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凱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常州 213164)
早在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在全社會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的同時》,并針對“四史”宣傳教育作出全面部署。高校作為中國高質量人才培養的搖籃,堅定的理想信念、家國情懷、社會責任,以及完備的道德素養是當代高校人才培養基本任務所在,因此全面開展“四史”教育工作就成為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縱觀當今我國高校“四史”教育開展的現實情況,雖然已經收獲諸多成果,學生思想觀念、價值觀念、道德觀念的培養效果已經達到前所未有,但依然存在明顯的困境亟須突破[1]。本文就以此為立足點,從高校“四史”教育的困境入手,從而將其對策作出具體論述。
就當前高校“四史”教育開展的現實情況來看,普遍不具備完整的“四史”課程體系,都是在各學科課程教學活動中滲透“四史”教育,或者由學校組織進行專題講座。而在思政理論課教學過程中,也并沒有充分做到結合“四史”教育的內容,將其合理分配至思政課程之中。這些現狀的存在就會導致學生很難全面而又系統的了解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相關內容,甚至還會導致各學科教學活動中的“四史”教育內容出現重疊。針對于此,高校要高度樹立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校“四史”教育主陣地的意識,并且還要明確思政理論課對于“四史”教育任務的具體劃分[2]。
縱觀高校學生對于社會主義發展史的了解程度,可以直觀感受到高校學生在這一方面并沒有做到全面了解和掌握,而造成這一現狀產生的原因不難挖掘,即:高校思政理論課程體系并沒有設置系統化的社會主義發展史內容。具體而言,在當前高校思政理論課程中,雖然普遍都會涉及社會主義發展史的內容,可是這些內容都是分散在不同的具體課程中,并沒有真正地形成社會主義發展史內容體系,從而導致學生了解和掌握的社會主義發展史內容割裂感較為明顯。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的建設中,應該融入具有系統性特征的社會主義發展史內容,從而讓“四史”內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內容體系中完整呈現出來[3]。
另外,就當前高校學生對改革開放史的了解和掌握情況來看,其內心深處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普遍停滯在表面,并沒有深刻理解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各項偉大成就究竟意味著什么。造成這一現狀產生的原因也并不復雜,就是因為在這一方面的教學活動較為籠統,通常以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紀念主題活動作為載體開展關于改革開放史的教學活動,這樣就導致學生不能充分理清改革開放史與黨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之間的具體關系。對此,在改變高校“四史”教育這一普遍現狀的過程中,需要廣大教師深刻意識到擴充“改革開放史”教育內容的重要性,讓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各項偉大成就能夠進入“四史”教育活動中,并且做到可以按照改革開放史的發展進程精心布置教育內容,進而讓“四史”教育在高校教育活動中能夠形成一個完整和有銜接性的內容體系。
伴隨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大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的習慣也在無形中發生改變,最為直觀的體現就是學生可以通過網絡了解一切信息。這樣的學習與生活大環境對于高校學生而言無疑是一把“雙刃劍”,“利”主要體現在可以幫助學生快速和全面的了解社會發展動態,而“弊”主要體現在學生會受到來自不同社會思潮的沖擊,進而對學生思想價值觀念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4]。
特別是近些年以歷史虛無主義為代表的各種錯誤思潮不斷涌現,并且借助網絡技術在社會中廣泛傳播,如果高校學生不能充分加以辨識,那么必然會受到這些錯誤社會思潮影響,最終會動搖其已經樹立的正確理想信念,“四史”教育在這樣的網絡大環境下顯然需要承受嚴峻的考驗。針對于此,如何有效利用網絡信息技術,通過“四史”教育為學生筑牢思想防線就成為當今高校“四史”教育必須走出的又一困境。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活動中,切實做到“四史”教育內容的貫穿并非易事,需要考慮諸多因素。其中,立足教材的教學內容,確保“四史”教育內容能夠與之保持高度協同無疑要置于首位,這樣才能為“四史”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具體而言,在進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四史”教育相融合的過程中,廣大教師必須深刻意識到雖然“四史”教育內容含有豐富的思政元素,但是不能簡單地將其進行機械配對,要結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可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計劃,有針對性地選擇相關史實資料,讓學生可以借助這些鮮活而又富有歷史寓意的“四史”知識,更好的理解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從而對學生思想、價值、道德觀念起到有效引領作用,這樣不僅可以保證“四史”教育真正嵌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之中,更能讓其發揮出“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的作用[5]。
然而,就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際情況來看,“四史”教育的融合過程依然存在上述不足,也就是融合的過程僅僅體現在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將“四史”教育的內容簡單與之進行簡單的搭配,并沒有做到全面考慮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計劃三個重要因素,進而導致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不能明確具體理論知識和“四史”之間的關系,從而導致學生出現“一史”對應“一課”的錯誤認知出現。這樣的課程教學狀態長期存在必然會造成兩種現象產生,一是思政課程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難以完成,而是學生對于“四史”的認知廣度和深度也會受到嚴重影響,這也意味著思政理論課和“四史”教育對學生思想意識、價值觀念、道德素養的培育很難發揮出應有作用。針對于此,這就需要廣大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在進行“四史”教育的融合過程中,必須將確保融合之后的整體性和統一性作為基本要求,不僅要考慮“四史”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同時還要充分考慮融合之后可以與思政理論課程成為整體,為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夯實基礎。這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既能實現“四史”教育過程與思政理論課教學的邏輯和任務高度適合,同時還能讓“四史”教學成為學生有效理解、接受、掌握相關理論知識的有力推手,讓學生借助真實的歷史事件,感悟到理論思想在現實社會中如何得到實踐,自己在未來成長與發展道路中應該怎樣去踐行這些理論思想,從而達到“四史”教育促進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知識內化的作用。
