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環宇,楊建國,鄧林霞,雷 丹,3,王 霜,張小軍,梁 劍
(1.西華大學現代農業裝備研究院,成都 610039;2.四川省農業農村廳農業機械化處,成都 610041;3.四川省農業機械鑒定站,成都 610031;4.四川省農業機械化發展中心,成都 610041)
根據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關于開展“丘陵山區適用農機裝備研產推用一體化推進”工作部署安排,加快四川省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切實補齊四川省丘陵山區農機裝備短板。四川省農業農村廳制定印發了調研方案,組織四川農業大學、西華大學、農機院、鑒定站、推廣中心等農機科研推廣等單位專家20余人,分3個調研組,赴德陽、綿陽、達州、南充等11個市、20個縣開展丘陵山區適用農機裝備研產推用“一體化”專題調研。為全省丘陵山區農機裝備研制應用提出了初步的路徑措施和政策建議,以期為加快推進四川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和農機裝備產業發展提供支持,為加快建設四川農業大省、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提供決策支撐。
丘陵山區是四川省糧食和特色農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也是貧困人口的集中地,分布在21個市(州)的157個縣市區,耕地面積占全省78%,人口占全省70%。近年來,四川省高度重視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擺上,多次組織開展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對策調研,提出“以五良融合為突破口,推動區域協調推進”發展理念,出臺發展政策、落實發展措施。截至 2022年,丘陵山區農機總動力突破 3400萬kW,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為64.69%(其中機耕率95.22%、機播率36.41%、機收率57.25%),比平原地區低10%。
1.2.1 重點產品類型及產銷情況 四川省農機裝備產業年產值達100多億元,其中農機制造企業年產值200萬以上的72家,年產值1億元以上的5家。產品種類涉及農用動力機械拖拉機、內燃機、聯合收割機、耕整機、植保機械、畜牧機械和農產品加工機械等。
1.2.2 產業集群分布情況 一是成德農機工業產業集群。二是綿陽水泵產業集群。三是樂山農產品加工機械產業群,主要集中在井研縣。四是樂雅茶葉加工裝備產業集群。
1.2.3 農機裝備出口情況 四川省農機裝備制造企業主動加速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助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業發展,積極“走出去”。近年來,生產的碾米機、收割機等產品出口到了印尼、斯里蘭卡、剛果、坦桑尼亞和秘魯等國家,年出口創匯保持在1000萬美元以上。
1.3.1 創新體系基本形成 四川省農機領域高校、科研院所總計12家,已逐步建立起以四川川龍拖拉機制造有限公司等農機生產企業為主體,四川省農業機械研究設計院、成都市農林科學院等5家科研院所為基礎,西華大學、四川農業大學為支撐,產學研推一體的農機科研創新體系。四川川龍拖拉機制造有限公司、四川潔能干燥設備有限公司、四川省登堯機械設備有限公司等企業在拖拉機、烘干裝備、茶葉加工裝備、養蠶裝備和養豬裝備方面有較強的自主研發能力。
1.3.2 科研平臺基本建成 建立全國性科研平臺2個(四川省農業機械研究設計院建有農業農村部丘陵山地農業裝備技術重點實驗室、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加工機械設備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省級科研平臺8個(四川省烘干冷鏈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川省泵類及通用設備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太陽能農業節水灌溉四川省工程實驗室、四川省技術標準創制中心等)、四川省現代農業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西華大學)、精制川茶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四川農業大學)、農業農村部雜糧加工重點實驗室(成都大學)。
