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斯敏
摘 要: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國家對出版業的必然要求。要實現出版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四力”的重要論述為新時代高素質出版人才隊伍建設指明了方向。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四力”的內涵,并結合實例探討圖書編輯如何在工作實踐中踐行“四力”要求,全面提升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在新時代中更好地履行職責、擔當使命。
關鍵詞:新時代 編輯 “四力” 出版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1]新時代提出了新要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在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出版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載體之一,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國家對出版業的必然要求。要實現出版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人”,也就是要依靠高素質的編輯人才隊伍。
2018年8月,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宣傳思想工作者要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2]
出版工作是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意識形態領域的重要陣地,要“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四力”的重要論述為新時代高素質出版人才隊伍建設指明了方向。圖書編輯應立足本職工作,深刻領會“四力”內涵,切實踐行“四力”要求,全面提升自身的政治素養、專業水平和業務能力,不斷策劃出好的選題,打造出精品圖書,在新時代中更好地履行出版工作者的職責和使命。
一、踐行“四力”,根本在練好“腳力”
編輯要練好“腳力”,第一要立定腳跟,站穩立場。宣傳思想工作是政治工作,首要就是講政治。在出版實踐中踐行“四力”,首先必須加強政治素養。政治素養是指在從事出版活動時,編輯人員所持有的政治信念、政治立場和政治態度等,具體表現為政治敏銳性、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洞察力等一系列素質能力。新時代的圖書編輯要站穩政治立場,守正創新,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出版導向和價值取向,不盲目跟風,不違反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和公序良俗。正如人民出版社原社長黃書元所說:“作為編輯,政治素養既是態度,也是一種能力。并不是喊空洞的口號、搞蒼白的表態、做無用的虛功就是政治素養高,而是要扎扎實實地把政治意識落實在選題和書稿里。”[3]因此,就選題而言,一篇稿件一旦觸碰了政治紅線,思想導向存在問題,即使作者專業水平再高、文筆再優秀,也不應該采納。就審稿而言,其重要性不亞于發掘好的選題。新時代圖書編輯在面對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各種各樣的言論觀點思潮的沖擊時,要能正確區分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和學術觀點問題。這要求我們首先要認真研讀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提升自己的政治理論水平,在審稿過程中恪守底線,把好文稿的政治關。
第二要邁開雙腳,走向人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新時代圖書編輯在實際工作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思想,要走出辦公室,到人民中去,到生活中去,與作家和記者比腳力,在一線感知群眾冷暖,從基層尋找靈感,用腳印強腳力。這樣才能從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中發覺素材,才能站在人民的角度思考新時代的命題,才能不斷推出貼近人民、振奮人心的好作品。首屆“中國十大優秀出版編輯”獲得者黃一九在編輯加工“五個一工程”獎圖書《九億農民健康教育讀本》時,就經常把書稿帶到田間地頭,讓農民決定內容的增減取舍。
第三要扎根地方,深挖地方文化資源,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在市場渠道立體多元的新時代,每年出版的圖書有數十萬種,同質化、質量平平的占很大一部分,要想脫穎而出難度可想而知。編輯不應只專注于案頭工作,“閉關”等著好的稿件送上門,應該更多地深入地方市場,主動去調查,去實踐,挖掘本地特色優勢資源,將本土文化資源做深做透,不斷開發出圖書精品。例如,海峽出版發行集團獲得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圖書《海邊春秋》和獲得“2021中國好書”的《詩在遠方:“閩寧經驗”紀事》都是在立足地方脫貧攻堅大量事實資源的基礎上,從新穎的角度切入,打造出的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的優秀作品。
二、踐行“四力”,關鍵在練就“眼力”
