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孝 陳宣良 曹 寧 吳豐帆
(1.遂昌中學,浙江 麗水 323300;2.麗水市教育局,浙江 麗水 323000)
在設計“河流對聚落的影響”這節復習課時,筆者引入松陰溪案例,創設真實情境,運用探究活動。該教學設計的主要意圖是,結合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改革的要求,提出“河流對聚落分布、形態、發展的影響”“該聚落發展中遇到的問題”“聚落如何做到可持續發展”三個層次遞進的問題,以真實情境為載體,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用于實際,在真實情境中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有效落實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本教學設計的邏輯為:內容整合—教學目標—真實情境—問題鏈與探究活動—解決問題。本課以“河流對聚落的形成、發展、影響”這一問題為例,在真實情境中探究河流對聚落興起、衰落的影響。時空線和素養線貫穿其中。時空線涵蓋了不同時間、空間尺度下河流對聚落產生的不同影響。素養線則涵蓋了本課能夠幫助學生提升的三方面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學生通過多角度綜合考慮實際地理問題,提升綜合思維能力;在解決“如何做到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中,培養人地協調觀;通過百度地圖模擬真實情境,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河流對聚落的影響”內容分布在湘教版教科書各章節中,具體內容如下表所示(見表1)。

表1 “河流對聚落的影響”的內容整合表
區域認知:以真實情境為載體,引導學生探究不同空間尺度下河流對聚落影響的差異,以此提升學生的區域認知。
人地協調觀:在真實情境下,引導學生分析不同時代,河流功能對聚落的不同影響,提升學生的人地觀念和發展觀念。
綜合思維:基于真實情境,引導學生探究河流與氣候、土壤、地形、水文等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地理實踐力:真實情境下,引導學生運用百度地圖模擬呈現身邊的生活環境,并結合實地調查,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情境材料一】在浙西南(麗水地區)的甌江上游,隱藏著兩百多座格局完整的傳統村落。史料顯示,這里曾是中原文化的避難所,也曾是福建客家人北遷的家園。
【情境材料二】松陰溪是甌江上游主要支流,源于遂昌縣垵口鄉。先自南而北,后折向東南,流經松陽縣,在麗水市大港頭入甌江中游大溪。兩岸阡陌連連,稻浪、茶桑翠翠,數以百計的古村就隱藏在那大大小小的河谷中。松陰溪流域古村落分布圖如下所示(見圖1)。

圖1 松陰溪流域古村落分布示意圖
【情境材料三】古村落的相關圖片和“江南秘境”視頻資料。
問題1:描述圖1中古村落分布特點。
問題2:簡析聚落分布與河流的關系。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顧之前所學知識,為接下來新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利用有關家鄉的內容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讀圖獲取信息,提高分析、表達能力;設置一個認知沖突點——河流交匯處。
【情境材料四】甌江水系示意圖(見圖2),實際聚落分布圖(圖略)。

圖2 甌江水系示意圖及麗水城區、大港頭村圖
探究活動1:在圖中標出可能出現較大聚落的位置,并說明理由。
探究活動2:對比麗水城區(好溪、大溪交匯處)與大港頭村(松陰溪、龍泉溪交匯處),在聚落形態、規模等方面的差別。
探究活動3:歸納河流地貌如何影響聚落分布。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共同認知沖突,引發思考;使學生學會用辯證的觀點去思考、分析復雜的實際問題。
【情境材料五】甌江不同河段的聚落形態圖(見圖3)。

圖3 不同河段的聚落形態圖(源自百度地圖)
探究活動1:歸納不同河流地貌形態對聚落形態的影響。
探究活動2:學生根據圖3整理資料,呈現聚落在河流兩岸的分布情況。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應用百度地圖的過程中認識到河流對聚落形態的影響,提升地理實踐力;在整理資料呈現答案的過程中提升語言表達、文字總結和歸納能力。
【情境材料六】界首村是遂昌、松陽交界處的一個溪畔小村。松陰溪在村莊外圍畫出了一條飽滿的“弧線”,一道高高的堤壩將村莊牢牢固定在水邊。一千多年來,這一帶曾遭遇過多次洪水沖擊,但智慧的界首人修造了多條堰渠,對溪水進行了分流,緊居水岸的界首百姓得以安居樂業。界首村的整體格局就像一艘泊在溪邊的航船,中間寬大、兩頭狹小?!按^”朝西北方,是河流的來向。“船尾”朝東南方,是河流的去向。
【情境材料七】界首村村落分布圖(見圖4)、半坡原始村落功能區示意圖(見圖5)。

