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梅 蔣 艷
(1.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南京 210000;2.南京體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南京 211168)
愛國主義教育對青年大學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社會進步和國家發展的未來力量,大學生的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不僅事關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同時也與青年學生個人的成長和發展息息相關。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充分把握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現實境遇,立足思政課堂,針對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的心理行為特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讓愛國主義成為大學生群體的堅定信念和自覺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指出,領導干部謀劃工作的基本出發點應該是胸懷“兩個大局”,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1]“兩個大局”背景下的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在迎來諸多機遇的同時,也面臨新的挑戰。
近年來,“躺平”在年輕人的社交網絡上逐漸成為一個熱詞。所謂“躺平”在心態上指對生活的低欲望,人生目標散漫,安于現狀、缺乏進取精神;在行為上體現為逃避生活壓力,僅滿足于維持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作為“佛系”亞文化的新呈現,“躺平”在今日青年的“話語場”中,越來越占據更多的話語空間。
“躺平”之所以成為熱詞在大學生群體廣泛傳播,其根本原因在于今天的中國正處于社會結構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隨著社會結構深度調整,個體的發展成本隨之不斷增大,發展空間不再像以往那般寬松,面臨的社會競爭日趨激烈。這種激烈的社會競爭在高校校園體現為日益嚴重的內卷:逐年推高的考公、考研分數線、越來越無法樂觀的就業學歷門檻,越來越長的志愿活動時間,被卷成“麻花”的四、六級考試分株,乃至入黨的時間、參加哪些學生社團、申報什么類別的大學生項目,莘莘學子的步調都高度相似,“內卷”逃無可逃,壓力無處不在。
由于大學生群體在個性特點、家庭背景、個人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在當下激烈競爭的環境下,有的學生是主動參與競爭的,他們有強烈的內驅力,能夠根據自身特點和優勢規劃、布局大學生涯及未來職業發展,熟悉規則且善于利用規則。但是也有部分高校學生是被動參與競爭的,這一群體的競爭是被動的、防御式的,這種防御性的低水平競爭,使得他們雖然投入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但卻收獲甚微甚至一無所獲。參與狀態的被動、強壓力以及預期回報的不確定性給青年學生帶來心理困境的累積效應,從而使得他們喪失奮斗的動力和欲望,變得自暴自棄而選擇躺平。“內卷”“躺平”等網絡亞文化的盛行弱化了部分大學生對當下中國社會的認同,淡化了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
當今世界局勢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不斷興起使得世界格局呈現出“東升西降”的趨勢,全球迎來了格局重建、權力重組的大變革時代。大變局下,中國與各國之間的關系呈現出一種復雜的動態變化,國家發展面臨的風險和挑戰不斷增多。
其一,就中國和西方國家的關系而言,以美國為核心的歐美發達國家將中國看作是傳統國際秩序的挑戰者和其霸權地位的威脅者,對中國的崛起和發展感到深度焦慮。自2021年以來,秉持一貫的零和博弈思維,拜登政府進一步強化中國“競爭對手”的角色定位,對中國進行全方位遏制和極限施壓,中美戰略競爭持續深化,兩國關系呈現持續緊張態勢。在經貿領域,拜登政府延續了特朗普總統時期的對華貿易競爭政策,在經濟上采取多種手段干預、限制中國經濟發展,以維護美國經濟發展的優勢地位。在高科技領域,拜登政府致力于對華科技競爭,在5G、量子科學等前沿技術方面對中國進行精準打擊,減少甚至停止與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合作。在地緣競爭上,拜登政府調整軍事力量部署,緊鑼密鼓進一步升級“印太戰略”,對中國極限施壓和威懾。對于美國政府的持續挑釁和打壓,中國政府進行了針鋒相對的多方回擊,明確表明自身原則和立場。
其二,大變局下,整個世界呈現出矛盾多發、利益分化、規則失序、沖突增多的特點,各國之間的關系呈現動態復雜變化。已持續一年多的俄烏沖突導致現有國際秩序逐漸被撕裂和瓦解,反全球化、逆全球化聲音不斷增長,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全球和平合作、共同發展的國際秩序基礎呈現出十分脆弱的態勢,國際形勢趨向嚴峻。從長遠來看,地緣政治風險擔憂因素將對效率優先的全球化格局帶來沖擊。世界各國對安全與發展的訴求更加迫切,對國家利益和國際秩序的愿景期待更加多元。美國與其他大國之間、中心國家與邊緣國家之間、不同政治制度國家之間、不同發展階段國家之間、不同文明形態國家之間的對立沖突時有發生。對中國而言,未來將面臨罕見的多重外部風險和挑戰。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引導青年學生客觀、科學研判動態復雜的國際形勢,清醒認識中國在實現民族復興進程中面臨的外部風險、壓力和挑戰,是當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的重大挑戰。
