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健 陳錦琪 張天天
(柳州高級中學,廣西 柳州 545006)
問題式教學是用“問題”整合相關學習內容的一種教學方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是其中兩大要旨。問題式教學以創設問題情境為開端,讓學生在現實中運用地理的思維方式,構建運用與問題相關的知識體系,由淺入深、層次清晰地表達觀點并解決問題。
地理實踐力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是指人們在考察、實驗和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
問題式教學與地理實踐力具有一定的內在一致性。問題式教學使學生產生探索問題的興趣,也是地理實踐力強調的第一個維度。地理實踐力的培養在解決問題的實踐活動中進行,設計和實施地理實踐活動是地理實踐力所強調的第二個維度。在問題式教學中,教師是課堂活動的設計者和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地理實踐力培養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從體驗和反思中主動學習,提出創造性想法,從而具備克服困難的勇氣,這是地理實踐力所強調的第三個維度。地理實踐力的培養需要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各施所長,共同完成地理實踐任務。[1]
校園環境是學生最為熟悉的真實情境。問題情境來自學生平日的觀察和經歷,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調動學生的興趣,迅速找到關鍵信息。當學生發現并提出地理問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地理視角將現實情境轉化為地理問題。在尋找問題解決方案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模擬實驗、社會調研等多種途徑尋找問題的答案,培養學生使用地理工具、設計和實施地理實踐活動的能力。成果展示與總結評價環節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接受不同的想法,促使學生提出創造性的想法。拓展延伸遷移應用環節有利于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知識,檢驗學習成果,并在主動體驗和反思中形成知識體系,具有面對困難的勇氣。
本文結合學校客觀環境以及學生學情,設計了如下情境。文淵湖是學校中的一個人工湖,湖中無水生植物種植,但湖中以及周邊有魚類、水禽(黑天鵝)、孔雀養殖。作為校園中重要的景點以及教師學生休閑的去處,文淵湖水質關系著校園風景的質量和師生的身心健康。
基于這個真實的情境,提出一個現實的問題:如何保護文淵湖的水質?問題設計突出地理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辨思維和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促進深度學習。
結合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以及《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中的相關內容要求“學會水質采樣方法,用簡易方法檢測水質”和“針對某一具體區域,設計水質保護方案”,本活動設計提出以下學習目標。(1)通過查找資料,明確水質標準(綜合思維)。(2)實地操作,掌握水質檢測的簡易方法(地理實踐力)。(3)根據檢測結果,評價水質,分析問題(綜合思維、區域認知)。(4)合作討論,分析污染原因,提出可行的治理方法(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
本次活動分課前自主研討、校園戶外研學、課內探究研討三部分(見圖1)。每部分都由四人小組圍繞核心問題進行合作探究。在課前自主研討部分,學生圍繞預設問題,借助資料,設計初步操作預案,并根據理論知識形成初步結論。在校園戶外研學部分,學生小組在柳州市水質檢測中心工作人員的指導下進行簡易的水質檢測操作,專業人員規范采樣后送機構檢測。在課內探究研討部分,根據機構檢測結果,對比資料信息,在討論中生成問題,再次查找資料,解決新問題。在整個活動過程中,通過問題的引領,學生經歷了一次問題由簡單到復雜、地理實踐力由初級水平到高級水平的進階變化。

圖1 研學活動方案流程圖
實踐能力要求:能夠進行細微的觀察和調查,獲取和處理信息;能夠設計和實施較復雜的地理實踐活動。
活動任務:通過收集資料,掌握水質檢測的基本方法;通過校園走訪調研,初步對文淵湖水質做出判斷,并分析影響因素。
情境設置:文淵湖是柳州高級中學校內的人工湖,面積約200㎡,水深約1.3m。進水形式為人工補水,每天定期進行,但滲漏嚴重。文淵湖不僅能改善校園局地小氣候,同時也為鯉魚、天鵝以及周圍的植物提供了良好的適宜生存的場所,在維護校園生態平衡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
核心問題:如何判斷文淵湖水質的優劣?
(1)站在文淵湖旁直觀地判斷一下文淵湖的水質,并說出你的支撐證據。
(2)收集資料,判斷文淵湖水質狀況。
(3)為了更好地判斷文淵湖水質,需要實際采樣,請小組合作設計一個簡易方案。首先在示意圖白色的湖水區域中標記采樣點(見圖2),并說明理由。再根據選擇的采樣點,選擇合適設備采集水樣,并初步評估各采樣點的水質。

圖2 文淵湖示意圖
實踐能力要求:能夠進行較為系統的觀察和調查,獲取和處理復雜的信息。
活動任務:在教師及水質檢測中心工作人員指導下采集水樣;進行簡易的水質檢測操作后記錄相關數據,得出初步結論;對比反思原有設計。
核心問題:如何檢測文淵湖的水質?
(1)對照工作手冊,原來的操作方案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找出來并按規范修正。
(2)根據簡易檢測得出的數據,你認為文淵湖的水質如何?
(3)結合數據,進一步分析影響文淵湖水質的因素。
實踐能力水平要求:能夠進行較為系統的觀察和調查,獲取和處理復雜的信息;能夠獨立設計和實施地理實踐活動;能夠提出創造性的想法。
活動任務:整理收集數據,以圖表的形式展示;根據詳細準確的水質數據,總結文淵湖水質的優劣并分析成因;提出治理文淵湖水質的合理措施。
核心問題:如何保護文淵湖的水質?
通過與柳州市水質檢測中心合作,在精密檢測下得到專業數據(見表1)。通過資料查閱得知可供對比的標準限值(見表2)。

表1 文淵湖8月15日17時水質數據

藻類(個/L)2.70*108

表2 地表水質量標準基本項目標準限值(單位:mg/L)
(1)結合數據和材料,你認為文淵湖水質的主要問題在哪里?
(2)什么是溶解氧?湖泊中的溶解氧有什么作用?溶解氧過多或過少會有什么影響?
(3)什么原因會導致水中溶解氧過飽和?
(4)結合以上內容,分析文淵湖中溶解氧過飽和的原因。
(5)提出保護文淵湖水質的可行建議。
文淵水質調查項目實踐活動評價量表結合了課標中關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水平劃分的要求,并且注重學生的地理實踐表現性評價以及地理思維結構評價。為了客觀衡量學生在項目實踐活動中的表現,采取學生自評、互評以及教師評價三個方面綜合評判(見表3)。

表3 “文淵湖水質調查”項目實踐評價量表
本次活動以校園中的人工湖水質為情境,以問題貫穿教學始終,運用了學生自主探究、合作討論、教師(專業人員)指導相結合的方式,既培養了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又提高了學生知識遷移、自主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活動的三個階段均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分析思考,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在其中得到提長升。活動圍繞校園水質的主題,由小及大,將人地協調觀深植學生心中。[2]這樣的教學探索有利于落實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探索中也有一些需要反思之處。第一,課堂之外的教學實踐需要突破學習空間和學習載體的限制,對學生實踐能力要求較高,習慣于灌輸式學習的學生主動學習探究的熱情沒有得到充分激發。第二,教師是教學的主導,新的教學探索給教師帶來新挑戰,教師對實踐活動的設計和實施能力還有待提高。第三,學生對實踐活動的學習形式不熟悉,設計的方案不盡如人意,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