1.3.3 科研投入持續穩定 2016~2021年,經信廳從“四川省級工業發展資金”安排農機項目10項,投入資金1439萬元。2019年以來,省級財政支持農機裝備研發創新項目資金近4000萬元,地方財政和企業自籌研發資金超過5000萬元。2019~2022年,農業農村廳投入資金1300萬元,重點支持川農大、西華大學、省農機研究設計院、省農機鑒定站等單位開展中藥材機械、蠶桑機械、農用無人飛機檢測設備和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等技術裝備的研發。2022年,科技廳第一批涉農機項目立項數量15個,立項經費1000萬元。“十三五”以來,我省累計投入農機裝備研發資金超過1億元。
1.3.4 科研成果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年來,四川省重點開展了馬鈴薯高效精量智能播種機、輕簡型油菜多功能收獲機、大宗茶小型自走式采茶機、根莖類中藥材收獲機、太陽能智慧灌溉成套設備、小型果蔬智能高效預冷保鮮設備、大蠶飼育成套設備、煙草田間管理機等研發。在農機裝備研發及農業機械化推廣應用領域獲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4項,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1項。省農機研究設計院與企業合作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年轉化收益100~300萬元,累計轉化金額1070萬元。四川川龍拖拉機制造有限公司牽頭、西華大學、省農機研究設計院等單位參加完成了“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丘陵山地拖拉機關鍵技術研究與整機開發”,創制25馬力、35馬力丘陵山地智能拖拉機樣機3種。
1.4.1 農機作業主體成為農業社會服務主力軍 截止2022年,全省農機戶232.53萬個,農機服務組織16487個,農機合作社1626個。社會化服務規模持續上升,從平均3人/個上升至4人/個,其中,擁有農機原值50萬元(含50萬元)以上個的由385個增長至1199個,增幅達211.43%,規模從15人/個上升至17人/個。依托農機服務主體分兩批探索建設的100個“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為農戶提供“一站式”田間服務,不僅為解決“誰來種地”難題發揮重要作用而且有效促進了小農戶節本增效。訂單作業、生產托管、承包服務和跨區作業等社會化服務模式快速發展,服務領域從機械化耕種收逐步拓展到工廠化育秧、烘干等領域。目前,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已成為全省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有力地推動了農業規模化發展。
1.4.2 農機推廣服務領域不斷拓展 以“春耕”“雙搶”“三夏”等重要農時季節為重點,年調度機具240萬臺套以上,每年引進大中型聯合收割機參與跨區作業1萬臺套以上。大力開展農機化示范縣創建行動,創建全國主要農作物率先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示范縣16個。農機服務機制不斷創新,服務內容不斷豐富,服務規模不斷拓展,由零星分散的個體服務向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實體性服務組織轉變,由單純為糧食生產服務向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服務轉變,由單一經營向多形式、多層次、多主體、多中心經營轉變。
1.4.3 農機化基礎設施進一步強化 大力開展農機化生產道路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區、現代農業園區的農機作業通達率不斷提高。農機存放、維修庫棚等設施建設不斷推進,農機信息化管理平臺、智能農機監測終端起步發展。全省保有提灌站4.1萬座、124萬kW,常年保栽水稻面積1×106hm2以上。
1.4.4 農機化推廣體系健全 全省現有農機技術推廣機構144個,實有崗位工作人員748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國家級農機崗位專家1人,省級農機崗位專家11人。近5年來,實施科研項目1個,獲省級科技進步獎5項,制定農機化地方標準37項。