青年學生群體是一個獨特的群體,他們朝氣蓬勃,有著通過奮斗收獲成功的強烈愿望。但因這一群體涉世未深,他們對國家和社會缺乏整體、深刻、客觀的認知和把握。高校思政課教師要結合五門思政課以及“形勢與政策”課的特點,將國情教育融入課堂教學,將相關問題講清楚、講透徹,幫助學生整體、客觀、全面地認識新時代的中國國情,認識當下中國所處的歷史階段,培養學生客觀、理性看待自身所處的環境以及所面臨的困境。
進入新時代以來,由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變,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向和方式必然也要發生深刻變化。原來的數量主導、注重外延的經濟發展模式已不適應新時代發展的要求,質量主導、強調內涵的高質量發展必然成為新時代經濟發展的基本取向,中國經濟已經由注重速度的高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相比較于生產要素推動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創新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首要動力源。單純經濟總量的擴張已經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相互促進均需要產品、技術以及產業創新作為支撐。創新成為解決新時代中國經濟領域中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的根本出路。高質量發展的導向必然要求深化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要素的市場化改革,增強要素流動性、提高配置效率以提升經濟創新活力,從而激勵各類企業在創新中增強市場競爭優勢。
通過國情教育,使大學生明白,新時代中國若要順利推進民族復興進程,必須通過創新驅動以實現高質量發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必然使得個體層面的競爭加劇,增大個體的發展成本。青年學生作為民族復興大業的未來主導力量,要辯證看待生活中的壓力和困境。其一,培養自身對待競爭以及壓力的理性平和心態。要認識到競爭和壓力的時代必然性,要勇于承擔時代賦予青年的重任,培養敢于競爭、樂于競爭、無懼失敗的勇氣,通過競爭去實現自我突破、提升自我能力;其二,在看到壓力的同時要看到國家和社會提供的優越條件。青年學生要認識到,時代雖然給青他們帶來了壓力,奮斗是不容易的,但是當今社會給年輕人提供的平臺和機會,以及較為殷實的物質福利,是他們的父輩所難以比擬的。其三,青年學生要正確處理好物質享受和精神提升之間的關系,在追求物質享受的同時,著力提升精神層面的需求,避免落入“物質利益至上”和“消費主義”的窠臼。
2019年11月印發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指出,要涵養開放包容的國民心態,通過宣傳教育引導民眾正確認識和把握中國與世界的發展趨勢,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做到自尊自信、理性平和。[2]
如前所述,百年變局下,中國與世界各國的關系呈現出一種動態的復雜變化,在這一變局下,中國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思政課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融入世情教育,教育學生正確理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深刻意蘊,理性認識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保持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憂患意識,培養理性自強的國民心態。
一是正確理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深刻內涵。百年變局意味著世界站在了歷史的十字路口,國家間尤其是大國間的競爭性增強,與時代主題相背離的聲音不斷放大,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和調整,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生產力巨大提升將重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世界各國尤其是大國之間將深度博弈,相互激蕩。當下中美兩個大國之間處于“美國欲弱未弱,中國將強未強”的關鍵節點。美國政府將中國視為最主要的戰略競爭對手,在經濟、政治、科技、輿論、軍事諸領域全面極限施壓,力圖中斷中國的崛起過程。中國發展所面臨的外部環境呈現出高度的不確定性。
二是理性看待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實際差距。雖然我們經過幾十年特別是十八大以來的拼搏奮斗,中國在有些領域已經超越西方發達國家,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差距。與他國相比,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就自身而言,中國依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既不能妄自尊大、盲目樂觀,也不能妄自菲薄、萎靡不振,要保持一種不驕不躁、平和沉穩、自信自強的良好心態。
三是增強應對外部環境不確定性的憂患意識。百年變局下,中國正處于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節點,中美之間的博弈和競爭趨于復雜,未來可能會面臨“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國際國內形勢復雜險峻。大學生群體肩負民族復興重任,需要增強憂患意識,并將其轉化為自我奮發圖強的內驅力。
