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磊,饒月,霍曉盈
(西藏農牧學院,西藏林芝 860000)
西藏自治區是我國的生態安全屏障和“亞洲水塔”,在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保護好西藏生態環境,利在千秋、澤被天下。我們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保持戰略定力,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水平,推動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國家,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1]。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西藏的實踐[2]不僅體現了西藏重要的生態地位,而且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乃至全球環境治理的應有之義。目前,我國在全球環境治理,特別是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生態環境領域起著重要作用,體現著大國擔當。全球環境問題包括生態失衡問題、資源短缺問題和環境污染問題。環境問題對國際社會的沖突和影響已經涉及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但是一直以來,環境類專業的教育難以與思政教育有效結合。環境問題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問題或者經濟問題,其具有世界性、長期性、超越意識形態性和錯綜復雜性,因而具有相當濃厚的政治色彩[3]。
西藏高校的環境類專業培養生態環境保護行業的從業者,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在今后的開展具有重要作用。傳統的環境類專業教育特別強調技術性、知識性,對思政教育融入專業教育的開發度、重視度尚顯不足。思政教育課“唱獨角戲”的育人方式亟需改變。高校要將思政教育融入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交叉融合[4]。有些教師認為環境類專業的教學很難與思政教育融合,這是由于他們的思路還沒有打開,還局限在技術性層面。在現有的世界政治格局下,任何國家技術性的活動都是為了給國家政治提供服務,而國家政治則為國家整體利益服務。環境問題的解決依然如此。在國際層面上,國家與國際環境組織在全球環境政治中主要參與。任何國家都要積極攜起手來,共同解決環境問題。從全球環境治理的歷史發展來看,西方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議題主要糾結于各方有多少責任。我國一直秉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即堅持所有國家都要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的原則,但因為歷史、經濟、政治等原因,各國所應承擔的責任應有所區別。從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碳排放權的激烈討論與爭奪,以及各個國家在生態環境議題下的不同表現,我們可以看出:全球環境治理是國際關系研究的重要議題[3],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技術、管理等層面的問題。顯然,全球環境治理的政治解讀是環境類專業的課程教育極少涉及的。因此,高校從全球環境治理角度入手,將相關內容融入環境類專業的教育中,將是一個切合實際的、不突兀的、學生喜聞樂見的思政教育新角度。
“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國家教育的目的、方法論和社會功能[5]。無論是專業教育還是思政教育,以及目前如火如荼的專業課程思政教育,都是以構建和完善這個核心而存在的。筆者計劃以環境類專業的環境學課程為研究對象,整理出與全球環境治理有關的電子資料,并將這些電子資料整理為紙質資料或者PPT,構建全球環境治理的思政內容框架,探討這一內容的課堂效果,引導學生進行宏觀層面的思考。
全球環境政治牽涉到多個方面。為評價全球環境政治的課程思政效果,筆者在實際授課中主要設計和展示了關于氣候變暖議題的碳排放權的博弈。碳排放權是指排放主體(國家)為了本國的生存與發展,由法律或協議所賦予的排放大氣溫室效應氣體的權利,表現上是氣候資源使用權,本質上是發展權[6]。課程結束后,筆者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訪談,發現關于這方面的課程思政效果頗佳。
本次問卷調查的對象為西藏農牧學院環境類專業(環境科學、環工工程)的大學生,且均參與過環境學課程的學習。筆者共發放調查問卷90份,排除沒答題、未答全的問卷,最后總共回收71份有效問卷。為了使評價結果更準確,筆者采取匿名方式讓學生填寫調查問卷。
調查問卷主要考查兩方面:1.課程思政內容的趣味性,是否可以吸引被調查者的注意力。2.課程思政內容對被調查者的影響,是否能加深對環境問題的認識。
根據問卷結果(如表1所示),我們可以發現大多數學生認為課程思政內容“特別有意思”,對這方面內容“很感興趣”,人數占到76.06%。認為課程思政內容“一般,只是普通案例而已”的學生占23.94%。可見,絕大部分學生認為課程思政內容是有意思的,能夠很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表1 調查問卷的結果
課程思政內容的講授對所有學生都有積極影響。69.01%的被調查者認為“效果很好,受到很大啟發,認識得到提高”。30.99%的被調查者認為“效果一般,只是了解到一些觀點和知識”。沒有被調查者認為“效果很差,已經沒有什么印象”。可見,全球環境政治課程思政內容的效果是很好的,能夠加深學生對環境問題的認識,促使學生思考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全球環境政治內容的思政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那么,為什么會有這么好的效果呢?