圖4 界首村村落分布圖

圖5 半坡原始村落功能區示意圖
問題1:從微觀尺度,分析河流地貌對聚落的影響。
預設答案:階地的形態影響聚落的面積和形態;河流階地取水便利,利于防洪;河流凸岸,泥沙淤積,土壤肥沃,利于農業發展;村落對面是河流凹岸,可建碼頭。
設計意圖:從宏觀、中觀再到微觀符合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有利于培養學生讀圖獲取信息的能力。
問題2:從整體性角度,分析影響聚落的因素。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建構知識結構,培養歸納能力、綜合思維能力,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情境材料八】界首村中間是一條長約500米的古驛道,兩側坐落著民居、祠堂、拱門、牌坊、商鋪等格式建筑。鵝卵石的道路平整,沿街修建的鵝卵石石墻排列整齊,大小、高低十分均勻。
【情境材料九】路面和房屋地基(見圖6);枯水期河道圖片(見圖7)。

圖6 路面和房屋地基圖

圖7 枯水期河床圖
問題1:思考圖中房屋鵝卵石地基的原因,學生思考、整理,并展示答案。
預設答案:“氣候濕潤,降水多”,很少有學生答出,學生普遍缺少空間尺度轉換的能力。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景觀圖獲取信息,提升學生的圖文轉換能力;提升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綜合思維;引導學生思考空間尺度的適用性,提升學生的空間尺度轉換能力、區域認知。
【情境材料十】界首處于水陸交通要道上,一直是松陰溪上游著名的埠頭,大量的貨物在這里中轉,向北通過陸路轉向遂昌和龍游,向南通過這條黃金水道轉向松陽、麗水,水道的盡頭是更加遙遠的溫州。作為一處商貿中心和物流集散地,鹽、糧食、茶葉、布匹、鐵器等物資在這里交易了千年,為界首積累下了濃郁的商賈文化。這是一座由松陰溪船幫托舉出來的商埠,由于財富的巨大積累,整個村莊能夠在各個時期得到大規模的擴建和修繕,從而保證了村莊格局的完整統一。但現在這條水道已經隱入沉寂,埠頭也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界首失去了前行的動力。
問題1:分析界首村興起、繁華原因。探究活動1:討論界首村衰落的原因。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根據時間演進了解地理事物的興衰,培養人地協調觀。
【情境材料十一】從破舊老屋到網紅村落,松陽古村如何實現“涅槃重生”?窮山村里斥巨資建書店,花重金修繕古屋,松陽傳統村落里藏著怎樣的生意經?
【情境材料十二】界首村外是萬壽山、獅子巖、仙巖、朝巖山、寺坪、石鏡等風景名勝。村內則有老街、牌坊、石拱門、宗祠、大禹宮、震東學校、古民居群等,較完整地保留了古村落的歷史格局和傳統風貌,是浙江省第三批歷史文化保護村。2015年,界首村規劃圍繞“修復優雅傳統建筑、弘揚悠久歷史文化、打造優美人居環境、營造悠閑生活方式”的目標。近幾年來,村兩委著重對村內古建筑進行修繕,完成了環村公路、1000余米松陰溪防洪大堤等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道路硬化、路燈亮化、衛生潔化等。
問題1:請你為界首村可持續發展提出一些建議。
預設答案:大力發展農家樂;發展古鎮旅游;發展農村傳統文化產業;注重環境保護;發展農村電商產業;注重品牌建設、宣傳等。
探究活動1:利用周末時間去實地調查界首村,并分小組完成調查報告。
探究活動2:調查遂昌縣境內地名中與航運、水源有關的地方現狀。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提升地理實踐力;引導學生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措施,提升人地協調觀;由課堂內延伸到課堂外,由理論延伸到實踐,引導學生理解地理學科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整節課設置多個環節,通過問題鏈和探究活動串聯而成。從時空角度,分析“河流”這一區位因素在不同社會時代、空間尺度下對聚落的影響。學生學“有用之地理”,其實就是解決身邊現實問題,這體現了地理的實用性、價值性。課堂教學不僅僅是知識傳承,更是學科方法和思維的養成。如何將其落實在日常教學中,需要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