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文華 王春秋
(湖南懷化學院音樂舞蹈學院,湖南懷化 418000)
雖然人們在歌唱和說話的時候運用的是同一套發聲器官,但是在歌唱和說話這兩種不同情況下,這套發聲器官的狀態是有所區別的。在歌唱的過程中,人體發聲器官為了配合美好的歌聲所需要的精巧的呼吸、完美的共鳴、寬廣的音域、洪亮的音響、豐富的音色的需求,需要將這套發聲器官的狀態由自然狀態調整為歌唱狀態。而這個調整的結果,需要調動人體眾多肌肉完成某些專項的運動來完成。例如制造歌唱樂器的過程需要打開身體,需要肋間肌的運動;打開咽腔,需要口咽部肌肉的運動;歌唱身體還需要力量支持,需要運用核心肌群。因此,中外的聲樂教育家都認為“歌唱是一項運動”[1],“歌唱是一種運動方面的努力”[2]。在聲樂的教學和訓練實踐中,聲樂教師可以把聲樂訓練作為一項特殊的運動技能技巧來進行訓練。
聲樂是用科學的發聲方法發出優美嘹亮的歌聲,又用歌聲透過音樂化了的文學語言,生動地塑造樂曲中的人物形象,描繪其意境,表達其思想感情的音樂藝術[3]。聲樂訓練,就是通過訓練人體的發聲器官、呼吸器官、共鳴器官、咬字吐字器官,使聲音洪亮、悅耳、連續,使“聲”和“樂”在語言中得到良好展現的演唱能力訓練。運動技能訓練屬于體育學科范疇。運動技能訓練是指人體在運動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專門動作的能力的訓練[4]。
從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可以知道,人類至少存在七種以上的智能,分別是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音樂智能、身體運動智能、空間智能、人際智能和自我認識智能[5]。聲樂,包括音樂的“樂”和聲音的“聲”,即演唱一首歌曲,不但音樂準確,聲音也要優美。在聲樂訓練過程中,至少需要“多元智能”中的兩項智能——音樂智能與身體運動智能。學習聲樂,首先要有音準、節奏等相關的音樂智能,才能做到旋律準確,即“樂”的準確。而聲樂教學中的聲音技巧訓練,即通過提高歌唱器官相關肌肉的運動能力、控制歌唱過程中肌肉力量的方向、腔體打開的幅度、肌肉運動的敏捷程度等等,做到聲音結實、有力度、有表現力,即“聲”的優美。“樂”的準確,是一個人的天賦,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素質,而“聲”的優美,則需要后天的習得,它需要身體運動技能的訓練來實現身體機能的提升。從多元智能理論來講,聲樂是音樂智能與身體運動智能的結合體,需要音樂智能與身體運動智能的共同提高才能獲得的技能。
提高教學質量是高校的主要任務,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各學科知識之間相互滲透與融合,是現代化教育教學的趨勢。在聲樂訓練中融入運動技能訓練,創新性地將聲樂訓練與運動訓練學相結合,突破舊的教學模式,打破學科邊界,構建新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體系,為聲樂教學提供了創新的理論與實踐方法,提高聲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聲樂學科像其他自然科學一樣也在不斷進步和發展的。隨著人們對聲樂訓練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入和聲樂與其他學科的相互融合發展,聲樂教學技巧和訓練手段也在不斷創新。聲樂教師們為了提高聲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和促進聲樂教學的進步,在聲樂教學的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等方面進行改革。
