度上增強新聞的真實性。以《人民日報》2022年2月4日發布的短視頻新聞為例,視頻以字幕的形式交代了冬奧會的背景,視頻雖然只有短短10秒,但獲贊1628.5萬,評論達33.9萬。以《人民日報》2022年2月19日發布的短視頻為例,該視頻截取了蘇翊鳴專訪的片段,敘事主體是新聞當事人蘇翊鳴,視頻主要內容為采訪蘇翊鳴的奪冠感受和生日愿望,該視頻同樣引起眾多網友點贊和評論。由此可見,《人民日報》抖音短視頻敘事主體單一化、信息傳遞碎片化的特點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短視頻平臺賽事傳播的規律。
2.提高賽事新聞時效性
短視頻新聞的敘事主體較為單一,對于剪輯要求不高,由此可以實現高頻率、多角度的賽事新聞發布,提高賽事新聞的時效性。谷愛凌奪冠后,《人民日報》迅速截取了谷愛凌所完成的高難度動作和反超名場面發布于官方抖音號,視頻迅速登上熱搜。隨后《人民日報》又多次發布谷愛凌奪冠現場的視頻,對谷愛凌進行人物專訪,形成連貫的短視頻發布頻率和發布時效,不斷加深受眾對該賽事的記憶,以此實現二次傳播。
話語確立意味著一個群體在社會中的地位被認同[3]。在短視頻新聞領域,敘事話語體現于字幕、背景音、鏡頭語言、畫面構成等元素,這些元素共同參與了短視頻新聞的話語建構。《人民日報》短視頻新聞善于將鏡頭語言以互動的形式進行敘事,通過對北京冬奧會期間影像的大量展現,激發觀眾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之情。
1.精練時距,蘊情于微小
熱奈特認為,“時距”是時間和敘事關系中的一個重要因素[4]。以《人民日報》抖音號在冬奧會期間發布的42條視頻為例,這42條視頻的平均時長為23秒,短視頻篇幅短小精悍但點贊量極高。其中,2022年2月7日,短視頻《登上講臺,任子威用手指指向了胸口的國旗》時長12秒,視頻中任子威揮舞雙臂指向國旗慶祝奪冠,這一幕雖然是新聞中的片段截取,但是短短12秒中卻充滿了運動健兒奪冠時刻的激動,更能瞬間激發觀眾的愛國之情,形成情感共振。而短視頻《中國隊首金!》中,制作者通過堆砌短道速滑隊的奪冠片段,喚醒互文空間中的受眾關于冬奧會奪冠的集體記憶[5]。通過對比樣本,可以發現在短視頻的評論區,受眾經常會從冬奧會奪冠這一新聞延伸到曾經運動健兒奧運會奪冠的回憶中,從回顧奪冠過程的能指轉為國家振興的所指。短視頻平臺在敘述冬奧故事時對于”時距“進行了控制和凝練,用寓情于畫、以小見大的手法推進了短視頻新聞的敘事。
2.精心編排,人格化敘事
《人民日報》冬奧會期間的短視頻新聞雖然篇幅簡短,制作手法簡單,但是每個視頻之間的故事和內容都是連貫且真實自然的,其視頻敘事類型多為人格化敘事,《人民日報》善于將短視頻進行策劃編排,發揮話語主體的作用。人格化敘事指媒介代言人綜合使用人格化的語言和視覺符號,在傳播過程中凸顯人的情感[6]。從敘事角度來看,人格化敘事的敘事主體是主持人、播音員等,主持人格化特征體現為話語敘事語言符號的人格化敘事。比如,2022年2月7日,蘇翊鳴奪得銀牌,主播說道“相信這一枚銀牌將是他最好的成人禮禮物……”,主播將蘇翊鳴的個人經歷融入敘事中,通過個性化的敘事方式,拉近了受眾與運動員的距離,從而激發受眾的共情能力。
3.視聽結合,形象化表達
基于短視頻新聞的特征和用戶碎片化閱讀習慣,《人民日報》抖音號中的短視頻畫面通常具有強沖擊力,新聞標題突出鮮明,在第一秒就能抓住觀眾的眼球。視頻字幕的作用在于突出細節,對視頻所傳達的內容進行補充。用戶在觀看短視頻時僅需要短短幾秒鐘,就能抓住視頻重點。此外,音頻也是信息的直觀表達,音頻可以起到渲染氣氛,帶動受眾情緒,推進故事發展的作用。
通過對樣本內容進行分析發現,在42條短視頻樣本中,共有18條視頻明顯保留了同期聲,占樣本總數的43%;共有37條短視頻樣本運用了背景音樂,占比88%,由此可見人民日報抖音短視頻新聞繼承了電視新聞的同期聲傳統,同時運用背景音樂渲染情感。冬奧會開幕式現場,視頻的同期聲還保留了現場觀眾的歡呼聲和會場的音樂聲,讓用戶可以沉浸式體驗冬奧會的氛圍,增加觀眾的民族自豪感。而背景音樂的運用則是對于傳統新聞的顛覆,背景音樂作為關鍵的敘事符號,成為短視頻新聞的重要構成要素。人民日報抖音號所選取的背景音樂多為時下抖音的流行音樂且具有節奏感和情感性,例如《少年》《驕傲的少年》等,符合用戶對于短視頻新聞的期待,耳熟能詳的音樂有利于激發觀眾熱情,引起共鳴,塑造新型媒體形象。