圖書編輯的“眼力”,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第一方面比較好理解,簡單地說就是對選題的捕捉和發掘能力。當前各類出版基金、獎項的評選尤為重視社會效益,沒有好眼力,就無法策劃出優質選題、做出精品圖書,更不可能入選這些基金項目。做走市場圖書也同樣如此,無論是原創作品、合作出版還是引進版權,編輯都要具備較高的審美鑒賞水平,要能發現市場需求、把握內容質量。這就要求編輯人員時刻關注黨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社會發展變革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和人民群眾當前最迫切的文化需求,善于捕捉有用的信息,并從中提煉出選題,再盡快落實成稿件編輯出版。如在2020年初全國人民抗擊新冠疫情的戰役中,各地出版人迅速采取行動,策劃了一系列戰“疫”選題,并組織專家學者進行編寫,高效推出了專業、權威的新型冠狀病毒防治手冊、有聲讀物和電子書,在有效引導群眾提高自身防范意識和防控能力,以理性健康的心態抵御新冠疫情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其中,廣東科技出版社11個部門通宵作業推出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護》一書,48小時的“廣東速度”在出版史上堪稱奇跡。
第二方面是指圖書編輯需慧眼識人,發掘有潛力的作者,建立多元的、高素質的作者隊伍。出版說到底是內容產業,有了好的選題僅僅是開端,找到合適的作者才是關鍵的一步。此外,編輯人員還需開闊眼界,盡可能多地了解國際國內出版業界發展動向,使自身始終立于出版行業信息源的前端,能從更宏大的角度,更加精準地捕捉人文領域的各種前沿思想、研究趨勢和熱點問題等,從而更加專業有效地開發優質選題,打造精品圖書。
三、踐行“四力”,緊要在提升“腦力”
編輯是腦力勞動者,因此更要在“腦力”上下功夫。“腦力”首先體現在其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上。1939年5月,毛澤東同志為延安《新中華報》題了兩個字“多想”,字雖少卻重千斤。一方面,出版工作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腦力勞動,非常考驗編輯的思考能力。另一方面,當代社會知識更新和傳播的速度超過以往任何時代,編輯要盡可能地多讀書、多識記,積極學習相關學科知識,豐富知識儲備,提高學識素養,使自己成為“雜家”。編輯還應選擇一兩個自己較為熟悉的領域,繼續深入學習和不斷積累專業知識,努力成為該領域的專家。正如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所說,“編輯過程便是以我們有限的知識儲備應對無窮變化的書稿內容的過程”,“什么時候你放棄了學習,你也便遠離了出版的中心”[4]。所以編輯只有堅持學習、勤于思考,不斷用新的知識技能武裝自己,才能跟上新時代的步伐。
“腦力”還表現在創新能力上。隨著新時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大數據、智能媒體、5G(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使出版工作的外部環境、社會條件、工作對象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涌現。2022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印發《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對新時代加快推進出版深度融合發展做出全面安排,為出版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在出版融合發展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讀者選擇用網頁端和移動客戶端接收信息進行閱讀。據第二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成年國民包括書刊和數字出版物在內的各種媒介綜合閱讀率為81.8%,數字化閱讀的接觸率為80.1%。讀者閱讀習慣、方式方法的新變化,又反向推動出版工作者要提升數字融合出版能力。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圖書采取了組合開發制作的模式,將文字、音頻、微視頻、動畫等各種內容產品形態統一布局,AR/VR、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也不斷在出版中探索應用。因此,編輯要有創新思維,應努力學習相關數字融合出版知識,對重點圖書實施大數據分析和數字化、交互化加工,從而提升讀者的閱讀體驗,讓出版向著滿足“大眾閱讀場景移動化、讀者實時互動”需求的高質量方向發展。
四、踐行“四力”,基礎在強化“筆力”
“筆力”是對語言文字的駕馭、掌控和表述的能力,體現了編輯的政治素養、專業水平與文字功底。“筆力”是編輯的基本功,“腳力”“眼力”和“腦力”最終都要靠“筆力”呈現出來。內容是出版的核心,質量是出版的生命,而編輯則是圖書內容質量的審定者,出版的高質量發展必將對從業人員的編輯能力、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等專業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新時代的圖書編輯既要能編又要會寫。在組稿約稿時,要主動出擊,積極策劃,與作者共同創作,這樣作品才能更好體現出版意圖,實現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在編輯書稿時,除了要對內容和文字進行仔細的審讀,進行編校加工外,還要在發現文字背后的思想閃光點時,能進行修飾潤色,提升作品的內涵,使之更規范、更嚴謹、更平實、更鮮活,以工匠精神和“生花妙筆”打造精品力作,彰顯筆力。在圖書出版后,要多動筆寫些文章,如宣傳通稿、書訊書評、編輯手記等進行營銷推廣。一名優秀的編輯應該是有學力和筆力的,著名出版人如葉圣陶、張元濟、鄒韜奮等,他們能編、能寫甚至能畫,內外兼修,是學問大家、文學巨匠。新時代的圖書編輯應以前輩大家為榜樣,做有學問、有筆力的文化人。
時任中宣部部長黃坤明指出:“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是一個表述生動、內涵豐富、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是新時代宣傳思想工作隊伍綜合素質、能力水平、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5]新時代的圖書編輯只有踐行“四力”,不斷提升自我,才能培育良好的專業精神、鍛造過硬的專業能力,才能以守正創新的工匠精神創作出以人民為中心、與時代同步伐的好作品,才能回應時代召喚、擔當時代使命。
(作者單位系福建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