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禎明
學分銀行作為一種學分認證、兌換和互認機制,能夠幫助實現專業群學分機制改革、課程體系改革和實踐教學改革。近年來,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種新模式,學分銀行被廣泛應用于不同高校之間的學分互認和轉移。
學分銀行在不同教育主體和機構之間主要是用于學分互認和轉移,比如可以在一些聯盟院校內部進行學分互認,也可以用于校企合作。學校與各合作企業之間,為了達成實踐教學目的,制定學分銀行機制,學生可以在企業進行短期實踐獲得學分,或者參與企業項目獲得學分。學校內部也可以采用類似的機制來實現不同專業、不同學科甚至不同課程之間的學分互認和轉移。
山東外貿職業學院虛擬現實產業學院為校企共建利益共同體,由虛擬現實技術應用專業群組成。專業群內部有課程共享、項目共享、資源共享、師資共享、證書共享、崗位共享等特點,且群內包含學徒制班、訂單班、五年貫通培養班等。因此從學生培養的角度,必須改革學分機制用以專業群內不同專業間學分互認和專業內的學分兌換。在這種背景下,建立合適的學分銀行機制有助于專業群課程體系改革和實踐教學改革,有助于規范企業實施學徒輪崗教學,有助于鼓勵學生參與社會項目實踐。
傳統的學分體系下,山東外貿職業學院虛擬現實產業學院要求學生畢業完成每個課程模塊的學分,也就是培養方案里的課程,如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拓展(專選)課程、公共選修課程、課外學分等。學分銀行體系下,每個模塊做了相應的彈性組合,鼓勵學生積極跨學科學習以適應不同崗位需求。如公共基礎課模塊中的語言課程由傳統英語課程修改為相同學分總量的外語課程,根據專業需要和學生特點可選不同外語作為主修外語類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加入專業群共享課;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都分出一定學分,用1+X 證書、社會服務項目和學徒制工作室輪崗業績認定進行兌換。專業選修課程和公共選修課程可在專業群內互認,即擴大了原有的備選課程數量。公共選修課程和課外學分可由創業業績和社團任務進行兌換,支持專業群內互認。
學分銀行中學分儲備包含三部分,即學分總量固定的“模塊內限定學分”、學分總量遠大于畢業要求的“模塊內可兌換且專業群互認學分”和“全院互認學分”。要求學生畢業時,其個人學分賬號里的學分總量是每個課程模塊所要求的學分的累積,其中“模塊內可兌換且專業群互認學分”為彈性部分,可以通過學分兌換來滿足企業對人才的定制要求、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以及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創業、實踐的機會。
山東外貿職業學院虛擬現實產業學院改革后的學分構成包括模塊內限定學分、模塊內可兌換且專業群互認學分、全院互認學分。模塊內限定學分由學生課程成績決定,模塊內可兌換且專業群互認學分由產業學院委員會進行認定。
外語課學分。群內四個專業均需要學習英語課程8 學分,但考慮到單招和綜合評價生源,如果有學生入校前學習的是日語,或者像軟件技術專業有服務外包定向培養,可以用日語課學分進行兌換。這樣,能充分考慮到地域軟件服務外包企業的特點,鼓勵合作企業按照自己的要求參與定向培養。
專業群課程學分。例如群內動漫制作技術專業、虛擬現實技術應用專業和軟件技術專業都有關于平面設計的課程,但其目的不太相同,有偏向平面設計或者UI 設計的,學生可根據職業規劃、定向企業的要求、學徒制企業要求選擇不同專業的課程,這類課程專業群內各專業互認。學生參加省級以上技能大賽獲得三等獎以上可以根據大賽與某門課程的關聯性兌換該課程的專業群課程學分。
