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澤
仰望三尺樹,曾是手中枝。一棵果樹是怎樣進行“移花接木”的呢?這就用到了課程內容——果樹的嫁接技術。筆者以劈接為例,從教學分析、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反思四個方面來介紹。
一、教學分析
眾所周知,北方冬季氣候嚴寒,土壤凍層最低溫度可達-33℃左右,在這樣嚴峻的環境條件之下,能夠自然生長并平穩越冬的果樹多半坐果率低,果實品質差。而優良的果樹品種通常又不耐寒。因此,嫁接技術在北方的應用非常普遍。除此之外,嫁接還有著提高產量、改善樹型、提升品質等諸多優點。
我們的學員來自農村,他們大多數家里都有果樹,雖然部分學員對嫁接有所耳聞,然而僅僅是“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他們求知欲強,學習目的明確,由于文化水平限制,他們的理論學習能力薄弱,但是動手操作能力卻很強。因此本節課采用理論講解與實操演練相結合的方式來傳遞這門技術,同時配合信息化教學,更加便于學員的理解和掌握。應該說,掌握嫁接技術,對立足本地林果生產,振興當地經濟,具有實踐的指導意義。
教材是教學活動的依據,只有熟悉理解教材才能夠高效施教。《果樹生產與管理技術》是一本農業農村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規劃教材,本節課選自第一章《果樹栽培總論》的第五節——嫁接苗的生產與管理。這是一門生產實踐課,側重培養學員的動手操作能力,課時安排為45分鐘。
基于對教材和學員的分析以及本課程的特點,制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知識目標即讓學員能理解果樹嫁接成活的原理,并掌握果樹劈接法的操作步驟。能力目標即通過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培養學員嫁接的動手操作能力,在自發學習的基礎上,建立主動學習的內驅力。素質目標即培養學員“學以致用”的學習理念,以及“學農愛農,科技興農”的敬業意識。
結合教學目標和學員情況,分別確立了本節課的重點是掌握劈接的操作方法,難點是理解嫁接成活的原理。只有破解了難點,才能為學員完整地掌握重點內容而鋪平道路。
二、教學設計
根據以上教學分析,采用講授法、探究法和演示法對課程進行講解。而學員則通過觀察法與討論法相結合的過程來理解基礎知識,再通過練習法來正確掌握劈接技術的每一個細節。
三、教學實施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所以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為此,課前要制作課件和教案,并同時完善果樹劈接的操作手冊和微視頻制作。采集砧木和接穗,準備劈接的操作工具,方便學員隨堂演練。開班之前,建立學員微信群,并將“云上智農”App上采集的果樹劈接課程發送到學員群中作為預熱。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特別注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最大限度地調動學員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從以下5個步驟來講述,分別是3分鐘話題導入、17分鐘理論講解、10分鐘學員練習、10分鐘操作演示和5分鐘課后討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話題導入環節,教師創設情景,然后提出問題:當人們津津有味地享受和品嘗那些優質高端的蘋果時,你可曾想過,它們是由山定子或是海棠樹生長而來的?借由學員的發言,教師在解答原理的過程中,導入“嫁接”這個話題。在理論講解的環節,教師會采取交流和思考相融合的方式,帶領學員掌握如下知識點:砧木和接穗的選擇、嫁接成活原理、劈接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這里的難點部分是讓學員理解嫁接成活的原理,教師結合圖片演示來講解,讓學員直觀形象地看到木質部和韌皮部的具體部位,知道對準形成層是哪一層,避免學員在后期操作過程中出現誤區。隨后通過短視頻的形式,讓學員初步了解劈接的方法、步驟和注意事項,為下一步實踐練習做鋪墊。
在理論講解之后,安排學員進行隨堂演練。這個環節以小組比賽的形式來進行,每個組的學員根據自己的學習和理解進行操作,10分鐘后,每組拿出最為標準的作品參與打分,并邀請各組代表上臺現場展示。通過這個過程,提升學員的小組協作能力和理論結合實際的能力。學員通過摸索和練習之后,再以規范化演示和指導,提升學員的關注度和掌握度。這一環節將結合三大問題:砧木怎樣劈?接穗怎樣削?對齊與綁縛怎樣操作?來進行逐一演示。操作演示的同時,以圖片投放的形式,將每一步對應的細節和文字說明展示出來,便于學員的理解和記憶。每一個步驟教師都會強調出對應的注意事項,通過這些細節的強調,讓本課程的重點內容“劈接的操作手法”更加深入人心。
課后5分鐘,教師拋出問題:劈接的注意事項都有哪些?在學員回答的過程中,復盤整節課的知識點,并配以獎品發放的形式鼓勵認真聽課的人,以此來結束這門課程。完成教學目標后,給學員布置作業,讓每個學員做3組嫁接成品并拍成圖片發送到班級學習群。發放課程滿意度調查問卷,通過這個過程,便于教師及時掌握學員的學習情況和對課程的滿意度,為進一步完善課程做準備。
四、教學思考
在嫁接的過程當中,新手容易出現基礎知識記憶不扎實的問題,為解決這個問題,課前將制作好的劈接操作手冊和微視頻發送到班級學習群中,如有必要,酌情進行田間跟蹤指導。
這堂課的亮點即采用信息化教學和實操演練相結合的方式來開展教學。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它充分調動了學員的眼、耳、手、腦等各種感官,全面激發了學員的理解力和創造力,從而增加了學員對這門課知識的吸收效率。課程的效果也有所提升,課程的容量也增加了。
農業技術的推廣,是國家農業支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加快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生產力發展的有效措施。每一項技術的傳播,都在為鄉村振興做助力。服務三農,我們一直在路上!
(作者單位:長春市農民職業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