在聲樂教學中,面對一個聲樂的初學者,聲樂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歌唱理念、了解聲樂基本理論。但是,教師在講解這些理論的時候,更多強調的是要得到一個怎樣的結果,例如“腔體打開”“軟腭上提”“力量支持”等等,具有描述性、模糊性。在訓練實踐過程中,用這些描述性的、模糊性的理論去指導學生的實踐,會造成學生的混亂。雖然,學生從理解的層面能夠了解老師的要求,但是在訓練實踐過程中對身體具體如何做才能夠達到這個要求的路徑卻是模糊的;即使路徑較為清晰,但是可能因身體的機能不夠而達不到理想的訓練效果。這就造成了聲樂教師的“教”與學生的“練”存在一定的脫節現象。在聲樂教學中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在聲樂理論與訓練實踐之間設置一個完成某些相關動作的訓練——即身體功能動作的訓練環節。只有打通這個環節,才能幫助學生理清思路,理論才能夠與實踐無縫鏈接。
聲樂訓練與運動技巧訓練關系密切,都是調動身體的相關肌肉完成某些特定的動作。歌唱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不但需要各歌唱器官的密切配合,又以控制歌唱器官的肌肉能力的提高為前提。歌唱所需要的共鳴、力量支持、咬字吐字等訓練,是身體完成歌唱運動的各肌肉能力、進行某些專項運動的訓練。
運動素質是指機體在活動時所表現出來的各種運動的能力,一般包括運動的力量、耐力、速度、柔韌和靈敏等[6]。在聲樂訓練中提高學生的運動素質是非常必要的。在聲樂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的運動素質直接決定了聲樂技術的完成。一個技術的掌握,學生由理論上清楚到實踐能夠做到,需要長期的、有針對性的運動素質和身體機能方面的訓練。在聲樂教學中,教師能夠發現學生運動素質和身體機能方面的薄弱點,并做到有的放矢,目的明確,通過運動訓練使薄弱點得到改善和提高。這是有效解決學生演唱問題和提高學生演唱能力的重要途徑。
聲樂訓練中使用運動技能訓練方法可使聲樂初學者將晦澀的、模糊的聲樂術語轉化為具體的可操作的動作,并通過動作訓練,強化身體機能的薄弱環節。同時,了解聲樂教學中運動技能訓練手段的基本構成,將這些動作的動力特征、動作構成和動作過程進行分析和重新組合,使之更適合聲樂演唱訓練。因此,訓練學生歌唱器官及相關肌肉的伸展和協調工作的能力,關注的運動技能訓練包括體能、協調能力及專項的動作組合,是非常必要的。
體能,是指一個人機體的基本運動能力[7]。體能訓練是運動訓練的重要內容,在運動訓練中多以發展各種運動素質為身體訓練的基本內容[8]。體能訓練同樣是聲樂訓練的重要內容。所有歌唱器官的使用,都需要體能訓練的參與。在聲樂教學中,要多關注學生各發聲器官、共鳴器官、呼吸器官、咬字吐字器官的使用,鍛煉相關肌肉的完成專項動作的力量、耐力、速度、柔韌和靈敏度的能力。關注學生的體能情況,適當地對學生的肌肉能力進行力量、速度、靈敏度等等的訓練,是學生聲樂技術掌握和演唱能力的提高的重要的、基礎的訓練內容。
人體在做任何動作時,首先啟動的是身體的核心力量,核心力量存在于所有運動項目中。從運動生理學來講,所有運動技術動作都是以人體中心肌肉群為核心的運動鏈。了解核心力量,首先要了解人體的核心區。“腰椎—骨盆—髖關節”這一區域所形成的一個整體,被稱為核心區。核心區具體是指膈肌以下盆底肌以上的中間區域,同時還包括附著在它周圍的神經、肌肉、肌腱、韌帶、骨骼和呼吸調節系統[9]。所謂的核心肌群,就是核心區的肌肉群。依據相關研究發現,背部肌群、腹部肌群、盆帶肌群、大腿肌群、盆底肌群和膈肌等構成了人體的核心肌群。腹部肌群是前壁,背部和臀部肌群是后壁,橫膈肌是蓋板,盆底肌群和環繞髖部的肌群是“缸底”,整個核心柱形成了一個圓柱形的“汽缸”[10]。
核心力量在人體活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穩定人體脊柱、骨盆,使其保持正確的身體姿勢;可以提高肌肉的平衡力及控制力;在運動時可以提高由核心肌群向其他肌肉的能量輸出。在歌唱運動中,核心力量對歌唱時的氣息控制和支持,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核心力量對歌唱相關器官的動作有良好的支持和固定作用。
歌唱是一項比較復雜的運動,歌唱運動涉及多個器官的肌肉動作,是多個歌唱相關器官的協調、配合、共同完成的運動。協調能力是指運動員機體不同系統、不同部位的不同器官共同協調配合完成技術動作的能力。可以說,協調能力是形成運動技術的重要基礎[11]。在聲樂的教學中,學生各歌唱器官的協調性是重要的訓練內容。根據學生的協調能力強弱,學習的進度和訓練的效果方面個體也會有所區別。學生協調性的強弱,即為歌唱能力的強弱。協調性好,歌唱各器官及氣息、打開等各環節運轉流暢,歌唱樂器運行良好,產生的聲音就好,歌唱的能力就強。反之,則演唱的能力弱。可以說,聲樂訓練過程中的發聲器官、呼吸器官、共鳴器官、咬字吐字器官的協調能力,是形成聲樂技術的重要基礎。
