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朝暉 天津體育職業學院
體育是高職院校的重要課程,基于體教融合視域下的體育課程教育,不僅能夠促進學生體育技能的培養、身體素質的提升與體育精神的塑造,還有助于學生職業能力、體育素養的提升。為此,在體教融合背景下,田徑教學要根據高職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課程教學需要,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標,深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案,根據當前學生存在的問題,提出具體的策略,提高田徑教學的有效性。
當前,高職院校尤為重視素質教育,認為素質教育的重心就在于發展學生職業能力以及實踐能力,其所開展的教學活動不能受限于傳統的體育教學方面,而是要把理論和實踐相融合,注重發展學生實踐能力。當前,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斷提升,高職教育不僅要教授知識技能,還要注重對能力和素養的培養,將體育教學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和運動習慣,讓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提升體育素養與職業能力,為學生今后能夠擁有體育能力以及心理素質等的支撐,讓其工作效率變得更高,凸顯出自身的價值。
高職院校所開展的體育教學活動能夠給學生傳授體育知識,發展學生身體素質,踐行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原則,學生也能夠在體育課程的引導下體會其所蘊含的公平競爭、團結合作等的精神意志。職業精神和體育精神的本質具有極高的契合度,并且把體育教育和體教融合在一起能夠培養學生形成開拓創新、勇于進取、遇到困難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增強學生的意志品質。
田徑運動是鍛煉學生身體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體育教育的重要內容,在體教融合視域下,田徑教育對學生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然而,在當前高職田徑教學中,教學方法沒有與時俱進。在學校體育田徑項目的訓練上,由于每個班的人數和男女生的比例不同,所以在訓練方法的選擇上要符合實際要求,例如在田徑短跑項目的學習時,要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設定單元教學計劃,把短跑分階段進行教學。然而在實際的體育課程中,在訓練短跑時,多以身體素質練習為主,缺乏對單個技術的練習,學生學習起來也感覺到枯燥無聊,達不到學習的目的[1]。另外教師在設定訓練量時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爭取讓大部分學生都能學習到基本的動作技術,對于較為復雜的動作應該進行分解教學,分組訓練,增加訓練的強度和頻次,對于簡單的動作減少訓練的時間,在投擲類項目學習時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不能簡單地只練習上肢的力量,理論結合實際,提高教學的水平。
此外,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的大部分教學精力主要集中在學生運動技能的提高上,常常會忽略學生運動習慣及心理健康的養成。想要促進教師綜合教學能力的快速提高,首先高職院校應引導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從運動參與、身心健康、社會適應等多方面入手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教師也應重新建立起對田徑運動的概念,認清本校的體育教育方向,以進一步優化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在強化教師培訓的過程中,不僅要致力于提高其專業技能,也要注重敬業精神和職業道德教育,并著力提高教師待遇,以充分調動其工作積極性。目前,不少高職院校都將專業建設作為唯一重點工作,對于田徑教學人才的引入把控不嚴格,導致“一專多能”教師較為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為此,高職院校應建立起科學的人才任用機制,并完善公正合理的激勵競爭制度,以提高田徑課程的整體教學水平與科研水平。
高職院校在體育教育在推進體教融合的進程中,需要依據相關教育政策的引導,實現對學校體育課程體系的進一步完善設計,再結合現代學生群體實際身體健康以及體育教學需求實際,根據課程性質,教學目標等,構建健康知識、運動技能、體育能力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完善課程模型的建立,將教師、學生、社會環境三個要素融入到體育課程理論模型建立中,推進體教融合。教師個體包括教師自身的個人魅力、對專業知識的掌握、自我創新的內驅力及教學素養等;學生個體包括學生的學習能力、身體素質、體育水平、思想素質等,學生作為課程的主體,在設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案時,要考慮不同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性,加強對學生的關注,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而社會教育是學生教育的一部分,社會環境也是影響學生的重要因素,如社會整體的運動觀念、體育文化氛圍等,都會對學生造成影響,體育田徑教育要考慮社會環境對體育觀念、運動思想和精神的傳播,構建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在良好的社會環境中傳播運動思想和健康理念,發揮環境的育人價值,利用環境感染學生,增進學生的內驅力,促進體教融合。
此外,學校要完善體育課程選課制度。在當前高職院校教育中,雖然體育是學校的必修課程,但受各方方面因素影響,學校對體育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且體育項目較少,無法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為此,在體教融合視域下,學校要增設田徑項目,將田徑運動添加到體育教育中,完善體育課程選課制度,并加強體育宣傳,讓學生了解田徑教學的課程性質,增強運動意識,如第一學年可以在體育基礎課程中增設田徑教學課時數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在第二年為學生學習其他運動打下基礎。在第二年線下課中可以實現主副選課制,為體育運動的發展提供動力。
在體育教育教學中,體育教師是深化體教融合發展,開展并落實好體育課程教學的主導者和實施者,因此,需要重視對體育教師隊伍的建設工作,通過配齊配強體育教師隊伍,來為高職體育教學的高效、高質量開展提供師資保障。需要高職院校依據自身院校規模實際,配齊體育教師人數,在原有的體育教師隊伍中,積極引入高水平的教練員執教,并強化對體育教師隊伍技能的培訓工作,提高體育師資隊伍的整體專業水平,為學校體育教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支持。同時,體育教師是軟實力,而軟實力作用的發揮需要硬件作為條件,因此,需要高職院校重視對體育辦學條件全面改善,學校要依據院校體育鍛煉場地實際,對體育場館設施進行改善和完善,從而提高場館設施的利用率,促進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有效開展。
