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岳
(甘肅省張掖育才中學,甘肅張掖 734000)
勞動教育是使學生樹立熱愛勞動觀念、培養勞動習慣,從而形成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的教育,是新時期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新課改對新時期德育教育的要求中,強調要把德育教育工作與學科教學緊密結合起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課程,是滲透勞動教育的重要載體。從勞動教育的內容來看,其主要包括對學生進行勞動意志品質培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等內容,這與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有很大的相通性。因此,教師有必要將勞動教育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相融合,從學生發展的角度,以多樣化的形式、行之有效的方法來開展教學,從而提升育人實效。對此,文章從不同角度詳細闡述了初中道德法治課堂上滲透勞動教育的策略,希望為相關教師帶來參考。
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勞動越來越被人們所忽視。初中生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中不會勞動、不熱愛勞動、不珍惜勞動成果的大有人在,這充分說明了在初中階段開展勞動教育的必要性。此外,部分學校對勞動教育不夠重視,沒有教材和衡量尺度,在推進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部分學校要么勞動教育形式化,要么沒有勞動教育,這與素質教育所強調的學生要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全面發展的要求相背離。由此也可以看出,當前初中學校在教育教學中非常有必要融入勞動教育。2022 年3 月份,黨中央、國務院聯合頒布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這一文件,明確提出了要把勞動教育納入中小學國家課程方案中,且要求各個學校要結合自身特點,積極構建符合新時期教育要求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系統性加強中小學生的勞動教育。在這一時代背景下,許多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新的德育教育模式,而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在對學生的勞動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將勞動教育融入教學過程,從而不斷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
當前很多學生沉迷于智能手機和電腦游戲,由于長時間保持一種姿勢,容易造成骨骼發育畸形、視力受損,而學生在參與勞動實踐的過程中,身體能夠得到舒展,肌肉能夠得到有效鍛煉,同時能加快新陳代謝,增強肺活量,這有利于提高免疫能力和抵抗能力。但是學生在勞動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安全,避免超負荷勞動,以免造成關節、骨骼或肌肉的損傷。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體力勞動在社會現階段更加隸屬于智力創造活動。”這說明了勞動對智力發展的重要性。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在勞動的過程中,大腦的活躍程度會得到提升,尤其是在遇到一些問題時,學生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使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去解決,這就實現了體力與智力的融合。而這一過程,正是腦力與體力統一于實踐的過程,共同推動了學生智力的發展。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中學生經歷勞動的機會越來越少,其對勞動的認識也出現了誤區,甚至有些學生輕視勞動,看不起體力勞動者。而勞動教育正是培養學生樹立正確勞動觀念的主要途徑。學生在勞動體驗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勞動的艱辛,感受到社會各個行業人員的付出,從而更新對勞動的認識,培養積極樂觀的勞動態度;同時能夠形成感恩他人、感恩社會的良好品質。
根據新時期教育要求,學生不僅要學會學習,還要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其中勞動能力是適應社會的基本能力之一,學生只有具有一定的勞動技能,才能成長為社會所需要的、全面發展的人才。通過勞動教育,學生可以掌握相應的勞動技能、提高自理能力,這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使學生未來更好地走向社會、適應社會。
新的統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是新課程標準的具體呈現,也是學生進行學科學習的主要參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利用好與勞動主題相關的課型、案例,有效滲透勞動教育,讓學生在參與課堂的過程中,獲得勞動情感的升華,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1.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勞動價值。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滲透勞動教育,教師首先應當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勞動、如何看待勞動,學生只有正確認識勞動的意義,才能夠調動積極性,主動參與勞動實踐。例如,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共圓中國夢》《延續文化血脈》《民族大家庭》等內容,使學生認識到國家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勞動,創造財富和美好生活離不開勞動,體現人生價值離不開勞動,中國今天的輝煌更離不開各行各業人民的辛勤勞動。這樣就能使學生從個體到社會,再到國家發展,深度了解勞動的具體意義,感受到勞動在人類發展和社會發展中所體現的巨大價值,從而逐漸樹立勞動意識。