自1921年至今,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中華大地上已經走過了百年歷程。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鮮活生動的教科書,真實記載著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與改革的奮斗歷程,蕩氣回腸、催人奮進,為新時代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無法替代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第一,幫助新時代大學生深刻理解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之間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3]這一重要論述揭示了愛國、愛黨以及愛社會主義之間的內在邏輯關聯,表明了三者在實踐上、理論上以及情感上的內在統一。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為挽救民族危亡進行了諸多努力:洋務派掀起的洋務運動、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領導了戊戌變法、農民階級的義和團運動、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先驅領導的辛亥革命,但這些嘗試均沒有能夠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引導中國人民走出了漫漫長夜,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開展以社會主義為方向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最終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創造了三大歷史性成就。2020年,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通過將黨史融入思政課堂,可以讓學生從史實中深刻認識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的內統一。
幫助新時代大學生感悟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在百年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代表著最徹底、最先進的愛國主義,是愛國主義精神最堅定的弘揚者和實踐者,是傳承、弘揚和升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典范。自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的不同歷史時期,涌現出眾多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進模范,他們用熱血、拼搏和汗水甚至生命構筑了包括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疫精神等在內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在這些精神譜系背后,是中國共產黨人對國家、民族的深沉愛戀,蘊含著我們黨對國家和人民的使命擔當。
讓黨史以學生感興趣的方式(案例、故事、影像等)走進思政課堂,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從整體上了解和感知中國共產黨從弱小到強大,領導中國人民一路披荊斬棘、歷經磨難考驗到斬獲成功的波瀾壯闊的歷程,體會到今日中國的成就是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接續奮斗的結果;另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歷史細節深刻體會和感悟中國共產黨人為國家、民族所做的犧牲和奉獻,體會和感悟中國共產黨人對國家和人民的忠誠和擔當。從而激發青年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勵他們為民族復興偉業努力拼搏,積極進取。
第二,幫助新時代大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情懷是人對事物深層次的依戀和歸屬感。愛國主義情懷是沉淀在主體內心對祖國山水、同胞、民族文化的深層次認同、依戀、歸屬和責任等綜合而成的情感體系。
將黨史融入思政課教學,可以幫助新時代青年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首先,以知育情。通過了解黨的歷史,知道我們黨為什么成立,黨在誕生之后的百年歷程中做了什么,付出了什么,取得了怎樣的成就,我們黨將往哪里去,通過對黨史的了解深刻感知中國共產黨炙熱的愛國主義情懷,從而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其次,以史實育情。波瀾壯闊的百年黨史涵括著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歷史事件:中共一大召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紅軍長征、三大戰役、抗美援朝、三大改造、兩彈一星、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些黨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通過史實形象、直觀地體現共產黨人的家國情懷,體現他們對自我民族歷史和文化的深度認同,體現黨對國家、對人民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心。將這些歷史事件引進課堂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再次,以情育情。黨的百年奮斗史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史,在百年歷程的不同歷史時期,無數黨的優秀兒女為了國家和人民的需要,他們或獻出生命、視死如歸;或默默奉獻、隱姓埋名;或埋頭苦干,攻堅克難。通過將奮戰在自己崗位上的各行各業的共產黨人的歷史故事融入思政課堂,促使青年學生從他們身上找到自身的影子,實現情感共鳴,在潛移默化中傳遞愛國主義價值觀。