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田敏
(臨沂臨港經濟開發區第一中學,山東 臨沂 276624)
據二十四史的《元史》記載,興起于黑龍江上游額爾古納河東部的蒙古族,在其發展過程中散布到蒙古高原的廣大地區,于13世紀由成吉思汗及其后代領導西征南戰、開疆拓土。由欽察汗國、伊利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和元朝組成的蒙古帝國,也是史上疆域面積最大的帝國。為什么蒙古帝國能有如此大的疆域面積?本文基于高中生物學、地理和歷史三門學科,展開跨學科教學設計,全面、深入地分析這一問題。
將教學目標分為生物學、地理和歷史的分學科目標及跨學科目標,如圖1所示。

圖1 本節課教學目標
根據相關內容在教材中的位置,確定本節課教學時間為高二下學期或高三年級,課型為復習課。
1206年,成吉思汗統治的蒙古國疆域北界為杭愛山與貝加爾湖,南界至阿爾金山脈、陰山山脈,西臨天山,東至大興安嶺;1279年,成吉思汗的后代將疆域面積擴大到3300萬平方公里,東到太平洋、北抵北冰洋、西達黑海沿岸、南至南海。這個民族僅用了73年便控制了世界22%的土地面積,一躍成為歷史上疆域面積最大的帝國,時間之短讓人驚嘆。由此向學生提出問題:成吉思汗及其后代為何能在這么短時間內建立疆域如此大的帝國?接下來圍繞生物學、地理和歷史三門學科,開展問題解決的探索之路。
(1)群落
提到蒙古,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草原。那蒙古草原具有什么樣的生物群落?該群落具有什么樣的特征?生活的生物有什么特點?引領學生回憶草原生物群落的分布及動植物特點,并畫出最常見的食物鏈,即“牧草—馬、牛、羊—人”。
教師補充:蒙古高原地區是蒙古帝國發源地,大部分地區屬于大陸性溫帶草原氣候,蒙古民族世代生活在草原上。甚至還有一種未經考證的說法“有近臣向蒙古統治者提議將中原之地化為牧場”,可見游牧民族對草原的依賴。
(2)氣候與群落演替
展示資料:蒙古軍隊的生活方式是“逐水草而遷徙”,即不栽培牧草,也不儲備干草來防御干旱或雪寒等自然災害,這導致他們的活動高度依賴氣候環境,對氣候變化極為敏感。由此引導學生思考氣候與群落演替之間的關系。
教師補充:1206~1250年間,蒙古高原地區氣候暖濕、降水充足。[1]科學家通過一棵西伯利亞古松的年輪,驗證了這一結論。請思考科學家如何驗證的?由此聯系“環境因素參與調節植物的生命活動”相關知識,引導學生將生物學知識應用在具體問題解決上。
進一步提出問題:若溫度適宜、降水滿足草原植物需求,蒙古草原能演替為森林嗎?引導學生比較草原生物群落和森林生物群落的植物特點,考慮水分能否滿足樹木生長。
教師補充:草原鈣土層堅硬且呈堿性,植物不宜生長,引導學生深層次理解氣候和土壤條件對群落演替的影響。學生從群落物種組成是否發生變化角度思考,需要根據十三世紀不同時期蒙古草原的物種組成數據判斷。
(3)問題解決
提出問題:成吉思汗及其后代為什么能征戰南北從而創立世界歷史上疆域最大的帝國?
學生解答:氣候適宜,牧草旺盛,使得草原上的牛、羊等牲畜增多,人口增加,使軍隊有兵員與補給上的支撐。
(1)自然地理環境要素及自然環境的整體性
展示蒙古草原景觀圖,請學生回答看到的自然地理環境要素,并說出五大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同時用圖示表示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三大過程,并從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方面解釋氣候適宜時牧草增多的原因。學生解釋氣候適宜對水文、生物、土壤和地貌的影響,即氣候變得濕潤,河流流量增大、植被更茂盛、土壤有機質增多,自然環境向著植被覆蓋率高的方向發展,生態環境改善,加深對自然地理要素“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理解。
(2)陸地自然帶
讓學生從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的角度解釋陸地自然帶的成因,填充陸地自然帶分布模式圖,如圖2所示。

