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勝
(貴州省威寧縣第七中學,貴州威寧 553100)
首先,學校相關領導和職能部門負責人要針對本校信息技術設備的普及情況以及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信息技術運用情況進行調研,及時發現漏洞和不當之處,并積極爭取相關經費和資源來解決問題,為本校教師配備專用的教學電腦,并建立校級層次完備的控制系統和操作系統,為教學工作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其次,學校要定期采購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專用信息技術設備,如各種定位設備、識別設備、勘探設備,確保高中地理教學活動可以高效進行,并為其提供技術保障。再次,學校要撥付專項經費,讓高中地理教師用于開展相關的教學教研活動和社會調研活動,提高信息化教學技術在高中地理課堂中的運用效率,并制定更加完善的運用策略。最后,學校要開展信息化教學技術使用后反饋活動。
首先,教師需要認真了解學情,了解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情況、課堂學習情況、合作意識和探究精神培養情況、信息化教學技術的運用情況、相關設備的普及情況等,在此基礎上決定高中地理課堂建設的大方向以及信息化教學技術使用的基本方針,并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其次,教師要營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確保全體學生積極參與信息化教學技術在高中地理課堂中的運用探索工作,并且建言獻策,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再次,教師要不斷優化自己的教學理念和信息化教學技術的使用策略,和現階段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活動緊密結合,形成富有創新性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有效開展學習活動和實踐探究活動。最后,教師要善于開展總結工作,對自己的備課情況、授課情況、課堂控制情況以及總結情況等進行全方位回顧,并鼓勵學生開展基于信息化教學技術的高中地理課堂建設評價活動,從而發現更多的建設方向和建設重點,進而提高信息化教學技術的使用效率,助力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
首先,高中生需要緊密配合教師來完成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任務,并且發揮主觀能動性,提出更多反饋意見,讓教師來完善現有的教學模式,搭建更加完備的教學框架,提高多媒體信息技術的使用效率,讓GPS、GIS 以及RFID 技術為學生的學習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其次,學生要緊密配合,共同完成教師所布置的實踐探究任務,如社會實踐調研、信息技術設備操作等活動,開展小組調查研究工作,培養良好的合作習慣和探究意識。再次,學生要本著與時俱進、實事求是的態度來優化自己的學習方法,對地理學科要有清醒的認識,不斷掌握新技術、新方法,形成新的學習習慣,提高時間利用率。最后,學生要依托教材來培養自己的專項能力,提高核心素養。
新課改對于中小學各學科教學活動提出了更多期待和要求,需要教師和學生通力協作,積極完成課堂建設任務,培養學生的專項能力和核心素養,為學生營造趣味生動的學習情境提供更多的學習指導,并且提供大量的學習資源。信息化教學技術的推廣和普及是對于新課改號召的響應,既能夠幫助學生構建新的知識結構,掌握更加系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能夠讓課堂教學充分彰顯出素質教育的特點,體現更多關于素質教育的內容,給高中地理課堂帶來勃勃生機,突出信息技術的優勢。
學生需要在地理課堂上逐漸形成良好的繪圖習慣、識圖習慣、知識整理習慣、互動交流習慣,地理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可以使學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布置相應的實踐探究任務,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生可以進行自發性的探索活動,而不是由教師進行代替性的引導活動,學生借助信息化技術可以獨立發現、獨立探索、獨立解決問題;教師可以為學生營造自主開放的探索式學習環境,借助計算機或手機來調整教學進度,搜集學習資源。教師還可以將更多的教學計劃、教學要求和課堂教學資料以更加便捷的方式傳送給學生,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進行自發性的學習活動;學生還可以通過登錄互聯網教育網站來獲取更多的學習資源,從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突破重難點知識,實現高質量發展。
地理學科的綜合性較強,某些內容難度較大,需要結合現實生活中的現象進行解釋。有些內容時空跨度很大,不宜演示或開展實驗,只能通過教師的描述來進行授課。如天體運動、大氣運動、火山地震的演變過程等。此時如果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授課活動,則能夠豐富學生的學習過程,同時降低理解難度,讓學生有更加深刻的體驗,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減輕教學負擔。教師可以把更多和課堂教學相關的內容制作成三維模擬動畫,在課堂上進行演示。例如地球的公轉過程、地球的自轉活動、太陽的高度變化、晝夜的長短變化等,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這樣可以變抽象為形象、變被動為主動,既降低了學生的理解難度,又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學習資源。為進一步提高效率,教師還可以將這些資料上傳到班級群,讓學生實現隨時隨地學習,從而更好地突破重點和難點知識的束縛。總之,信息化教學技術的作用十分顯著。