2.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馬克思認為:“勞動不僅是謀生的手段,更是通向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的媒介,也是實現人性至美至善、徹底自由的必由之路。”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相關內容,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例如《活出生命的精彩》一課,教師可以通過給學生講述保爾·柯察金的故事和“感動中國”人物事跡,使學生體會到平凡中的偉大,認識到只要面對生活的艱難考驗時不放棄、不懈怠,就是在用自己的勤勞、努力和堅持書寫生命的價值。教師還可以結合《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課的內容,為學生講述身邊普通勞動者的感人事跡,例如,疫情期間奮戰在抗疫一線的白衣天使,他們身上都散發著勞動者的光輝。在講解課文內容時,教師應當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度解讀,找到學生的興趣點,以學生容易理解的方式開展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無論什么崗位、什么職業,都是在為國家做貢獻。正是普通勞動者的兢兢業業和無私奉獻,才成就了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教師不能僅停留在理論層面,這樣很難使學生獲得更深層次的情感體驗。教師應當積極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勞動實踐,切實提高勞動能力和勞動素養。教師可以設計多種勞動活動,如開展勞動演講、舉辦專題講座、創辦勞動知識競賽、創辦趣味勞動項目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從而深化勞動教育。
1.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內活動。豐富多彩的校內勞動是勞動教育的有效形式。首先,教師可以拓展途徑,開展多樣化的勞動活動,如與周邊的大棚基地取得聯系,開展勞動技能教育合作;或開設校外勞動基地,“把菜園子請進學校來”,利用學校空地建立每個年級的“責任田”,讓學生種植時令蔬菜,學生們親自參與鋤地、選種、播種、除草,這樣不僅可以習得勞動技能,也能夠鍛造品格、獲得成長。其次,由于初中學生的好勝心比較強,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組織開展“趣味勞動技能競賽”,比賽可以涉及整理、清潔、烹飪、收納等多個層面,學生要想在比賽中獲得名次,必須掌握較多的勞動技能,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能夠激發出來。通過參與競賽活動,學生在掌握了更多勞動技能的同時,還能對勞動產生更深刻的認知:“作為新時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應當努力學習、艱苦奮斗,不斷提高自身的勞動技能,用更加健康的價值觀引領自身的成長。”此外,教師還可以把勞動教育融入學校課程體系中,讓學校真正彰顯“耕讀文化”的特色。
2.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活動育人是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要途徑,而社會實踐活動則是初中生非常喜歡參與的學習形式,對此教師也可以利用勞動的開放性、實踐性等特點,開展與勞動教育相關的多樣化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多樣化的活動中接受勞動教育,在參與勞動生活的同時,學會以他人、集體和社會的視角看待自我,并樹立建設祖國、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家國情懷。例如,在教學《豐富的社會生活》這一單元的相關內容時,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認識生活、感受社會生活的豐富多彩,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奉獻社會。教師在重點講述了相關理論知識之后,可以引導學生走出教室,參與到社會活動中。例如,可以開展“尋訪身邊的勞動者”活動,學生尋訪的過程,就是參與和感受社會生活的過程,也是學生融入社會、提高社會交往能力的過程。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社區環保活動或者一些社會公益活動,如走進養老院關愛老人的活動等,這樣一來,學生在參與勞動的過程中,就深化了對教材內容的認識,也能夠豐富情感體驗,從而實現深度學習。
如果說學校是實施勞動教育的主陣地,那么家庭就是實施勞動教育的輔助地。2020 年3 月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家庭在勞動教育中具有基礎性作用。家長如何認識和看待勞動教育、如何發揮好家庭勞動教育的作用,對于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有效落實勞動教育,發揮著鮮明的支撐作用。
家長要意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讓勞動教育成為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部分家長存在重智輕德、重成績輕素質的觀念,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家長就要提高認識,重視勞動的育人功能,樹立愛勞動的良好家風,為勞動教育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家長要以身作則,充分發揮自己在勞動教育中的榜樣引領作用,讓孩子看到、感受到,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和熏陶。作為勞動教育“第二課堂”責任人,家長要主動配合學校開展的各種勞動教育課程活動,協助學校引導學生參與勞動實踐。同時,在家庭生活中,家長要有意識地給孩子安排勞動任務,并教給孩子勞動技能;家長還可以定期開展家庭集體勞動,營造良好的家庭勞動氛圍。實踐表明,學生參與家庭勞動不僅能夠增進親子關系,還有利于增強責任心和家庭歸屬感。
學校應當與家庭積極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使學生將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習得的知識和觀念外化于行,通過勞動實踐真正領悟勞動的價值。教師可以通過召開家長會,使家長具備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正確的勞動教育觀點,并且引導家長讓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承擔一定的家務,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并且將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現定期反饋給老師。例如《親情之愛》一課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明確家的概念,增強熱愛家庭、熱愛父母的情感。因此,教師就可以開展以勞動為主題的活動設計,要求學生在課下積極參與家庭勞動,比如給父母做一頓飯、和父母一起做家務等。教師要把這一活動主題以作業通知單的形式發放到家長群里,讓家長監督并寫評語。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還有利于學生樹立家庭主人翁的責任感,提高孝親敬長的行動能力。
開展勞動教育還要發揮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為勞動教育提供支持。政府要出臺政策,支持勞動教育的開展;社會要搭建平臺,為勞動教育提供更多條件與便利;社區要提供真實的勞動場景,實現在勞動教育中的價值滲透與引導。全社會要形成勞動最光榮的濃郁氛圍,讓學生體會到“勞動創造價值、勞動創造未來”的思想理念,共同推進勞動教育的深入發展。
總之,新時代的教師要認真學習教育改革和素質教育的相關精神,時刻用“四有好教師”約束自己,提升自己。教師要深度研讀教材內容,全面了解學生學情,大膽創新教學模式。只有將勞動精神根植在學生的心里,才能使他們在后期的學習和成長中形成勞動意識和勞動觀念,從而真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而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