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寧 黎芳
摘 要:新時期,國家加強對鄉村教學的重視程度,要求以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義務教育為目標,不斷縮小城鄉、校際差距,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開展鄉村初中數學教學時,教師需要合理創新教學策略,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強化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保障數學教學質量。故文章圍繞鄉村初中數學教學展開深入分析,重點闡述了核心素養下提高鄉村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課堂參與度的有效策略,并簡單論述了教學要求等內容,希望對相關工作有所幫助,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促進教學質量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鄉村初中數學;教學;參與度;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18-0103-03
近年來,國內外教育界加強對學生課堂參與度課題的研究,但普遍存在學科性不強的問題,并且未充分考慮鄉村學校的實際情況,導致研究成果缺少一定的實際意義。鑒于這一特點,需要從核心素養角度出發,根據鄉村初中學校的教學條件,探索如何創新教學手段,營造多元化的課堂環境,不斷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1.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的教學創新要求
(1)應用多元教學手段
隨著新課改工作的快速推進,革新了對教學工作的綜合要求,教師應創新教學手段,借助現有教育資源,打造多元化的課堂,及時摒棄傳統教學模式,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教學創新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工作經驗,以學生學習態度、性格特點為依據,針對性創新和豐富教學策略,讓學生參與課堂各個環節。
(2)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意識
長久以來,創新是推動社會穩定發展的關鍵要素,能夠加快各行各業發展腳步。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在創新意識作業下,能促進學生高效化學習,同時教師的教學水平也同步提升。鑒于此,初中數學教學階段,教師和學生都要形成創新思維意識,以此優化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共同發現數學知識的魅力。
(3)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認知能力
思辨能力指學生分析、推力數學知識的能力,也是初中數學教學核心目標。在核心素養培養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學階段,教師應從班級學生實際情況出發,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思辨能力為核心,開展一系列教學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各個環節,達到核心素養教育目標。而學生具有較強的認知能力,有助于全面化、細致化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主動發現并探究問題,了解數學問題蘊藏的知識點,不斷強化數學知識靈活應用能力。但根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初中生普遍缺少良好的認知能力,未能全面化了解數學內容,日常學習期間存在審題不嚴謹等現象,影響學生的數學成績。故此需要教師大力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以此增強認知能力。如此,可以通過培養思辨能力和認知能力,提高學生的思辨水平和認知水平,進而促使學生能更高效與積極地參與課堂學習。
2.鄉村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核心素養對提高課堂參與度的意義
重點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可以轉變學生的思維方式,促使學生學會從多個角度思考、分析問題,靈活運用數學知識點解決問題,并能形成主動參與課堂的意識,達到預期教育目標。另外,數學教學從學生數學素養培養出發,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能夠構建學習氛圍濃厚的數學課堂。數學作為初中教育基礎性學科,融入數學核心素養相關內容,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促使其主動參與課堂吸收更多數學知識。如今,教育部門加強對鄉村初中教學的改革力度,大力培養學生數學素養,落實以人為本教育理念,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可以使其形成主動參與課堂的意識,積極與同學、教師展開交流。
3.鄉村初中數學教學現狀
數學知識理論性較強,常常導致整個課堂枯燥無味,學生學習積極性較低,課堂參與度不足。并且由于鄉村環境的特殊性,教學資源和學習資源有限,難以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這更提高了數學知識理解難度,促使教學質量受到影響。同時,鄉村初中數學教學階段,部分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課堂經常出現溜號、走神等現象,課堂參與度較低,仍然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師生之間缺少有效溝通,影響教學氛圍,這也導致學生注意力不集中,難以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
4.核心素養下提高鄉村初中數學教學參與度的有效策略
(1)設計實踐訓練
結合初中數學主要學習內容,教師要靈活利用鄉村學校教學條件,設計多樣化的實踐訓練活動,充實教學環節,并高效引導學生參與數學課堂每個環節,達到教學創新的目的。每次數學實踐訓練結束后,教師應設置課堂評價環節,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評價,結合自身知識吸收情況,指出課堂學習存在的問題,之后由教師統一整理意見,針對性調整實踐內容,使實踐活動更加貼近于學生實際學習情況,便于學生理解和吸收,掌握更多數學知識點。通過設計多樣化的課堂實踐訓練,有助于強化學生知識應用能力,使其全過程參與整個課堂教學,提升數學教學效果。具體教學階段,教師應認識到自身崗位職責,結合以往教學經驗,不斷優化和整改設計內容,以提高學生參與度為核心,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并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針對性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強化數學知識實踐能力。譬如,學習“頻率與概率”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回家拋硬幣50次,并準確記錄結果,再根據本節課知識點計算概率,發現拋硬幣的規律。之后,在課堂上可以帶領學生共同拋硬幣20~50次。通過設計實踐訓練環節,學生會全身心參與課堂學習,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同時學生可以將所學知識點運用于日常生活,突出數學學習的價值。
(2)結合數學知識和數學文化