在運動過程中,首先要建立“以大腦皮層運動為基礎的運動條件反射暫時性神經聯系”[12],淺顯地說,運動就是大腦的運動神經與相關肌肉建立聯系,并支配這些肌肉完成特定的動作,從而形成“條件反射”。在聲樂學習的過程中,學習和掌握聲樂演唱技巧的生理學本質就是建立運動條件反射,即運動神經能夠支配歌唱的相關肌肉完成歌唱的發聲、打開腔體、力量支持等的動作,形成歌唱運動的“條件反射”。
在形成聲樂訓練運動條件反射的過程中,首要問題是要了解訓練的動作要素。運動訓練學中的運動動作要素,包括身體姿勢、動作軌跡、動作時間、動作速度、運動速率,動作力量和動作節奏等[13]。聲樂訓練中的動作要素,包括動作的姿勢、完成動作過程中的時間長短、用力的大小、力量的方向、動作幅度的大小及動作快慢等。
運動訓練學中,動作基本環節和環節之間的順序構成了動作基本結構。多個基本環節構成了一項技術動作的基本結構。這些基本環節按特定的,一般按照不能予以改變的順序形成動作基本結構[14]。在歌唱的運動中,動作的基本結構包括制造歌唱共鳴的腔體的打開動作,聲音安放位置的調整動作,聲帶的拉動及閉合動作,以及保證上述動作能夠順利完成的動力支持,即核心力量相關肌肉的動作。這些動作,按照一定的先后順序依次進行,具有特定的程序,就形成了歌唱運動的“動作組合”。
因為歌唱運動需要不同器官協同配合,而這些配合所需要的肌肉能力及動作組合的熟悉程度,都需要進行適當的反復訓練才能夠獲得。因此,在聲樂的教學中,需要對相關肌肉和運動組合進行專項運動訓練。聲樂教師在訓練中,依據聲樂的理論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發聲、呼吸、共鳴和語言等方面的訓練,設計出相應的身體動作來強化身體機能,并通過專項訓練使動作達到精準,從而實現聲樂的技巧。聲樂的專項運動,是鍛煉和提高發聲器官、呼吸器官、共鳴器官、語言器官相關能力的運動。例如,歌唱的發聲,聲門適度,可以用打哈欠的動作打開喉部,放松喉部,再調整聲帶的緊張程度;歌唱的呼吸可以通過肋間肌的拉伸動作使肋骨的擴張幅度增大,橫膈膜下降,完成歌唱的被動吸氣;歌唱的力量支持,可以通過仰臥起坐和懸吊抬腿等動作鍛煉身體的核心肌群的力量;聲樂的語言訓練,可以通過“口部操”進行唇、齒、舌的訓練。
聲樂訓練的相關動作,依賴于中樞神經對肌肉的控制。從神經系統來說,這種控制是對相關神經元與無關神經元的控制,主要取決于相關神經元的連續沖動、沖動的頻率及沖動到達肌纖維的準確時間;而無關神經元則控制一直不需參加活動的肌纖維,使其不發生收縮[15]。正是中樞神經系統對相關肌肉的興奮和抑制的控制,使歌唱的相關動作更加精準,對聲樂訓練有一定的影響。
在聲樂訓練中,學生感知覺能力的高低,同其技術水平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因為在技術動作的訓練過程中需要各種感覺和知覺的參與,特別是肌肉運動感覺在訓練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演唱者能夠清晰地感覺到自己的動作,例如肌肉的運動方向、肌肉運動的幅度,運動的速度等等,經過反復的訓練,演唱者各種分析器的感受性得到發展,才使技術動作具有高度的準確性和協調性。
聲樂技能訓練與運動技能訓練一樣,各個歌唱動作的力量、速度以及肌肉的柔韌性等素質,對聲樂技術動作的完成和質量起到重要的影響。這些運動素質的發展水平,對聲樂技術動作完成過程中各歌唱相關分肌肉用力地協調和配合師幼直接影響的。可以說,聲樂技能的提高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訓練者的運動素質發展水平的高低。
在聲樂教學中,聲樂教師和學生都要了解一些運動技能訓練的理論,運用運動技能訓練的方法,把晦澀、抽象的聲樂理論和術語,具體到一個個相關的“專門動作”中來,強化歌唱相關肌肉的能力,明確影響聲樂運動的主要因素,使訓練的效率更高。學習運動技能訓練的相關知識,能夠縮短聲樂技能訓練的時間,提高學生的演唱能力,提高聲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