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淑惠
摘 要 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在“立德樹人”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要營造多樣化的閱讀教學情境,開展豐富的閱讀交流活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涵養學生的人文情操,提升學生的人文內涵,從而落實學科育人的課程目標。
關鍵詞 人文素養? 情境活動? 閱讀教學? 策略
“立德樹人”是當下基礎教育的根本任務,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樹立新的教學觀和教學理念,把“立德樹人”融入課堂教學的實踐活動中。閱讀教學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教師要通過閱讀教學來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以幫助學生將真善美的人文價值內化于心,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外化于行,培育人文情懷,厚植人文底蘊。眾所周知,語文學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隨著學生思想的發育和思維的發展,教師要特別注重通過閱讀教學來培養初中學生的人文素養,幫助其運用語言文字,發展閱讀和表達能力,并通過語言學習和閱讀活動來發展人文精神,成為一個全面和諧發展的人。
一、閱讀教學中培養人文素養的意義
當下,初中語文教師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沒有形成體系,缺乏一定的針對性和指導性。為此,教師要深入認識人文素養培養的重要性,切實了解人文素養的內涵,系統設計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策略,創設豐富的閱讀教學情境,從而真正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1.人文素養的內涵
人文素養指的是個人通過學習、實踐等將人文精神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訴求,并外化于自己的行為態度。從語文學科角度看,初中生的人文素養又包括三個層面的關系,即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自我。可見,人文素養的內涵特征決定了培養初中生的人文理念已刻不容緩。
2.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意義
朱永新教授說過:“一個民族的閱讀水平,決定這個民族的精神境界;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發育史。”可見,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閱讀教學是最佳載體。教師要有意識地將教材解讀、閱讀活動和學生的學習活動結合起來,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閱讀中結合自身實際生活體驗,培養對校園生活的熱愛、對人生和社會的持續思考以及對夢想的追求,最終逐漸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初中生通過閱讀活動培養人文素養,能夠發展終身必備和時代需要的關鍵素養和人文理念,形成終生受用的綜合素養和問題解決能力。
二、閱讀教學中培養人文素養的策略
1.深度解讀閱讀文本,提煉人文素養內容
教材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媒介。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教材的精神內涵和時代要義,要站在育人的高處來解讀教材文本,從而提煉出富含時代特色的人文素養內容。在解讀教材文本時,語文教師要透過文字看文本,透過文本看人文,提高自身深度解讀文本的能力,從而提煉出符合初中生身心發展和精神成長的人文內容,以此促進學生的思維品質發展。
例如,在教學《春》時,教師可以結合單元教學目標,從整篇課文的角度來設計閱讀教學活動,并從中提煉出人文內容。該課文描寫的是自然景物,體現了人文素養中“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的人文內涵。為此,教師可以“和諧”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在欣賞春之美景的同時,深度思考自然之美和人生命之美的樣態,并探究人與自然和諧之美的構建形式。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討論、思辨和展示等活動,啟發學生對美的深度思考,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2.用心設計教學情境,彰顯人文素養元素
教學情境是學生學習、思考和感悟的良好載體。在初中語文閱讀課中,教師要成為教學情境的創造者,讓學生借助教學情境這一隱形舞臺,思自己所思,想自己所想。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后,要啟發學生積極思考、獲得感悟、勇于表達,從而實現自己人文素養的延展和升華。為此,教師要注重對話、突出引導、激活體驗,并以教學情境為依托,讓學生在情境中有感而發,從而促進其人格的發育和人文素養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故鄉》時,教師應以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為目標,創設多元化、多維度教學情境,讓學生穿越時空,和文本中的人對話,和文本中的事物近距離接觸,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文氣質。具體的教學情境創設過程如下:首先,教師運用多媒體工具,帶領學生進入“故鄉”的所在地——浙江紹興。學生穿越時空,快速了解文本內容。接著,教師以問題情境為綱,引導學生以時間和人物的變化為線索,分析文本的深層含義。學生根據作者“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這一情節鏈,感受作者的所見、所聞和所憶。作者對“閏土”和“楊二嫂”的重點描述,從側面反映了辛亥革命后農村和農民的悲慘境遇,也反映了勞動人民受到封建思想的深刻影響,導致了人性的扭曲和人際關系的冷漠。之后,教師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回歸當下的生活,分享自己幸福生活的點滴,從而體會到生活在當今時代的自豪感。學生通過教學情境萌生了珍惜當下、珍惜美好生活、建設美麗祖國的時代使命感。所有這些,都彰顯了課堂教學的人文元素,也為閱讀教學的深層發展提供了動能。
3.聯系學生生活實踐,拓展人文素養內涵
學生的生命成長、生活體驗和生存方式是培養和發展人文素養的土壤。初中語文教師要豐富學生閱讀學習活動,激活學生閱讀認知,將閱讀活動和學生的生活實踐融合起來,滲透并不斷豐富學生人文素養,促進學生精神的充分發育,以此將“立德樹人”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中,讓人文的種子在學生的精神原野中生根發芽。
以教學《回憶我的母親》為例,本文是一篇催人淚下的回憶類文章。作者寫作的心情較為沉重和悲痛,其內設的人文思想為:作者的母親雖然只是一位平凡的勞動者,但正因平凡才見其偉大,母親對作者的影響很深,尤其是作者將其上升到中國普通勞動人民的高度來寫,更加凸顯了作者的用心和文章的人文價值。教師在閱讀教學活動中,可以適當啟發學生,讓學生聯系自己的母親和自己的生活:無論自己的母親從事何種職業,都是普通的勞動者。那么,在現在這個時代,我們的母親又是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影響我們的?母親的期望和辛勞又體現在哪里?通過這些問題,學生會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感慨萬千。在微寫作分享環節,很多學生都引用了“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其實是父母正在為我們負重前行”,教室里也多次響起掌聲。可見,教師要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觀照自己的內心世界,感悟自己的人生之路,從而提升人文素養。
總之,在學科素養視野下,初中語文教師要肩負起學科育人的光榮使命和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任。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不斷優化活動設計,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和學習氛圍,以此讓學生通過閱讀來培養自己的人文素養,將對真善美的訴求深植于內心,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厚植于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