2.1.1 農機企業少,龍頭企業缺乏 農機工業基礎較為薄弱,農機生產企業僅有500余家,60%以上的企業為小規模企業,企業自動化、數字化制造水平有限。農機產值100多億,年銷售收入上億元的農機企業不足10家。農機購置補貼產品目錄上995戶企業、7858個型號產品中,四川農機企業有56戶、185個產品,僅占總數的5.6%和2.4%,大部分產品靠省外國外引進推廣。
2.1.2 農機制造產業鏈不完整,上下游配套水平不夠 農機裝備產業缺少集聚集約集群化發展,“專精特新”農機裝備企業嚴重缺乏,農機裝備園區或產業集中區嚴重不足。丘陵山區特色農機具如川茶收獲加工裝備、川酒智能化生產裝備、中藥材采收及加工裝備、果園管理及水果采摘裝備、蔬菜收獲裝備等制造產業鏈不完整。農機零配件供應、整機銷售等上下游配套水平不夠,農機制造成本增加。
2.1.3 農機制造同質化現象嚴重,先進適用農機裝備少 全省農機產品制造多以小型農副產品加工機械、小型耕地機械、小型收獲機械等為主,主要糧食作物機械化中動力機械、種植機械、田間管理機械、收獲后處理機械等重要環節產品制造能力較為薄弱。大馬力、高性能、綠色、復式新型農機裝備和新能源農機產品制造能力嚴重不足,無人駕駛機械、農業機器人以及智慧農業相關裝備制造尚為空白。機械化發展并不均衡,中低端產品產能過剩,高端產品產能不足。
2.2.1 農機裝備研發機構不健全 全省農機裝備研發機構少,科研人員少。省級農機研發機構只有1家,缺少基層農機裝備研發機構,也就缺少了推動農業裝備研發向縱深發展的基礎。
2.2.2 農機裝備研發經費投入不足 財政投入農業裝備創新研發的項目少、小、散、不持續,省級工業發展資金缺乏創新研發專項,財政科技資金的引導作用不明顯。農機制造行業長期處于微利狀態,農機企業研發投入動力不足,農業裝備研發種類不全,研發產品難以滿足全省作物品種多樣性、農藝生產復雜性的需求。
2.2.3 農機低水平重復研發,機具適應性差 農機裝備研發機構不重視基礎性創新,以模仿為主,技術研發“搭便車”,低水平重復研發。即使是同一種農機具,對不同品種、不同區域、不同栽培模式、不同管理方式的作物適應性也是不一樣的,要提高農機產品的適應性,農機研發就需要攻克大量復雜的難題,這對農機裝備研發人員農機農藝知識儲備和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1 地形地貌復雜,農機作業條件較差 丘陵山區地形復雜多變,山高坡陡、道路崎嶇、耕作條件差。許多地塊細碎凌亂、坡多臺多埂多、形狀不規則,土質結構復雜,大中型農業機械多數難以通行及作業,機具進地難、作業難。
2.3.2 農藝未配套,農機作業難度大 復雜的生態條件、悠久的栽培歷史,衍生出多種糧食栽培模式,即便是同一種栽培模式,也缺乏統一的農藝規范。不同的地形條件,也導致作物帶幅不同、株距不同、行距不同、栽培密度不同。加上丘陵山區土地分散,人均種植規模小,戶與戶之間栽培技術不同,作物的農藝性狀也不同,統一機械化操作難度大。
2.3.3 投資效益較低,農機供需雙向乏力 供給方面,丘陵山區所需的農機品種多,市場規模批量少,農機企業研發制造投入積極性不夠。需求方面,丘陵山區戶均耕地規模小,農機在小田塊內作業效率低、損耗大,田間轉移時間長,作業成本高,收益比較低,投資回報時間較長,農民和服務組織投資農機的積極性不高,影響農機推廣應用。
2.3.4 機械化、智能化、信息化融合不足 全省僅成都市、德陽市、綿陽市對北斗導航進行了小范圍試驗。農業物聯網、農業大數據、互聯網+農機、信息感知、決策智控、智能調度導航、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在現代農機裝備上的移植和應用剛開始起步。
2.3.5 推廣先進農機的基礎設施薄弱 農機化生產道路建設滯后,機庫棚建設用地落實難,維修服務保障能力弱,丘陵山區農機生產道路通達率僅30%左右。農機“行路難”“住房難”“看病難”問題依然突出。
2.3.6 社會化服務水平不高 全省農機原值10萬元以上農機大戶平均1個村僅0.5個,農機合作社平均1個鄉鎮不足0.3個,與農業農村部“十三五”規劃“每個鄉鎮一個”的要求,差距較大。相對于全省較大的農業人口而言,帶動能力不強,難以適應快速發展的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生產體系, 農機化服務供給不足。
以需求為導向,開展分區域、分產業、分作物、分環節農業機械化發展目標任務研究,摸清重點產業、重點作物的農機化發展短板,形成需求清單。以目標為導向,搭建農機研發、制造、推廣、應用“一體化”工作機制,成立農機研發制造推廣應用一體化聯合攻關團隊,構建邊研發邊熟化的機制。建立良機、良田、良法、良制、良種“五良融合”機制,定期會商農機化發展中的卡點、堵點,研究解決農機農藝不融合等問題。
