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為勤
摘 要 以統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故都的秋》為例,探討“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教學中實施“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的教學策略,基礎層級要結合文本意象創意表達,發展層級要結合文本表現手法創意表達,提升層級要結合文本意境創意表達。這種層級訓練,都是緣文生成,切實有效。
關鍵詞 文學閱讀? 創意表達? 實施策略? 層級訓練? 緣文生成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設置了“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此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通過整體感知、聯想想象,感受文學語言和形象的獨特魅力,獲得個性化的審美體驗。”統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故都的秋》是經典的寫景抒情散文,在教學中,可以在“整體理解文本——選段用心研讀——精彩句式學用”基本流程上,設置合理的創意表達層級,進行學生能力的訓練和學生語文學科素養的提升。結合單元提示,在學生熟讀文本的基礎上,可以參照以下創意表達的層級訓練。
一、基礎層級:結合文本意象創意表達
郁達夫《故都的秋》中反復渲染故都的“秋”與眾不同,由此表達作者對故都“秋”的喜愛之情和由衷贊美。由此可以設置“故都的秋在……里(內、中)”的寫作訓練,提示學生根據文本意象至少寫出三個句子。學生會帶著“意象”這個創意表達的切入點,深入理解文本,品味文中那些能表現作者情感的意象,在對這些意象審讀品味時,完成審美鑒賞的任務。那些承載著故都的秋獨特韻味的特定意象就成為了學生創意表達的第一素材,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在此第一次相遇。學生習作如下:
1.故都的秋在低矮小院的破屋內。
2.故都的秋在都市閑人的寒暄中。
3.故都的秋在槐樹的飛蕊里。
4.故都的秋在微黃的秋果中。
5.故都的秋在青天馴鴿的怨聲中。
6.故都的秋在槐樹葉底下的漏光里。
7.故都的秋在雨后的斜橋的日影里。
其中,學生對“故都的秋在青天馴鴿的怨聲中”最為稱贊,多數學生都認為這一句寫出了人的情感,因為馴鴿在馴養人的不停驅使下有點抱怨了,馴鴿被驅使的“悲”和郁達夫“以悲為美”的心境是吻合的。學生通過這個基礎層級寫作活動,加深了對故都的秋的理解,通過想象與聯想完成了一次審美的創造,在寫作活動中深度理解了文本內容,更理解了課文要表達的旨意。鍛煉了寫作能力的同時,激活了創意表達思維。
二、發展層級:結合文本表現手法創意表達
郁達夫并不滿足字詞句的運用上,還在表現手法上下足了功夫,以此表達對“故都的秋”的難舍之情。例如,南國之秋有它特異的地方,比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連續比喻性對比,類比性排比,旨在說明南國之秋色彩不濃,回味不永的特點。學生讀到此處時并不能夠特別理解郁達夫對“故都的秋”的深情。
教學時,可設置這樣的層級訓練任務:有人說這一段表述還不能表達出作者對“故都的秋”的情感,作為南方的我們,還可以給作者作一點怎樣的補充,讓作者對“故都的秋”的情感更明顯呢?請結合上面句子內容,續寫一組句子。這個訓練活動的能力層級就要高一點,要相對難一點。它涉及了句法、修辭和意蘊的訓練,續寫的句子要和前面的內容自然銜接。學生在寫作時就寫了不少病例。
病例1:南方的雨,細軟如生絲,纖柔,比起北方的傾盆大雨來,就如溪流與江海,溫柔與剛勁,清澈與污濁,連綿與多變。
病例2:南方的秋,秋高氣爽,溫柔和煦,比起北方之秋,正像大蒜與辣椒,淡粥與小面,鱔魚與螃蟹,麻雀與鴕鳥。
病例3:北方的天,灰朦蔭翳,難以流連,比起南方的天來,正像烏云與藍天,小草與鮮花,花蕾與果實,小貓與藏獒。
這些病例都體現出學生對比喻修辭運用的不熟練,本體與喻體之意的關聯與區分度沒有掌握。這雖然看起來像是一個續寫,但其實是一個創意表達訓練,涉及學生對長短句、比喻句和對比手法的綜合運用。文學閱讀素養不足,創意表達就顯蒼白。下面是一個相對比較規范的例子:
南方的秋,清新淡雅,余韻難久。比起北方的秋來,正像啤酒之于茅臺,翠芽之于普洱,燈籠之于小米,黃瓜之于苦筍。(“翠芽”為當地綠茶,“燈籠”“小米”是當地兩種辣度不同的辣椒,“燈籠椒”微辣,“小米椒”劇辣)
這一創意表達,學生在感悟課文語言的基礎上,用一些耳熟能詳的意象與極具表現力的表現手法把郁達夫“故都的秋”的情結表達本土化了,在創意表達中更形象直觀地理解了郁達夫對“北國之秋”的濃烈思念。
三、提升層級:結合文本意境創意表達
《故都的秋》中所寫之境是作者心中的理想最愜意的表達,有了此境,《故都的秋》境界自然高格。如何引導學生在作者愜意表達處讀出自己的感悟就成了一個創意表達的切入點。在教學中,可結合學情和學力,設置如下提升層級:
請選擇文中你認為寫得最有故都的秋味的段落,用《故都的秋》內容、仿照《天凈沙·秋思》的句式(不作格律要求)、手法、句式和修辭,特別注意創作的意境要協調,創作一首小令《天凈沙·秋懷》。下面是學生當堂創作的作品:
斷草藍朵殘垣,漏光訓鴿碧天,棗樹破屋鳴蟬。槐蕊翩躚,落寞人在鄉間。
光影藍朵青天,落蕊槐樹寒蟬,行人秋雨微嘆。半生輾轉,落寞人在破院。
破屋濃茶小院,漏光落蕊穹天,飄葉鳴蟬微嘆。秋風又起,落寞人戀故都。
穹天殘院舊盞,落蕊枯草藍朵,衰蟬冷雨閑聊。故都秋起,賞秋人在天涯。
破屋濃茶凋花, 秋槐落蕊塵沙,小院殘垣喇叭。秋雨淅瀝,悲蟬獨唱天涯。
落蕊秋蟬蘆花,霜棗冷雨明蝦,破璧屋角濃茶。故都秋至,漂泊人倍思家。
枯草破院濃茶,牽牛紅葉槐花,蟬鳴閑語秋沙。秋至清涼,落魄人在京華。
在師生互評時,學生把“枯草破院濃茶,牽牛紅葉槐花,蟬鳴閑語秋沙。秋至清涼,落魄人在京華”升格成了“衰草殘院濃茶,藍朵金果槐花,蟬鳴微嘆飛沙。秋味漸濃,落寞人客京華”。學生認為此時的作者就是一個落寞人,故都衰敗的秋景與作者的心境完美邂逅,在秋味漸濃之際,作者不遠千里回到故都,原來也只是客居京華。故都的繁華與作者似乎不相關,沁入作者心脾的卻是那些蕭索的秋韻。升格之作把《故都的秋》的意境比較客觀真實地描繪出來了,在冷峻的審視中,涌動著作者對故都的秋的獨特感受。學生在這一層級的創意表達中,經歷了一次審美的洗禮和蛻變,在創意表達中,完成了對郁達夫“以悲為美”的深入理解,達到了對客觀世界的形象認識和理性的審美創造。
總之,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要有機結合,“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的目標設計才能落地。文學閱讀要以創意表達為目標,層級訓練;創意表達要以文學閱讀為范本,緣文生成。
[作者通聯:貴州遵義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