專業群X 證書類學分。只要是專業群所規定的證書,學生考取一個即可獲得規定學分。這類課程在有些專業是核心課程或者核心課程的某一部分,在有些專業是專選課,學生可以靈活選擇適合自己的證書。
學徒制輪崗業績學分。由學徒制合作企業進行評估打分,提交委員會進行審核認定。
社會服務項目學分。由學生參加社會服務獲得,可以是參加教師組織的工作室項目、學生自己聯系的與本專業相關并獲批的社會服務項目,項目需是以學院名義與需求方簽署協議的項目。
社團任務學分。由學校團委進行統一認定,主要是鼓勵學生參加社團活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創業業績學分。由學院學生處進行認定,鼓勵學生在校期間參與創業活動。對于已經孵化成型的創業項目,學生在保證學分銀行個人賬戶滿足畢業要求前提下,可根據委員會評估兌換崗位實習學分。
專業群限定課外活動學分。由委員會進行認定,方便學院專業群內部的學生管理,方便開展各類講座或活動。
按照專業群所涉及的崗位建設項目資源庫。專業群的合作企業涉及的專業領域需全面覆蓋專業所涉及的崗位。例如,一個動漫制作技術專業學徒制班里的學生比較擅長平面設計,但三維建模還不夠熟練,輪訓過程中,由于學徒制合作企業提供的輪訓是真實的項目,在確保生產率的前提下,雖然安排了該生在平面設計崗位和三維建模崗位實訓,但該生只拿到了平面設計崗位的學分。因此,該生還需要去工作室參與其他三維建模的社會服務項目才能獲得相應學分。因此,需要確保三維建模崗位的項目資源充足,且難易適中。
規范符合學分認定的課程標準。對課程的每個項目崗位和職業能力細化拆解,對職業能力進行學分系數認定,并寫入課程標準的考核指標。對實踐環節每個輪訓崗位所做的項目也需要拆解職業能力并進行學分系數認定。例如,一個虛擬現實技術應用專業的學生有一門專業核心課程模塊的課程名為“VR+景區地產類項目制作”,該課程涉及3D 模型師、VR 交互師兩個崗位,課標里這兩個崗位分別包含多種能力,每種能力都明確標定了學分系數。這名學生考試不合格或因為創業、參加社會服務未修該課程,但其參加過學院每年組織的VR 訓練營活動,并完成了項目實訓里的部分工作任務。因其完成兩個工作任務,職業能力覆蓋該課程的80% 以上,且經過學分計算獲得該課程60% 以上,那么經過該生提交學分認證申請,由訓練營帶隊企業老師進行審核,交由委員會認定,可以獲得相應學分,并存入其學分銀行個人賬戶。
建立實踐項目遴選機制。實踐項目規格可覆蓋專業群或課程,但項目按照輪訓崗位進行拆解;拆解的項目模塊需符合輪訓課程的學習周期;優先考慮生產流程較為完整、難易程度適中的項目;項目是由企業配合實施完成的。
建立創新創業工作室和學徒制輪訓工作室。學徒制輪訓工作室校企雙導師負責進行項目遴選、拆解,對工作任務所涉及的職業能力進行學分系數設定和考核后的學分系數統計上報。創新創業工作室對學生創業項目進行孵化,并由工作室老師和第三方入駐企業技術人員對學生創業業績進行學分系數統計和上報。
推動了課程體系的重構。在保證學院要求的畢業總學分和各模塊學分不變的前提下,重構課程體系,加入獲得學分的彈性“課程”,通過學分認定、兌換和互認機制滿足了學徒制班的輪訓實踐各項要求。
梳理了項目化實踐類的課程,對合作企業的評價更加透明。兌換類課程多數為合作企業開設的課程,如學徒制輪訓課程,這樣對企業的教學評價更加透明,從而促使企業優選輪訓項目。
促進創新創業工作室建設。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創新創業工作室參加實訓。同時,也給部分學生提供了創業契機。
學分銀行改革在山東外貿職業學院虛擬現實產業學院已實踐兩年,實現了從委員會學分評定細則不斷修改完善到課程體系不斷調整,再到每門課的課標更新,改革總體效果比較明顯。當然,也還有不少需要解決的問題,如學生入學教育需要增加對于學分銀行的認知教學,以便幫助其獲得更多實訓和創業機會。下一步,學院將針對此類問題進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