制定《四川省農機研發制造推廣應用一體化試點方案》,2023年安排1.6億元資金,聚焦糧食生產“機器換人”的迫切需求,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促協調、提水平,創新農機裝備邊研發邊熟化邊推廣的工作機制,推動各方加快大中型高端智能農機、丘陵山區先進適用小型小眾機具等急需產品創制與北斗智能監測終端及輔助駕駛系統集成應用。研(改)制或篩選一批丘陵山區適用的小型小眾農機裝備,推廣應用一批大中型智能化復式農機裝備,有效提升全省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
整合四川省農業機械研究設計院、四川農業大學、西華大學等科研院校在農機理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上的優勢,依托農業農村部丘陵山地農業裝備技術重點實驗室,構建四川省農機產業研究院。進一步出臺相關政策,瞄準我國農機裝備科技創新的重大需求,以“補短板、攻核心、強智能”為目標,支持農機科研院所和農機裝備制造企業開展科技創新攻關,使其成為全省農機裝備技術創新的主體。同時,支持企業與科研院所以重大項目為紐帶,強化研究成果“落地”,促進產學研融合創新。同時,省、市級科研項目立項應適當向農機裝備科技創新項目傾斜,以解決當地農機裝備轉型升級和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
以成都市新都區四川現代農機產業園區為支撐,鼓勵德陽、樂山、達州等有較好農機制造產業基礎的市建設農機產業園,招引具有實力的農機制造企業入駐園區。積極對接四川本土軍工企業,引進軍工高精尖技術應用于農機制造。對入駐的農機制造企業、農機科研、鑒定、推廣單位予稅收方面的優惠,對農機科研、鑒定、推廣等事業單位給予土地出讓方面的優惠。出臺扶持政策培育年產值1億元以上的大型企業走集團化、集約化發展道路,鼓勵小型企業“抱團”經營。
一是加強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各級農業主管部門根據本地的資源察賦,農業條件,種植業、養殖業和產品加工業現狀和發展趨勢,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現狀和發展趨勢,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現狀和發展需求,制定本地區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和相關政策,按照主體多元、形式多樣、服務專業、競爭充分的原則,引導各地發展與適度規模相適應的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和農機合作聯社等。二是創新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管理和服務模式。建立由政府主導的農機管理和服務平臺,加強對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監督和管理,引導其建立和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加強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與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的聯系與合作;加強農機社會化服務信息平臺建設,為小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耕、種、管、收等各環節“菜單式”托管服務。
一是強化財政資金支持。設立省財政農機化發展專項,支持實施十大“川字號”產業智能農機裝備提升示范、農業裝備數字化提升、農機化服務能力提升、農機基礎設施建設、全程全面機械化示范、農機科技創新攻關等。支持市縣按規定統籌整合涉農資金,增加對農機化發展的投入。把農機化發展納入高標準農田、現代農業園區資金分配因素。二是強化金融稅收支持。引導金融機構開展農機裝備抵押貸款、融資租賃和信貸擔保服務。鼓勵開展農機政策性保險。農機耕作服務按規定適用增值稅免征政策。各地建立的鄉村振興農業產業發展貸款風險補償金,要優先支持農機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三是強化用地支持。在年度建設用地指標中,優先安排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用地。將曬場、烘干、機具庫棚、機耕道路等配套設施用地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