全球環境政治是客觀存在但在具體教學實踐中較少涉及和討論的內容。一方面,環境政治有“政治”字眼,較為敏感;另一方面,許多專業教師認為專業教育不應與“政治”掛鉤,環境類專業的教師亦是如此,教師會刻意或不經意地將專業與“政治”脫鉤。這種所謂的“專業性認識”是極為局限且狹窄的認識。教師在講授任何課程時,都必須認識到一條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世界是普遍聯系的。“世界是普遍聯系的”這一基本原理也與生態學中對“環境”的定義一致,即當討論環境時,必然討論的是中心事物周圍的一切事物。事物與事物、事物與中心事物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只不過對于中心事物而言,其有所謂的主要環境因子和次要環境因子罷了。當今世界,環境問題的最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全球性,而環境問題本身的產生和解決就有整體聯系性的特點,即諸多環境問題之間是有機聯系的,這種有機聯系使環境問題變得多元化、復雜化。環境問題威脅到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關系到全人類的共同利益,而且這種利益是整體的、根本的和長遠的[7]。
全球環境問題的本質是人的不合適的需要,要么是貧困狀態下的需要,要么是富裕狀態下過度消費的需要。這導致人類從自然中自覺或不自覺地獲取原材料,并且在對原材料的開發、加工、使用過程中產生一系列資源消耗、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等問題。如今,世界范圍內的環境問題與全球政治格局顯著相關。歷史上,政治博弈的遺留使發達國家完成了原始積累,發展中國家因尚處于發展和積累階段,承擔了環境破壞的惡果。環境問題的解決之所以是政治博弈,就在于在之前發達國家主導下的全球環境治理框架下,發展中國家要不要發展、基本生存權能不能保障這一矛盾尚未得到解決。全球環境治理需要各國在政治上積極開展合作,因為在處理全球環境問題時,任何國家都無法憑借一己之力解決問題。部分國家在處理全球環境問題時,常常抱有“搭便車”心態,即在不付出或較少付出的情況下,依托于其他國家的行為而獲利。習近平總書記為世界各種危機性問題,包括全球環境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就是一種新的嘗試和探索,中國希望世界各國能夠秉承“人類一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理念來解決現實世界中人類所面臨的各種問題[8]。“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也是我國在全球政治,包括全球環境政治在內的一種擔當以及大國地位的體現。以上所討論的方面無一不說明環境問題的確具有“政治”屬性。回歸到環境類專業的教育,環境類專業中有很多思政元素結合點可以供教師挖掘利用。全球環境政治是值得我們開發研究,并在教學實踐中去探討的一個議題。本文研究的課程思政教學的“碳排放權”主題,就是全球環境政治的一個最尖銳的議題。
傳統的環境類教育主要圍繞環境問題的現象及其解決途徑進行闡述,專業教師及受眾往往認為環境類專業是技術性很強的專業。從環境類專業課程的設置來看,這種看法并無過錯。但專業教師在授課時不應局限于技術層面,而應引導學生去思考該專業的終極目的、國家目的、社會目的是什么,畢竟所有學習該專業的學生最終都需要就業。如果教師不引導學生思考出現環境問題的原因及其解決措施,那么,環境專業的教育將是失敗的。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他們也并不想成為一個完全的技術型人才,任何技術型專業的教育都必須與人類宏觀的理想結合起來,這樣才能體現其意義。同時,學生有探索精神,他們想更深入地了解事物的運行規律,但以學生的實際認識和能力,他們可能無法達到了解事物運行規律的目的。因此,教師的專業引導就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全球環境問題的興起也給傳統的安全觀帶來了影響,因此,傳統的安全觀是以國家、軍事為中心的。全球環境問題帶來的生態安全、資源安全等問題也為學生學習提供了新的視角。新視角、多視野的專業課程思政內容建設,有利于打通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實現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有機統一[9]。
從全球環境政治內容的引入來看,思政內容是可以合理添加到專業課程中去的,但前提是能夠尋找到合適的課程思政元素契合點。筆者在深入思考環境類專業課程的內容要素及本質的基礎上,構建了環境類專業的課程思政體系(如圖1所示),以利于同行參考。筆者在日常工作和訪談中發現許多專業老師認為很難將思政元素融入技術性、邏輯性較強的理工科課程。之所以有這種觀點,一方面,專業教師的傳統理念太過于根深蒂固,他們沒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維方式,無法將事物普遍聯系起來;另一方面,教師沒有深入思考和研究課程思政元素的結合問題。教師的思維還停留在“強硬結合”的階段,還未深入到“有效、有趣結合”的層面,使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兩張皮”現象未能得到根本改變[8]。專業教師除了深究技術性強的專業業務外,還必須思考環境類專業與國家利益的關系。教師只有想通了這一層關系,站在國家戰略高度思考和實踐,“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才不是空中樓閣。在此基礎上,專業課程的思政內容開發與建設才能夠順理成章,課程思政研究才能夠有效推行和實踐,達到國家想要達到的教育目的。

圖1 環境類專業的課程思政體系構想
環境類專業的課程思政內容建設并非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我們必須進行深入的研究,挖掘出豐富的課程思政元素。全球環境政治課程思政內容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它為環境類專業的學生提供了新視野,能助力學生從較為宏觀的層面去思考環境問題及其解決途徑,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環境問題的認識。今后,全球環境政治課程思政內容的開發將成為環境類專業課程思政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助力課程思政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