在新聞敘事過程中,將有價值的新聞信息傳達給受眾,讓受眾接收信息并對這條新聞產生情感共鳴,是新聞敘事的本質。傳遞要經過信息的流動,而流動的這一過程,便是新聞敘事接受的過程。在短視頻新聞中,越來越多的受眾即接受者往往通過即時瀏覽,運用“淺”閱讀的方式達到沉浸式“深”體驗的效果。
1.短視頻新聞被多元接受者認同
不同于傳統的新聞節目,短視頻新聞的發布投送時間一般沒有規律,短視頻新聞的受眾即互聯網使用者。網絡中的短視頻在不斷地傳播、分享中獲得瀏覽量和點贊量,這就要求短視頻新聞被更多接受者所瀏覽,即不同的接受者對短視頻的內容產生認同并受到啟發。以短視頻《谷愛凌奪冠……》為例,谷愛凌是在美國長大的中國人,視頻中,谷愛凌用中文慶祝自己奪得冠軍。針對這一新聞事實,評論區來自世界各地的新聞接受者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這一新聞事件被上萬位接受者瀏覽并傳播,經過不斷發酵,該短視頻在用戶群體中達到了深層次體驗的效果。
2.敘事接受方式多樣
傳統的媒體互動方式包括電話連線、現場采訪等方式,以豐富受眾對于新聞敘事接受的形式。隨著技術的變革,用戶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人民日報短視頻借助抖音這個虛擬平臺,通過互動性新聞模式的傳遞,豐富了敘事接受的方式。
短視頻新聞的敘事接受方式,將細節加入了互聯網化的表現方式,在新聞畫面中運用網絡語言、非常規字幕等多種敘事接受方式吸引接受者的注意力,讓接受者樂于觀看此類短視頻新聞。用互聯網化呈現細節賦予了字幕更多意義,如短視頻《三次參加冬奧,老將范可新賽后親吻冰面》,該視頻字幕打破傳統新聞標準位置、標準格式,選用紅色醒目的字體呈現出來,將老將奪冠的艱辛與不易盡數展現在畫面上。短視頻《關注人民日報抖音號,送冰墩墩給粉絲》運用了時下最流行的配樂和網絡語言“又好看又好rua”,快速拉近與接受者之間的距離,豐富了敘事接受的方式。
抖音作為互聯網行業的新型平臺,帶動了我國互聯網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的工作機遇,同時也吸引了大批媒體入駐開拓新聞傳播渠道。人民日報敢于順應時代的發展,率先入駐抖音平臺,以高質量的內容、高水平的團隊和高水準的要求收獲了大量的關注和點贊。在信息冗雜的時代,短視頻新聞的應以受眾為中心,圍繞受眾思維展開新聞短視頻的敘事,從而增進用戶黏性,提高關注度。
第一,引進先進技術和專業人才,豐富敘事主體。生產優質短視頻新聞,需要對于敘事主體素養進行進一步提高。建立專業的短視頻新聞生產運營團隊,引進新鮮血液,新老人才融合交流,擦出新的火花。同時引進先進技術,不斷提高短視頻新聞的內容生產質量。加強與平臺的合作,運用大數據算法精準掌握受眾需求,為受眾提供個性化服務。傳統的敘事主體把控短視頻內容總體質量和水平,新的敘事主體創新生產方式,增加新聞短視頻的年輕屬性。
第二,擴大選題形式,豐富敘事內容。短視頻是當下受眾娛樂消遣的一種渠道,新聞的敘事不應聚焦于傳統的嚴肅選題和說教式報道,應將選題軟性化,貼近大眾生活,報道發生在受眾身邊的新聞,不斷豐富新聞的選題。其次,應將敘事選題后臺化,把鏡頭聚焦幕后工作,將后臺的內容前臺化呈現,反轉視角更容易吸引受眾的目光,引起受眾的注意。
第三,適應抖音平臺特性,豐富敘事話語。根據抖音平臺的特性和移動設備的特點,可以發現豎屏視頻會更好地適應用戶的偏好,符合受眾的生活習慣,也更容易吸引受眾觀看。新聞短視頻豎屏化需要從內容和技術兩方面入手進行改變,內容上需要豎屏拍攝或橫屏拍攝豎屏剪輯,縮小畫幅的寬度。技術上需要適應移動設備的要求,滿足可以在市面上絕大多數的移動設備上觀看。從語言上看,傳統的新聞敘事語言缺乏趣味性,難以吸引年輕受眾。因此,可以根據受眾的年齡和層次,合理運用娛樂化敘事語言,消弭距離感、降低嚴肅感,拉近與受眾的距離,同時也可以擴大受眾范圍,減少教化意味的傳播模式。
隨著互聯網行業的蓬勃發展,縱觀短視頻新聞的發展仍在探索階段,但總體而言,短視頻新聞需要厚積薄發,不斷優化新聞內容,在基于新聞真實性的同時,賦予新聞貼近性和親民性,提高新聞的視覺觀感,滿足受眾的精神需要。作為主流媒體,《人民日報》短視頻應進一步優化敘事模式,發揮在抖音平臺的引領作用,維護輿論生態,得到大眾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