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霞
摘 要 文章運用經驗總結法和案例分析法,提出將任務教學法應用于中職語文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教師需要通過恰當的方式落實任務設置、任務指導和結果評價三個教學步驟,從而有效發揮任務教學法對學生發展的積極影響。
關鍵詞 任務教學法? 中職語文? 教學策略
隨著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業教育開啟轉變之路,改革成為職業教育領域的關鍵詞。此后出臺的《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提出要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評價方式。可見,中職學校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的職業技能發展,還要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而應用傳統的講授法很難取得理想的教學成果,對此,教師應認真、積極地探索符合學生發展需求的教學方法。實踐證明,將任務教學法應用于教學實踐有助于推動中職語文教學改革的進程。
一、基礎步驟——設置任務
只有“夯基壘臺”,才能實現“積厚成勢”的目標。所謂“夯基壘臺”,即做好基礎性工作。[1]在應用任務教學法時,設置任務是基礎步驟,有助于為后續教學環節做好鋪墊。在設置任務時,教師要關注任務的目的性,使學生能夠有側重地進行學習,也要關注任務的生活性,打破學科知識與生活之間的壁壘,促進學生增強學以致用的意識。最后,教師要設計多個任務,形成任務鏈,讓學生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地完成學習活動。以《敬業與樂業》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參考以下任務設置流程。
1. 深度分析課文,突出任務目的性
《敬業與樂業》是近代文學家梁啟超的一篇演講稿,全文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問題,揭示全篇論述中心;第二部分論述敬業與樂業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總結全文。文章主旨鮮明,層次清晰,文短意長。本課教學的主要目的為:①引領學生在閱讀與品鑒這篇課文時,加深對論證方法的理解,使學生能夠通過“舉例子”和“講道理”等方式撰寫演講稿;②輔助學生深入、透徹地理解梁啟超先生所講的“敬業與樂業”精神。
2. 分析熱點話題,突出任務生活性
首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于2022年4月27—29日舉辦,“工匠精神”再一次受到了職業學校學生的關注。研讀“工匠精神”的內涵,可以發現,“工匠精神”與“敬業與樂業”精神有著較強的關聯性。因此,本課任務設置可以本次大會為切入點,突出任務的生活性。
3. 設計任務鏈,降低任務難度
在深度分析課文、解析實際生活的基礎上,為引領學生由淺入深地開展學習活動,教師可以設計以下任務鏈:任務一,收集首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相關知識;任務二,閱讀課文,結合首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相關信息,嘗試探究“敬業與樂業”精神的內涵;任務三,模仿課文,以“工匠精神”為主題,創作一篇演講稿。
任務一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工匠云直播”“技能強國——全國產業工人學習社區”等相關內容時,初步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而任務二則可以讓學生在任務一的影響下,細致研讀課文,分析如何通過踐行“敬業與樂業”精神成為大國工匠。任務三相對較難,但經過前兩個任務的鋪墊,學生可以順利完成任務,探索“敬業與樂業”精神和“工匠精神”之間的相似之處,并主動收集更多與“工匠精神”相關信息,完成寫作任務,既有助于達成教學目標一,又有助于強化學生的“大國工匠”意識。在此期間,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以致用意識都可以得到有效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在任務鏈設計期間,教師不宜設計過多的學習任務,防止學生產生抵觸情緒。[2]
二、重點步驟——任務指導
任務指導是應用任務教學法的重點步驟。為增強指導效果,教師要把握任務指導時機,在學生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指導。以《沁園春·長沙》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如下方式開展指導工作。
1. 關注學生探究過程,主動提供指導
很多學生在探究期間容易出現探究效果不佳、探究深度不足的情況,影響任務教學法的應用效果。對此,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探究過程,主動為其提供指導。例如,針對“以小組為單位收集并品鑒毛澤東的作品”這一任務,部分小組可能會出現收集并抄寫大量詩歌的現象。此時,教師要判斷其是否存在鑒賞深度不足的問題,可以《七律·長征》一詩鑒賞為切入點,請學生嘗試使用自己的語言闡述“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這句詩的含義。在學生無法發表自己的看法時,教師應表達自己對這句詩的理解,闡述“五嶺”“烏蒙”“細浪”等詞的內涵,并分析該詩如何通過夸張和對比等寫法突出紅軍樂觀、堅強、豪邁的英雄氣概。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會受到教師的影響,意識到相比于收集,鑒賞可以更好地了解作者的真實想法、表達技巧和個性特點。這樣,在教師的主動指導下,學生可以及時發現探究過程中的問題,取得更好的任務成果。[3]
2. 開拓師生互動平臺,便于學生求助
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導致教師難以全程檢測學生的探究動態,從而主動提供幫助和指導。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巧妙借助“互聯網+”的特點,開拓師生互動平臺,讓學生通過微信、釘釘等提出自己的困惑。例如,學生在完成“模仿《沁園春·雪》《沁園春·長沙》創作一首詩歌”任務期間,不知如何用一個字或詞表達自己想法,此時學生可以通過微信平臺與教師交流。師生互動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任務完成質量,還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煉字”能力。
三、提升步驟——結果評價
教師應在運用任務教學法期間重視提升步驟的設計,對學生的任務成果進行評價,使其結合成果認真反思任務探究過程,進而端正學習態度,明確今后的提升方向。
1. 學生自主評價,端正學習態度
教師引導學生自主評價,讓學生在評價過程中反思自己完成任務的過程,并在今后的學習以良好的態度和恰當的學習方法完成學習任務。例如,針對“吟詠詩歌,初悟詩情”這一學習任務,教師可以請學生誦讀任務成果,并開展自評活動。在自評期間,學生需要指出自己的不足之處,并制訂提升計劃。
2. 教師開展評價,指明提升方向
教師的評價往往更具專業性,可以為學生指明今后的提升方向。通常來說,教師可以在欣賞學生的任務成果、傾聽學生對自己的評價后開展專業評價活動。教師應更多地收集學生的情況,并提出合理的建議。如針對學生“缺乏在同學面前展示吟誦練習成果的信心”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在肯定其任務成果的基礎上,請學生向語文教師、班主任或好朋友展示自己的任務探究成果,并收集相關意見。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照課外作品鑒賞課內作品,增強任務探究效果。
簡言之,教師要意識到任務教學法的特點,靈活設計任務,以任務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黃曉萍.中職語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建構初探[J],教育觀察,2019,8(20):111-112.
[2]朱行舟.基于新課標的中職語文活力課堂建構策略研究[J],教育觀察,2021,10(14):132-134.
[3]杜閩生.論泛在學習環境對中職語文實踐“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影響[J], 華夏教師,2019(19):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