圖2 世界氣候類型與世界陸地自然帶對照模式圖
(3)地域分異規律
展示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圖略),請學生說出溫帶草原帶所體現的地域分異規律。
(4)問題解決
提出問題:結合蒙古帝國的疆域范圍,再次觀察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并思考成吉思汗及其后代為何能建立世界歷史上疆域最大的帝國。學生發現蒙古帝國向西擴張區域與歐亞大陸溫帶草原帶一致,從而感悟在冷兵器時代,牧草豐美的歐亞草原帶就像一條“高速公路”,為蒙古軍隊的擴張供了便利條件。
教師補充:蒙古帝國被稱為“建立在馬背上的國家”。
(1)統治措施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并不盡然,鐵木真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和管理家。他統治蒙古后改變了部落戰爭戰利品上交貴族首領、普通士兵不能獲利的制度,極大釋放了潛在的戰斗力,打造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并且取消了原有派系,有效防止了派系間的斗爭。[2]此后蒙古軍隊先后滅掉了西遼、西夏等國家,又遠征到中亞、西亞地區,再統一南宋,蒙古帝國成為了一個多民族國家。
提出問題:蒙古帝國建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來鞏固統治?以元朝為例,說出元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學生回答驛道、驛站、急遞鋪、行省制度、宣政院、元帥府、宣慰司等等。
(2)行省制度——資料分析
從下列材料中分析行省制度為何有利于實現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元朝的一個行省面積相當于今天的兩到三個省甚至更大,以打破自然地理界線的犬牙交錯的邊界劃分行省疆域。其官職設置與前代相近,但實質內容按大蒙古國官職模式建立。行省的權力大而不專,實行分權。省的丞相不常設,經常虛位,具體的政務一般由副職等負責。行省實行群官圓署和種族變參制,從而達到分權和相互牽制的效果。省宣慰司、路府州縣、漢軍萬戶府等官員仍接受朝廷的考核,任免權屬于中央。[3]行省既是中央派出機構,代表中央,也是地方最高行政機構,管理地方,直接領導路府州縣。這樣便使中央權力下移了一級,而地方機構上升一級,中央和地方關系更加緊密。[4]邊疆區域與內地實行同樣的管理方式。
學生從材料中尋找觀點和證據,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主要內容為:行省的地理劃分方式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據的地理因素;行省權力大而不專,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管制設置與前代相似,有利于蒙古族和漢族等民族的接受,加強民族融合;通過邊疆管理和內地一體化,鞏固對邊疆的統治。
(3)問題解決
提出問題:成吉思汗及其后代為何能建立世界歷史上疆域最大的帝國?
學生總結上述內容,從開疆擴土時的管理制度到治理國家時的管理制度,進行綜合敘述。
播放NHK電臺紀錄片《大蒙古帝國》片段,感受歷史進程中群落及其演替的存在、感受歷史地理學的奧秘,體會“天時、地利、人和”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所起的作用,促進學生正確看待歷史、形成科學辯證的唯物史觀。
將涉及三門學科的知識以問題為導向進行整合,如表1所示,使學生形成對問題的獨特看法,甚至提出新問題或新見解,實現跨學科素養的培育。

表1 問題導向的學科知識整合
本文在運用跨學科情境進行地理教學的探索基礎上,[5]以問題解決為導向,實行地理與其他學科的跨學科綜合教學設計,在促進學生生物學、地理和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提升的基礎上,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跨學科能力。
設計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問題的真實性,只有真實的問題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解決問題的動力;第二,情境貫穿,圍繞問題所展示的情境要能貫穿整節課;第三,分學科解決問題,以學科知識解決本學科能解決的問題;第四,知識整合,打破學科壁壘,以問題為統領將學科知識進行整合,促進學科知識融合,提高學生的跨學科素養。
注:本文受華東師范大學禹娜教授在2023年5月29日“跨學科視域下的初高中生物學教學實踐”展示活動中《學科發展視角下的跨學科課堂教學》講座的啟發,其中“總結”部分的“設計過程注意事項”引自該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