除此之外,在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活動中,“四史”教育的有效融入還要做到充分考慮內容的時效性,切忌單純為了融入而融入,避免思政理論課的“四史”教育只停留在形式之上。具體而言,“四史”教育往往是以概括性和史實性內容為主,每個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背后都有時代寓意或者歷史發展規律值得人們去深入挖掘。所以,在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活動中,每一位教師必須明確“四史”教育內容的融入并不是單純為了讓學生了解某一歷史事件,或者某一位歷史人物,而是要通過當時的社會背景,讓學生能夠充分了解歷史事件產生,或者某一位歷史人物出現的歷史意義、社會意義、對歷史發展所具有的影響等,從而幫助學生充分掌握這些內容背后所蘊藏的歷史發展規律。隨著時代發展步伐的不斷加快,時代背景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四史”毫無疑問更是在不斷書寫著新的篇章,因此“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理論課的過程中,教師更要明確在內容上要立足時代發展規律,融合的路徑和策略要始終能夠向學生說明歷史發展的脈絡,并且能夠結合當下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將“四史”知識生動形象的加以證明,這樣不僅可以確保學生了解“四史”,更能幫助學生以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去看待和評價過去、現在、未來社會的發展,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社會史觀,從而確保高校思政理論課的教學質量和水平得到不斷提升[6]。
在高校依托互聯網全面開展“四史”教育的過程中,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最終目的就是要讓“四史”教育在大學生群體中得到廣泛滲透。在此期間,深挖教育載體隨之成為關鍵中的關鍵。因此,高校在借助網絡開展“四史”教育的同時,還要將構建良好的網絡教育環境放在重要位置,而構筑網絡防線,守好網絡“戰場”則必然要視為首要環節,具體操作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筑起校園網絡“防火墻”。眾所周知,在虛擬的網絡社會中,只有做到將信息源頭進行有效控制,才能確保網絡環境不被錯誤思潮所侵蝕,人們共同的思想基礎才不會被侵蝕。所以,高校在借助互聯網全面開展“四史”教育的過程中,先要從信息源頭抓起,將意識形態方面信息進行充分而又徹底的過濾,并且在這一過程中還要做到發現危險信息能夠做到及時預警、及時提供應對方案、及時處理,以此力保校園內部所傳播的“四史”教育網絡信息始終對學生思想意識、價值觀念、道德素養的養成提供正確導向,助力讓“四史”教育的隱性教育作用有效發揮出來。
其次,給予不良的社會思潮以有力回擊。信息過濾、信息預警、緊急應對、及時處理作為高校“四史”教育網絡化發展道路中的防御手段,其左右主要體現在保障層面。但是,高校在利用網絡技術全面開展“四史”教育的過程中,單純依靠保障技術顯然不能給不良意識形態和社會思潮以有力回擊,所以高校在全面開展“四史”教育的過程中,要借助信息技術手段,跟蹤不良社會思潮和意識形態一切信息,查清源頭和傳播路徑的同時,還要予以堅決打擊,由此確保從根源上能夠凈化“四史”教育網絡環境。
第三,可以借助學校網絡平臺構建“四史”教育專題板塊,確保高校“四史”教育能夠做到“線上”與“線下”保持同步和互補。在高校日常“四史”教育活動中,其主陣地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但是在當今時代背景之下,網絡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開展無疑提供了巨大便利,將其加以充分利用不僅可以確保學生抵制錯誤的社會思潮,更有利于對學生思想、價值、道德觀念的引領,促進高校思政理論課程“四史”教育路徑的有效拓展,以及教育內容的充分延伸。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廣大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必須做到能夠有效選擇出具有特色的理論知識,同時還要善于將其進行深入挖掘和碎片化加工,然后根據“四史”教育的相關資源,讓理論知識和“四史”教育內容充分而又合理地組合起來,構建出以視頻、音頻、圖片為主題的高校“四史”教育網絡資源平臺,為廣大高校學生了解、深入解讀、理解并掌握“四史”內容提供理想載體,讓公民基本道德素養、社會責任意識、家國情懷能夠伴隨高校互聯網載體的應用傳遞給每一位學生,并且對全面提升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質量提供強有力的促進作用。
最后,高校還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打造專屬于“四史”教育的網絡媒體平臺,確保高校“四史”教育的便捷度實現最大化。毋庸置疑,信息的廣泛傳播需要有理想的傳播媒介作為支撐,高校“四史”教育對學生思想、價值、道德觀念產生廣泛的引領作用顯然也必須理想的傳播媒介提供支持。在這里,高校可以借助“抖音”“嗶哩嗶哩”“快手”等媒介平臺,打造專屬于“四史”教育的新媒體傳播平臺,讓學生在閑暇之余隨時隨地能夠根據“四史”教育內容,更加客觀地理解當今自己身處的時代大環境,感悟到哪些事情自己有責任、有義務去完成,自己未來將要肩負哪些使命,由此保障高校“四史”教育的開展效果能夠更加趨于理想化。
綜合以上論述觀點,不難發現在高校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切實做到深入開展“四史”教育不僅需要正視困境所在,更要以此為中心深入挖掘高質量開展“四史”教育的對策所在,由此方可確保“四史”教育對于學生思想、價值、道德觀念的引領作用達到最大化,推動“立德樹人”理念在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得到深入貫徹與落實。隨著現代教育技術更新的步伐不斷加快,勢必會有新的對策不斷助力高校“四史”教育突破現有困境,而這無疑為廣大學者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今后的研究與探索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