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林娟
摘 要 基于“雙新”背景下開展主動學習,從關注預習、情境、整本書閱讀等活動中,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感知、體驗、內化,從而自主發展語文核心素養,能夠促使高中語文學習走向主動。
關鍵詞 主動學習? 預習? 情境? 整本書閱讀
“雙新”背景下語文教學中,主動學習尤為重要。利用有限的教學時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體現學生的成長需要,促進學生主動地發展,在主動學習實踐中感知、體驗、內化和運用語文知識,提高語文學習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語文核心素養,從而為學生的主動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一、關注預習,讓學生“動”起來
預習是指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運用有關的學習資源感知文本和思考的階段。在教學設計時一邊要有反饋的預設:哪些知識是學生在學習時會有障礙的;一邊要布置相應的預習題,讓學生帶著目的去預習。教師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品質出發,能大致估計出學生的學習障礙,從而多預設幾種情況,以應對不同學生的問題。
案例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學生在字詞疏通后提問:(1)題目為什么按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這樣的位置安排順序?(2)補充四位弟子介紹,文中僅有的幾句話使人物個性心理和氣質顯得較單薄。(3)前三人談的都是安邦定國的大事,唯獨曾皙講的是玩和樂,夫子為什么喟然嘆曰“吾與點也”?(4)為什么孔子是“喟然”嘆曰,而不是“欣然”嘆曰?
學生預習階段查到:孔子生活的時代已禮崩樂壞,社會秩序混亂,他渴望太平盛世,渴望祥和安寧的生活。孔子一生想從政,想干一番事業。他自己六藝學得很好,形成了一套法則。但他一生中只是在50多歲時才在魯國做了幾年官,但很快就做不成了。他為了從政,為了宣傳自己的思想,帶著弟子同游列國14年,但14年中沒有哪一個國君肯接受他的思想。天下混亂,大國想用武力并吞別人,小國想要自保,孔子禮樂治國的思想,各國國君認為是空談、行不通。那么孔子從政不行,只有再回到自己的家里,開辦私學,從事教育,培養人才。孔子從政不成退而求教。
師:你們看曾皙的觀點,帶著童子六七個,誰帶著他們呢?
生:老師
師:帶學生干什么?
生:去教育,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臺上吹風。舞雩臺是祈雨的地方,可以了解禮儀知識,一路上唱著歌回來,看到這些內容就知道是太平盛世。
曾子的話講到孔子心里去,孔子面對的是禮崩樂壞的亂世,他想干一番事業,從政不行,而只能退而從教,想想自己一生喟然啊。但曾子描繪的是禮樂之治后的太平盛世,又符合孔子心目中的大同世界理想。在這個大同世界里跟學生一起到大自然中去陶冶性情,去學習禮儀,去從事教育,是孔子的理想,也是現在只能做的事情,所以孔子說“吾與點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教學設計以預習作業的反饋為依據,以學生需要解決的疑惑為出發點。尊重學生的預習反饋,使學生對其他課文的預習也重視。尤其有學生把文本琢磨得很透,查閱資料主動,提的問題有深度,教師許諾這些孩子在平時語文考試中酌情加分,這大大提振了學生預習的積極性,也促使教師自己不能偷懶,每次教一篇文章不能吃老本,而要設法讓學生關注預習,根據學生預習中的疑惑,調整教學思路與教學方法,使課文常教常新。
二、關注情境,讓作業“活”起來
情境是對某一段時間空間中多種情形的概括,是特定時空中的具體情形。情境教學有助于培養、考查在不同情形中關鍵能力的穩定性,嘗試以具體情境為載體,設計綜合實踐、合作探究、跨學科運用類作業,從而讓作業更有當下意義。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將“情境”分為兩種類型:一種與文本內部緊密相連,即語境;另一種與時間、地點、對象、目的等因素有關聯,即社會生活情境。
案例二:《論語》十二章
作業:《論語》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儒家經典之一,對中國人生活的各方面都有很深刻的影響,其中很多人喜歡借《論語》中的句子起名。請從文中找出可以用來起名的語段,嘗試為自己未來的孩子起一個名字,并說說你的理由。(也可選取課文之外的《論語》語段)
答案:男孩(弘毅、道遠、思齊、文彬……)女孩(亦樂、敏……)
理由:儒家很重視個人修養,追求遠大的理想和抱負。《論語》是儒家經典,書中有很多意蘊深刻的詞語或語句,能夠滿足家長或者家族對孩子在個人修養上和實現理想的美好期待。如,思齊,語出“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好聽,有文化又寄寓著期待。
此題意在設計生活中的取名情境,強化《論語》在中國人生活中的深刻影響。該作業將古代經典《論語》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強調其對中國文化和人生的影響,有助于學生理解經典的價值。讓學生從經典文本中挑選適合起名的語段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意思維,培養他們從文本中提取和運用信息的能力。通過讓學生為未來的孩子起名,作業將學生的個人情感和家庭價值融入其中,增強了學生對經典文本的情感認同。
三、關注整本書閱讀,讓生命“靚”起來
“整本書閱讀與研討”旨在通過對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入學習和反思,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構建他們閱讀整本書的體驗,形成合適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欣賞能力,促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案例三:路遙《人生》閱讀分享會
(1)展示學生看書的照片,大家找找上面有自己的身影嗎?
(2)用三節閱讀課完成小說的閱讀,整理人物關系圖,使小說中的人物關系更清晰。
(3)學生搜集素材,制作《人生》閱讀小報,手繪小報凝聚學生的獨特構思。
(4)分享交流。①請同學帶大家一起回顧《人生》的故事情節。②聆聽同學對《人生》創作背景介紹,更深入地了解路遙創作意圖。③農村與城市的沖突,讓人想起《邊城》中的翠翠,渴望鉛筆盒的香雪。學生分享《高加林的悲情探析》《人生的選擇與突圍》。④高加林徘徊于城市、農村的文化沖突中,導致了愛情悲劇,最后傾聽對小說中兩位女性人物形象的思考:《傳統與現代的抉擇》《理智與情感的選擇》……
(5)總結。
通過整本書的閱讀,讓閱讀不僅停留于單篇短章的零碎文字的閱讀,還應走向整本書閱讀的經驗建構。閱讀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先沉浸于書香,然后在已建立起的認知形式上進行再思考,形成自己獨特的閱讀經驗。閱讀的關鍵在于探索閱讀的門徑,包括查閱相關資料和背景的能力。閱讀的方法在于讀寫結合,以讀促寫,最后給學生創設一個交流展示成果的機會,師生共同閱讀與研討。
讓學生“動”起來,是語文學習的起點;讓作業“活”起來,是主動學習的重要途徑;讓生命“靚”起來,是主動學習的最終目標。主動學習是自主發展的關鍵所在。在大力培育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今天,教師要探索學生的主動學習,將語文與生活打通,引導學生觀察自然、體驗生活、關注社會、思考人生。這樣,“教活”才是真正的生動、高效而持久;“學活”才會真正的感悟、遷移并升華。
[作者通聯:上海市寶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