地理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以及開展教育教學探索的過程中,應當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培養學生良好的參與習慣和參與意識,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能夠有效駕馭課堂探索活動中的諸多難題。教師可以將學生進行小組劃分,分成多個六人制小組,以小組為單元來開展信息化教學技術的課下實踐運用活動。教師可以布置給小組更多的測距任務和測向任務,視頻、音頻、圖片資源的收集任務,以及其他的配套社會調研任務,讓學生獨立自主地去完成。學生可以自主操作信息化教學技術手段來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探究活動,這對學生良好學習行為習慣的培養以及學習效率的提升能夠產生重要作用。教師還可以以小組合作教學為依托來優化課堂授課模式,開展教師加小組的課堂授課活動。教師直接對接各小組,直接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來導入資料,讓各小組學生在進行合作時探討這些資料。在課堂授課的最后環節,教師可以直接讓學生進行總結,在小組內形成統一的意見,之后進行提交,由教師進行搜集和整理。這樣既提高了信息化教學技術的使用效率,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通常而言,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的導入階段便會運用情境化教學模式來達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良好學習探究習慣的目標。但大多是通過語言導入或者圖片導入的形式來開展,可能和學生的實際生活以及學習經驗有出入,容易影響信息化教學探索活動的開展。因此,教師應當合理運用信息化教學技術以及相關設備來優化課堂導入環節,開展更加高效的情境式教學活動,可以運用肢體動作、教學語言、音頻、視頻和圖片來開展情境化導入活動和情景式演繹活動,運用計算機將空間時間跨度較大的地理事物完整展現出來,同時著重介紹其分布規律和本質特征。地球環境的演變過程、生物的動態變化以及地理現象的發展規律等,借助信息技術可以更好地加以呈現。教師可以導入更多的演示實驗視頻,或者直接開展模擬活動,營造更加適宜的教學情境。教師可以運用太陽、地球和月球模型來開展更多的自轉與公轉演示小實驗。開展實物化的情景建設活動,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課堂教學活動的參與習慣。在課堂教學的最后階段,教師要帶領學生對所構建的教學情境進行評價,選擇有益情境,淘汰無效情境,從而為接下來的信息技術教學以及其他實踐探究活動積累經驗。除此之外,在構建教學情境之時,地理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愛好來進行,從更多的影視作品中尋找情境建設的靈感,這樣才能逐漸提高信息化教學技術在高中地理課堂中的運用水平。
高中地理課堂的建設和維護工作需要師生緊密配合,積極互動,教師需要調動學生,引導學生逐漸參與進來,并且扮演重要角色。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學習習慣、個人興趣,且學習成績有一定差距,教師在運用信息化教學技術和資源開展備課活動時,難以做到面面俱到,此時便可以鼓勵學生自主搜集更多的輔助性教學資源,并在課堂上進行呈現。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對于課堂教學活動的參與程度和貢獻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當看到自己搜集的材料被教師所采用,學生的滿足感和獲得感會更高。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訪問各大圖書館,搜集和地理學科知識相關的圖書資源和電子期刊資源,并且進行簡單篩選,這樣既能夠拓展視野,還能夠掌握更多的有用知識。地理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通過網絡來獲取更多的學習型資源、教育性資源和知識類資源,并且開展分門別類的整理,以小組的形式來呈現,這樣能夠更好地提高信息化教學技術的運用效率,加深學生對于信息化教學技術運用活動的理解水平。
在運用信息化教學技術開展高效課堂建設的過程中,教師要嘗試運用問題教學法來對學生施加持續性的影響,并且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探索習慣,形成解決問題的有效路徑。教師可以將問題作為學習活動的主要關鍵節點,讓學生認識到地理學科的科學性、豐富性、延伸性和探究性。例如,在針對必修二第二章《城鎮和鄉村》中的內容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在講解《城鎮化進程及其影響》時,可以拋出一些關鍵性的問題,鼓勵學生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自主尋找答案,開展在線檢索活動,探究“城鎮化的定義是什么”“具體的表現有哪些”“城鎮化會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文化發展、價值觀念等內容產生哪些沖擊”“經濟發展是否是城鎮化的主要動力?并闡述二者之間的關系”“城鎮發展與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關系是什么”“舉例說明具體的城市帶以及城市帶的功能”“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城鎮化的特點以及缺陷”“中國的城鎮化的規律以及重點區域有哪些?”等問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重點搜集以上問題的答案,并在課堂上進行呈現。這一方面可以提高師生互動交流的頻率,避免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另一方面還可以讓學生形成自主探索的好習慣,從而讓高中地理課堂建設更加高效和深入。
近年來,數據庫技術、云計算技術以及更多和計算機密切相關的技術已經開始在中小學教育教學活動中進行了初步運用,掌上圖書、定位軟件、乘車軟件等App 已經走入學生的生活。教師可以將這些技術和平臺與現有的教學手段進行緊密結合,形成適合于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創新型教學體系,從而體現教育教學活動的創新性和實踐性,高中地理學科更是如此。地理教師可以直接借助手機App 來開展輔助性的教學活動以及備課工作,搜集更多的信息技術資源來助力課堂教學活動,在授課過程中直接運用各種軟件來開展演示活動,展現從教學平臺上下載的各種資源。仍然以《城鎮化進程及其影響》為例,教師可以介紹課本中出現的云計算技術,云計算可以迅速處理全球海量數據,并向上千萬用戶提供服務,對于其中的GIS 平臺、軟件和地理空間信息進行重點介紹,讓學生認識到科技創新的迅猛程度,認識到智慧城市建設的具體進展,認識到社會發展的階段特點,從而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精神。總之,教師要結合學校的整體規劃來利用現有的教學平臺,開發教研路徑,開展實踐探索活動,發揮信息化教學平臺和技術的優勢。
總而言之,在信息化教學探索的大背景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活動呈現出了更高的智能化水平,對信息化教學技術的使用更加普遍,這對于高中教育教學體系改革而言十分重要。文章針對信息化技術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運用要求以及運用效果進行了探討,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信息技術操作使用策略,能夠有效增強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觀能動性,讓教師的教學活動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