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向濤,孔德中,吳桂義,馬振乾,姜志忠,唐猛
(貴州大學礦業學院,貴州貴陽 550025)
2016年,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并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2]。根據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充分體現課程思政對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明晰課程思政的路徑與方式[3-4]。同時,在“雙一流”院校建設的背景下,課程思政與專業教學相輔相成、同向而行是強化學科建設、為行業發展提供專業人才的強力支持和重要保障[5]。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是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有利于提升中國高等教育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撐[6]。依托于“做強貴州大學”和新一輪“雙一流”建設發展的需求,立足貴州大學“興學育人”的辦學宗旨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及“采礦工程國家一流專業”“卓越工程師”的培養目標,貴州大學要進一步促進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體現本科生的“能力本位”,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加強學生多方面能力的綜合培養,使采礦工程專業的學生在圍繞“四新”、主抓“四化”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為煤炭行業的發展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撐。
為了開展專業“課程思政”教育,充分、融洽地將思政元素全方位貫穿在專業課中,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筆者基于礦業類課程教學的特點、現狀分析,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充分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提出教學改革方案,把握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改革的關鍵環節,實現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7-8]。
1.課程繁多,內容繁雜
礦業系統是一個龐大的系統,礦業類學生所需要學習的課程門類眾多,重難點相對較多,并且涉及學科知識的交叉。
2.特色鮮明,實踐性強
礦業類課程有很明顯的工科特點和學科特色,教學內容大都與礦山系統相關,特色鮮明,實踐性強。
1.教學手段單一,缺乏實踐應用
目前,礦業類課程的教學主要以課堂PPT教學為主,課堂教學模式基本是老師“滿堂灌”,教學難以深入現場實踐應用,導致采礦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實踐應用不配套,學生難以把握專業課程中的關鍵內容,對重難點知識理解不深入、不透徹,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學習興趣。
2.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生硬結合
在礦業類課程傳統的教學過程中,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思政內容零散地分布在教學內容中,達不到思政教育“立德樹人”的培養效果。某些思政元素與教學內容結合生硬,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突兀地加入思政元素,或是對其他專業的思政教育模式生搬硬套,讓學生不明所以,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3.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效果不盡如人意
在傳統礦業類專業課程的教學與人才培養過程中,傳統教學方法循規蹈矩,課堂教學缺乏活力,教學內容不能啟發學生思考,學生的知識素養偏低,較難實現采礦工程專業要求的專業素質過硬、敢于創新的煤礦人才培養目標。此外,單一的專業知識教學很容易使學生形成以應試為主的學習方式,這會導致學生缺乏科研探索精神、創新精神和團隊協作精神。
1.利用貴州大學采礦工程學科的優勢,服務地方經濟建設。
2.堅持質量第一原則。
3.堅持思政教育貫穿教學全過程的原則。
在對礦業類課程的教學特點及教學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筆者根據“雙一流”建設發展的需求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學生為中心,構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礦業類課程模型化教學思政建設模式,如圖1所示。在教學的全過程中,教師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充分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將其融入課堂專業教學中。教師在給學生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要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師可以通過模型化教學實踐,讓學生實踐其所學,在動手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圖1 礦業類課程模型化教學思政建設模式
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和課程思政建設模式,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背景介紹、案例分析、知識模型化制作、知識自學匯報、學生成果展示等方式,注重加強工程倫理教育,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和團隊協作精神,激發學生獻身敬業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實現教育與育人的高度統一。
1.在專業課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
模型制作可以使學生了解礦山的生產現狀、工序流程。學生在制作模型時,不可魯莽草率,而要一絲不茍、全心全意地完成所有工序。制作模型需要學生有認認真真、踏踏實實的做事方法,需要學生有嚴密細致、忘我投入的工作作風。教師要培養學生養成嚴謹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為國獻身的敬業精神和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圖2為學生共同制作的礦山知識模型。

圖2 學生廢棄礦山重建構想物理模型

圖3 “探索—實施—評價—革新”思政教育改革閉環
2.在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
教師要以模型制作和學科競賽為切入點,在專業知識中融入科研思維,要求學生制作科研創新模型,促使學生系統地思考、探究新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目前,許多大學生自由散漫,缺乏人際溝通能力和協作意識,我行我素。在制作模型時,學生會被分成不同的小組,小組成員分工協作,每個成員都要建言獻策,集思廣益又各司其職,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模型作品,從而實現個人與團隊的完美契合,培養學生集智攻關、協同創新的團結協作精神。
3.在思政教育中立足實際
貴州省地處西南,許多學生來自貧困落后的山區,從小到大沒有走出過貴州,視野狹窄,進取意識不強。通過參加全國采礦工程專業實踐作品大賽,學生可以走出貴州,同各高校的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增加閱歷,增長見識,開闊視野。同時,優秀的模型作品也能使學生認識自我,找到差距,樹立開拓進取、終身學習的意識。
礦業類課程的實踐性很強,與生產實際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以“知識模型化教學”為主,將思政建設融入課程中,重點培養學生求真務實、創新實踐的精神,踏實謹慎、吃苦耐勞的品質和有責任、有擔當的品德。教師要不斷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愛黨愛國、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培養專業素質過硬、有能力、有擔當的復合型人才。教師只有深刻把握思政改革的關鍵環節,才可以保障思政教育改革的目標能夠實現。
目前,各類課程的思政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多成果,各類人文案例資源豐富。但各類專業課程具有特色鮮明的教學內容,也有與之對應的教育教學目標,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相向而行,也理應有著各不相同的思政教育目標。在對專業課程進行思政教育改革探索時,教師要注意合理選擇對應的思政教育內容,構建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體系,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礦業系統工程課程為例,課程章節知識點與思政教育內容如表1所示。
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不是兩個割裂的系統,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的關系。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點無縫對接、自然融入,學生更容易接受,更能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在開展思政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多種方法,潛移默化地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教學中,思政元素的融入方法如表2所示。

表2 思政元素的融入方法
為了讓學生充分掌握課程內容,教師在設計內容時,可以打破傳統的教學思路,實施“探究式”“討論式”和“啟發式”教學,采用案例法、知識模型法、競賽驅動法、理論實踐一體化等教學方法,使教學內容清晰明了,使理論知識能在實踐中得到充分運用。教師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知識的消化度。除此之外,教師還應構建合理的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效果評價體系,推進考核評價立體化,形成“探索—實施—評價—革新”思政教育改革閉環。
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在礦業類課程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教師要全方位融入課程思政教育,形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多層次課程思政建設模式。教師要在專業教學中挖掘思政元素,融入思政教育,通過模型化的實踐過程,培養學生養成嚴謹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為國獻身、集智攻關、協同創新的團結協作精神,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增強終身學習意識和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