此外,高職院校要完善體育設置建設,豐富教學手段。現階段高職院校在體育經費上的投入也不斷增大,田徑場地設施已不斷完善,但由于缺乏先進的教學理念指導,田徑課程的信息化教學水平仍相對較低。基于此,高職院校必須完善信息化硬件設施建設,進而為先進教學方法的實施提供有力支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改變器材的使用方式,改變田徑運動的路線,確保田徑課程能夠多元化實施。高職院校的學生有強烈的好勝心理,教師可以利用學生這一特點,通過比賽的方法和游戲的方法實施課程改革,運用豐富的游戲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使田徑課程變得更加有趣。教師還可以合理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隨著教育體制不斷落實,越來越多的現代化教學手段開始進入到高職院校的課堂教學當中,給高職院校教育帶來新的體驗,現代化教學手段也為高職院校公共體育田徑課提供了明確改革方向。多媒體設備能夠通過圖片和視頻的形式向學生展示田徑動作技巧,和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多媒體教學更加容易受到學生的接納。例如在學習挺身式跳遠教學時,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掌握助跑、起跳、挺身、落地的標準動作,為了突破這一學習難點,要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課程學習當中,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對動作進行分解教學,將完整的動作視頻直觀的展示給學生,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進行播放,增強學生對動作的理解能力,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
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教學過程中,首先要認識到田徑教學屬于獨立性學科,是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課程,教師必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鍛煉意識,培養學生合作精神以及堅韌的意志,使學生的價值觀念得到有效發展。同時田徑運動者也應當積極有效通過田徑教育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健身習慣,為學生日后的職業生涯發展打下基礎。而理論知識是開展每一門課程的基礎,教師應樹立起“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在制定教學計劃時,要將田徑理論課納入其中,并優化教學手段,提高課程教學的生動趣味性。比如,在首節田徑課,教師可利用圖文并茂的多媒體帶領學生了解田徑比賽規則,技術要領等,以激起學生對田徑運動的好奇心。基于傳統田徑教學內容枯燥、單一的問題,教師應適當降低教學內容的難度,并引入趣味性游戲成分,讓學生在娛樂中強身健體[3]。以投擲實心球為例,如果讓學生一直機械地投擲,那么學生很快就會感到疲憊,失去學習興趣。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比賽,首先在地面設置目標,讓學生對準目標去投擲實心球,投擲準的小組應給予表揚和獎勵,輸的小組可讓其課后留下來收拾場地,以充分發揮正負面激勵作用。目前,不少高職院校在選擇田徑教學內容時都忽視了學生的興趣偏好,通常以跑類運動為主,這樣很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充分考慮教學內容的趣味性、觀賞性以及安全性,并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與反饋,以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比如,跳高運動兼具趣味性和觀賞性的優勢,但在安全性方面存在著一定的欠缺,教師可根據學生的運動水平適當降低目標高度,并做好安全防護工作,在滿足學生趣味需求的同時,也能有效鍛煉學生的彈跳力和身體協調力。
在新課改背景下,高職院校公共體育田徑課程要對傳統教學方式進行改革,不斷豐富田徑教學的內容。田徑課的教學內容是田徑課開展的基礎條件,只有對基礎條件進行優化與升級,才能夠促進課程改革的推廣。同時,高職院校公共體育田徑課程和其他運動項目相比,存在明顯的娛樂性和趣味性不足的特點。根據對高職院校學生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學生更喜歡足球、排球、籃球類的課程活動,通過在比賽過程當中能夠體會到團結協作的樂趣。田徑課程相對球類運動比較枯燥無聊,更多的是要求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其中,雖然有極少部分的運動項目是集體活動,但是由于活動種類較少,也不能夠激發出學生參與到田徑課程的內在動力[4]。
面對這一情況,高職院校公共體育田徑課程要加強課程改革,提高田徑課程的趣味性和娛樂性,為學生構建出濃厚的學習氛圍,激發出學生的參與熱情。教師在教學改革方面要合理突出田徑活動的特色,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例如高職院校的女生都比較喜歡壓力較小的長跑項目,而男生則更喜歡具有挑戰性的運動項目,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切實考慮學生的運動興趣,設置特色課程,以田徑教學為主渠道,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育活動,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田徑運動,通過自主學習掌握田徑運動的動作。與此同時,田徑教師要不斷對田徑課程的健身價值、教育價值、運動基礎價值進行挖掘,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全體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對象,因此,體育教學的開展必須面向全體學生,緊密結合現代學生群體的身體健康實際需求和對體育鍛煉的訴求,更新現有的教育理念,來對學生的體育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創新改革,實現對體育課程內容與教學資源的進一步豐富,以此滿足全體學生不同特長需要,以促進全體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5]。同時,學校在運動賽事的組織中,倡導“以賽促健康,以賽促發展”,轉變以往只是學校個別運動員參與體育訓練和參與運動比賽形式,逐漸過渡到全校學生參與的常態鍛煉,全校學生參加學校層面的各種體育賽事的局面,真正做到改革的全面性。
此外,培養學生的體育運動興趣、運動習慣、終身運動觀念是田徑教學的重要目標,教師要立足目標優化教學設計,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差異制定多元化的田徑運動目標,樹立正確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念,同時要構建科學完善的考評機制,切記要全方位客觀公正的考評,既要考查學生的體育運動參與態度和熱情,也應當了解學生的完成情況以及目標培養情況。在規范性考試測評中,能夠觀察學生的課程學習細節,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課中參與熱情,使學生在體育田徑訓練過程中循序漸進完成訓練目標,并且提高綜合素質。
總而言之,在體教融合背景下,教育和體育不可分割,教師要積極改革體育課程教學模式,升級優化體育課程建設要求,堅持體教融合的教育主題,創新教學方法,發揮田徑運動的育人價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