現階段,鄉村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開展教學工作多以數學知識點為核心,形成以知識取向的教育理念,忽略了學生課堂參與效果。但近年來教育部門愈加重視學生的文化素養,要求教師更新教學手段,優化傳統教育模式,解決教學工作存在的弊端,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鑒于此,初中數學課堂教育階段,教師應根據教育部門的綜合要求,將數學知識與數學文化有效結合,數學主線由知識取向轉變為文化取向,以此降低學生學習壓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發現數學的魅力。例如,學習“概率初步”這一內容時,為了提升學生參與度,教師應融入數學知識和數學文化,細致化設計課堂教學環節。具體而言:第一步,教師根據教材內容,系統化分析和驗證,再結合學生當前興趣愛好,采取多樣化的課堂引導方法,吸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探究環節。第二步,設計貼近于日常生活的啟發問題。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頻率與概率的由來是怎樣的,為什么叫頻率與概率”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從頻率知識角度考慮。第三步,教師鼓勵學生定期復習和練習已學知識點,再設置一道學過練習題,讓學生到黑板上完成,之后由全班學生判斷習題回答是否正確,再帶領學生利用本節課知識點計算相關概率問題。通過此種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發現數學文化中隱藏的數學問題,形成自主探究意識。
(3)引入游戲活動,展開探究性教學
鄉村初中學生學習過程中,由于學校教學條件有限,學生短時間難以系統化理解大量抽象的知識,課堂參與度較低,需要教師注重數學教學方法和理念的更新,以教學內容為依據,設計不同類型的游戲活動,并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加強學生課堂參與度。譬如,學習“圓柱側面積公式”時,為了保障學生全身心投入數學學習,課前準備環節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制作圓柱體,并測量圓柱體各個參數,標注圓柱側面積。之后學生結合自身想法,可以借助剪刀等工具裁剪圓柱體的側面積。多數情況下,學生往往裁剪成不規則三角形或長方形。教師可以逐一統計每個學生的裁剪方法和想法,引導學生回憶關于側面積的知識,使其真正了解圓柱體側面積公式。通過設計課堂小游戲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生知識實踐應用能力,進一步提升他們的課堂參與積極性。
初中數學學習階段,每個學生數學基礎各不相同,思維方式差異化明顯,導致數學知識理解方法、知識運用能力大相徑庭,數學學習成績高低明顯,課堂參與度也差異化明顯。鄉村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為了提高學生數學能力,會設置數學例題學習環節,以此強化學生解題能力。但隨著新課標的有效落實,傳統教學模式不滿足學生學習需求,應采取探究式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和課堂參與意識,使其與同學、教師深層次探討數學知識。例如,學習“圓與圓的位置關系”這一內容時,教師先做好備課工作,制作內容豐富、色彩豐富的教學PPT,展示兩個圓不同位置的關系,并根據教學進度移動圓,促使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圓的不同位置關系。課堂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實際操作機會,再提出探究性的問題,提供充足的討論時間,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系統化探究。通過多角度創新教學方法,能夠有效豐富教學素材,促使學生參與每個課堂環節,如此數學教學質量將不斷提高,課堂教學也更能滿足初中生的學習需求。
(4)借助多媒體設備,落實翻轉課堂
在核心素養下,為了進一步提高鄉村初中數學教學質量,教師必須著重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使其主動參與各個教學環節。鑒于此,鄉村數學教師應整合現有資源,優化和調整數學教學策略,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打造翻轉課堂,增添數學課堂的趣味性,引導學生參與課堂學習。在科技快速發展的當今社會,教育部門投入大量的資金,為鄉村學校提供新型多媒體設備,教師可通過設備轉變數學知識的呈現形式,優化教學流程,實現高效化教學。例如,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入經典問題“雞兔同籠”,再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雞兔同籠的動畫,吸引學生注意力,然后引導他們參與問題討論環節,緊緊圍繞教學重點積極發表看法和意見,掌握本節課重點知識。鄉村數學教學階段,打造翻轉課堂能夠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而教師主要發揮課堂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每個環節,有利于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轉變被動學習狀態,提高數學課堂學習質量。而通過發揮多媒體設備的優勢,打造翻轉課堂,能夠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教學內容更加易于理解。
(5)因材施教,實施分層教學
學生之間個體化差異明顯,對此,在核心素養教育觀念下,教師為積極創新教學手段,著重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教學階段應落實因材施教教育理念,采取分層教學模式,確保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課堂學習,掌握更多數學知識,達到提高數學素養的目的。實際教學過程中,鄉村教師需仔細分析和調查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制訂不同的學習目標,并提供適當的學習素材,促使學生發現數學學習的樂趣,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針對部分學生數學基礎相對較差,日常教學階段就應重點傳授他們一些基礎性的知識,布置鞏固數學知識的練習題,科學控制習題量,避免學生出現厭學心理。而對數學基礎良好、學習能力相對較強的學生,教師應重點提高他們的解題技巧和實踐應用能力,并適當擴展、延伸知識點。如此可以促進不同層次學生共同進步,掌握數學學習的最佳方法,降低數學知識學習難度。譬如,學習方程實數根求解知識點時,講解“x1、x2為方程x2-2(m-1)+m2的實數根,求解方程實數根和m值”,此題目具有多種的解法,不同解法對學生綜合能力要求不同。故此,為了讓每個層次學生都能參與進來,提高數學學習自信心,教師應設置不同的解題條件。如對學習能力相對較差的學生,可設置“x1x0=0”。采取分層教學方法,遵守因材施教原則,不僅增強學生課堂參與度,還能讓全班學生共同進步。
5.結語
總而言之,在時代快速發展背景下,教育部門更加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和課堂參與程度,要求不同階段學校積極落實相關政策和制度,調整教學模式和理念,不斷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促使學生形成自主學習意識,采取多樣化的教學策略,以此提高學生的數學課題參與程度,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文云.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學周刊,2023(07).
[2]鄭雪麗.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初中數學概念教學[J].數理天地,2023(01).
[3]安奇穎.有效融入核心素養,提高初中數學教學效率[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